(1)根據是否有完整的故事。
抒情詩是詩歌的壹種。這類詩的特點是集中表達詩人對生活的思想感情,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生活。所以不詳細描寫生活事件的過程,壹般沒有完整的故事,不具體描寫人物和景物。比如郭沫若的《爐中之煤》,柯巖的《周總理,妳在哪裏》?“,是壹首抒情詩。抒情詩的特點是強調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通過景物來抒發感情。優秀的抒情詩貝Ij常常激蕩著時代的旋律。歌詞因內容不同分為頌歌、挽歌、挽歌;情歌,牧歌等。
敘事詩是詩歌的壹種。指以詩的形式描寫故事、刻畫醜角以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作品。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主要通過具體生活的描寫:繪畫:面;翟: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孔雀東南飛》和《王貴與李祥祥》,都是著名的敘事詩。敘事詩是長遠的;在其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主要有史詩、英雄頌歌、故事詩、童話詩、寓言詩、詩劇等。
(2)根據內容的表現分
田園詩是歌頌悠閑寧靜的田園生活的詩歌。主要描寫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悠閑的鄉村生活。例如,中國東晉詩人陶淵明因其對農村生活的出色描寫而被稱為方田園詩人。其他如南齊的謝朓、唐代的孟浩然、王維、褚光熙等都擅長這類詩。古希臘的牧歌也被翻譯成“田園詩”。古希臘的忒俄克裏特斯,古羅馬的維吉爾,英國的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都以此類詩歌聞名。田園詩在揭示自然美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也體現了詩人的情感,有的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憤怒,有的謳歌了田園生活的寧靜,但也有的流露出消極的隱逸思想。
山水詩是以山水為題材的詩歌。形成於南北朝時期,至唐代有較大發展,並趨於成熟和完善。後來歷代詩人都寫過。山水詩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表現了祖國的各種景觀,往往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有的還能激發讀者的愛國情懷。山水詩不僅僅是對自然山水的客觀描寫,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些情緒,也就是說往往是借景抒情。無論是以描寫山川著稱的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還是其他詩人的山水詩,壹般都是如此。孟浩然的《建德夜泊》、王維的《山居秋夜》、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張繼的《楓橋夜泊》都是著名的山水詩。不同的山水詩,因為包含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有不同的風格。
嘲笑和揭露落後或醜陋的詩。這類詩對嘲諷和暴露的對象持否定態度,直接表達了詩人輕視、蔑視和嘲笑的情感態度,因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在表達方式上,還是借比興。嘲諷和暴露的現象具體是壹首詩的形象,給它辛辣的諷刺,或者選取典型的事實,用漫畫般的方式渲染。無論用什麽手法,諷刺詩的要求都是透過現象挖掘本質,引導讀者認清這些現象的根源。諷刺詩應根據不同的諷刺對象采取不同的態度。諷刺人民內部的落後現象,要以教育啟發為主,積極熱情;對於反動的醜惡現象,要毫不留情地揭露和鞭撻。馬雅可夫斯基的《會範》、水原的《馬凡陀山歌》、《天安門詩抄》中的《某某三哭》,都是著名的諷刺詩。
古代的敘事長詩。它產生於人類童年時代,以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或以古代傳說為內容,歌頌當時的領袖或英雄,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結構宏大,充滿幻想和神話色彩。古希臘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著名的荷馬史詩。中國古代沒有史詩這個名字。目前我們有時把全面反映壹個歷史時期社會面貌和人們各種生活的優秀敘事作品稱為史詩。
田園也譯作“田園詩”。起源於古希臘,描述牧羊人生活或鄉村生活的短抒情詩。創始人是忒俄克裏特斯,他寫了29首代代相傳的詩歌。這些詩描述了西西裏美麗的鄉村生活和自然風光,所以被稱為田園,因為它們反映了農村牧民的生活。中國古代沒有這個名字。現在我們用它來指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的抒情詩。
壹種頌詩。又稱“聖歌”、“贊美詩”、“贊美詩”。是詩人對描寫對象表達崇敬、欽佩、贊美之情的壹首詩。在中國,很久以來就有很多頌歌,比如《詩經》中反映祠堂祭祀時對祖先的贊美的《三頌》,以及贊美當時人民的《嚴敏》、《碩人》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頌歌。在歐洲和古希臘,也有對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的頌歌,接著是對人的頌歌,尤其是對勇士的頌歌。賦贊與贊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但總是與人的贊息息相關。比如屈原的《橘頌》,雪萊的《自由頌》,郭沫若的《太陽頌》、《匪徒頌》就是突出的例子。在我國當代文學中,頌歌大多是歌頌黨和領袖、社會主義祖國和英雄的,如歌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民歌《東方紅》,郭沫若的《新華頌》,何敬之的《雷鋒之歌》等等。
壹種悲歌抒情詩。又稱“挽歌”、“挽歌”、“挽歌”。是詩人表達對描寫對象的悲傷和哀悼的壹首詩。在中國,悼亡歌由來已久,如《詩經》中的《黃鳥》、《楚辭》中的《悼亡詩》、《潘嶽的悼亡詩》、《杜甫的八首悼亡詩》等,都是這方面的著名作品。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這類作品的悼念者多為革命領袖和對革命有貢獻的知名人士,如魯迅的《悼念楊全》、《天安門詩抄》、《請收下——獻於碑下》等。,都有很強的感人力量。
哲理詩表達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真理。這種詩深刻含蓄,意味深長,蘊含著許多哲學的抽象哲理。詩歌;沈;比如有四首古代哲理詩。新款不壹定。著名的例子是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嶺側,遠近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今天的陳毅《冬夜吟易宋慶》“大雪壓宋慶,宋慶直上直下。妳要知道它是松散而高貴的,直到它融化。”
(3)按形式可分為
古典詩歌,又稱“古體詩”、“古風”,是與現代體對稱的、較早產生的詩歌體式。句子數量可多可少,每句話字數不限。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雜字,後世多用五、七字。用詞沒有壹定要求,押韻比較自由。可以逐句押韻,隔句押韻,押韻到底,也可以幾個字換個押韻。從對偶的角度來說,可以用全句,半句,也可以壹句都不用。古詩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代,起源於唐以前,不受格律約束的詩歌稱為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相對。後人沿襲唐人之說,將唐以前的樂府民歌、友人詩、唐以後文人所作的詩稱為古體詩。
現代詩歌。又稱“近體詩”,是唐代出現的壹種新的詩歌文體。為了區別於以前的古體詩,唐人將其命名為近體詩,這是相對於不受格律約束的古體詩而言的。現代詩的格律很嚴格,有定句(除了排列,每首詩的數量是固定的)、定句(每首詩的字數是固定的)、定韻(押韻位置是固定的)、定調(每首詩的平仄是固定的)、定對(韻中間的對聯必須是對的)。與古典詩歌相比,它在形式上更有秩序,節奏上更和諧,但限制性更強。現代詩可分為格律詩和絕句。
壹種格律詩。形式有壹定的規範,音韻有壹定的規律。如果有變化,需要壹定的格式。也就是說,在格律詩中,每壹句都有壹定的音節,每壹小節(或段落)都有壹定數量的句子和詩句(也有整首不分段的)。這類詩押韻,或與行押韻,或交替押韻,或與全詩押韻,或按壹定格式押韻。總之,這種詩在表現形式上有壹定的格式。格律詩古今中外都有。我國古典格律詩壹般指格律詩和絕句,常見的形式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每首詞曲的警句、曲牌、段落的數量,句數、字數、句式、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也可稱為格律詩。歐洲格律詩壹般是壹行或兩句。
好了,每壹段都有壹定數量的行,每行都有壹定數量的詞,停頓,押韻,押韻,按壹定的規律。
韻文是現代詩歌的壹種。有某些嚴格的規則。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初唐。各八句。按字數可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簡稱五律七律。此外,還有排除法。格律詩的用韻規定,無論五律、七律、編曲,都必須押韻到底,不準引韻。韻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韻。首句押韻是否自由。五律首句不押韻,相反,七律首句押韻。同時,律詩中的平仄排列有嚴格的規定,也要求對仗。格律詩的壹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排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其中,平行對聯和頸聯要求必須對號入座。Duel是對偶,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方位詞對同位語詞等。
詩體的名稱。每四句等於格律詩的壹半,所以又叫“斷句”、“斷句”。它起源於南北朝,興盛於唐代。常見的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簡稱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分為古代絕句和現代絕句兩種。古體絕句是古體詩的壹種,不講究平仄,甚至押韻。這種絕句出現的比較早,南朝陳主編的《新魚臺詩》中就有四首古體絕句。後來有人寫了,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山中問答》。現代絕句是現代詩的壹種,通常稱為格律絕句,要求按照格律的規則使用平行,講究貼對,限制韻腳。至於對仗,律法絕不像格律詩那樣嚴格。是否使用,是部分使用還是全部使用都是免費的。這種絕句是在格律詩興起之後才出現的,如王之渙的《鷺樓記》和何的《歸鄉聯》。
壹種格律詩。它是按照壹般格律詩的格式編排和引申的,所以稱之為排律和長律。韻腳的排列和壹般格律詩壹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的規則,但不局限於四韻。每首詩最少五韻十句,很多韻長達五十(壹百)甚至壹百(二百)以上。除了第壹副和第二副,中間的對聯都是對聯;每個句子也要遵循平、平、粘對的格式。由於限制太多,容易顯得死板,名篇壹直很少。排列壹般是五個字,七個字很少。五言詩是由漢魏六朝的五言詩演變而來的。劉宋時期的謝靈運《望湖》和梁朝的庾信《風和山池》已經初具規模,但體系較短,限於五韻十韻。杜甫之後,制度成熟。
漸漸地,旋律變得越來越復雜。中唐時期,白居易的《代書詩》長達壹百韻。韓愈,孟郊等。甚至用對聯的形式作為長篇(如《城南對聯》),形式上更有技巧,內容卻日益貧乏。…
適合背誦的口語詩。因為這類詩歌主要依靠朗誦者的口頭朗誦,直接鼓勵群眾,觀眾不可能像朗讀或背誦詩歌時那樣,停下來咀嚼、細細品味用文字寫成的詩句。因此,朗誦詩歌除了具有普通詩歌的共同特征外,還應註意主題鮮明、節奏明快、音調和諧、通俗易懂。詩歌閱讀包括個體閱讀和集體閱讀。帶著音樂讀的叫樂讀,在現代廣播節目中很常見。柯巖周總理,妳在哪裏?近年來,李瑛的《壹月哀》和石祥的《丞相府之燈》是膾炙人口的詩歌。
五行打油詩壹般指語氣幽默、暗含譏諷、用詞粗俗的詩歌。有些作者很謙虛,也習慣稱自己的詩。據宋《新南威爾士州誌》和明代《壹笑三》記載,唐代南陽有壹位學者,名叫張謙友。他平時很喜歡民謠,經常和民謠歌手交往,收集民謠,寫在詩裏,故作幽默。雖然用詞粗俗,不優雅,但很容易理解。他有《雪詩》雲:“河壹般,井有黑洞。黃狗白,白狗腫。他還在墻上寫了壹首詩:“六出屋飄下天,前街後街都美,總有壹天會好的,讓掃帚作掃帚,鏟子作鏟子。”後來,人們把張的這首低俗詩叫做“打油詩”。其實這些詩只是俗詞,但並不膚淺。…
壹種自由詩。段落的數量,每段的行數,每行的字數都沒有固定的規範。雖然我們講究節奏和韻律,但是什麽韻,韻變的位置,要不要押韻等等都無所謂。因為不受格律的限制,所以叫自由詩。美國詩人惠特曼是創始人,他的詩《草葉集》是以自由詩的形式寫成的。中國“五四”以後也流行,郭沫若的《女神》是新的自由詩集。艾青的很多詩,無論長短和形式,也都屬於自由詩的範疇。
十四行詩是壹種有嚴格格律的歐洲抒情詩。最初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代表作家是彼得拉克,所以也叫彼得拉克風格。每首十四行詩由兩個絕句和兩個三行詩組成,每個都有十壹個音節,通常是抑揚格。韻式前兩節壹般為A、B、A、B,後兩節改為六行或二韻,或三韻;傳到英、法、德等國後,適應了語言特點,產生了變體。例如,莎士比亞在英國的十四行詩由三節和兩行對仗組成,每壹行有十個抑揚格音節。押韻的方法壹般有A、B、C、D、E、E、g,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寫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所以也叫伊麗莎白風格。
民歌、歌謠和童謠。在中國古代,音樂是壹首歌,歌是壹首歌謠,在現代統稱為歌謠。基本特點是:大多由群眾口頭創作和流傳,在流傳中往往經過經書作者的集體加工和修改或潤色而趨於完善。目的是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或鬥爭,有時也用於娛樂和休息。歌謠題材廣泛,有生產勞動、政治鬥爭、日常生活、男女情愛等。在藝術上。在演奏上,音韻和諧,用詞簡練,風格樸實,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古代的歌謠大多是文人記錄下來的,大多被他們加工刪節。清代杜編纂的《古諺》收錄了上古至明代的許多歌謠。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組、民間文學研究會編寫的《中國歌曲精選》第壹、二集選錄了中國現當代歌曲,為讀者提供了方便。
壹種民歌。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並在口頭上傳播。它的具體內容因時代、民族和地區而異,但都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願望。中國民歌豐富多彩,包括勞動歌曲、政治歌曲、生活歌曲、愛情歌曲等等。從題材上看,有漁歌、民歌、田歌、樵夫歌、牧歌等。從地域和形式特征來看,有信天遊、爬山調、花間調、吳歌調、越歌、客家山歌、東北民歌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中國民歌《調》是壹種分布廣泛、歷史悠久的民歌。《詩經》中保存了壹些周朝的民歌。漢魏樂府中也有不少勞動人民的作品。從此,民歌代代相傳。如今的民歌有了全新的內容,被大量收集整理。不同時代的優秀民歌是不同時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作家的詩歌創作。
兒歌是兒童文學的壹種。和童謠壹起被稱為兒童歌謠。除了孩子自編,還有大人的草稿。它們大多反映了兒童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表現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們天真、幻想的心理。形式短小活潑,語言通俗易懂,節奏明快,節奏響亮,運用了比喻和重疊手法,適合兒童接受和演唱。
童謠是兒童文學的壹種。和兒歌壹起被稱為兒歌。形式簡短,用詞簡單,意思明確,適合孩子背誦。有些是兒童寫的,有些是成人寫的。過去流傳下來的壹些童謠諷刺現實,表達人們的思想願望,帶有較多的諷刺和幻想因素。但是有的也宣傳了反動階級的反動思想。
散文詩是以散文形式寫成的詩歌,具有散文的壹般特點,如篇幅短、題材廣;靈活的性能和多樣的技術;直抒胸臆,意義優先;形散而神聚,富而不雜。但與普通散文相比,語言更註重簡潔,內容更具跳躍性。它具有壹般詩歌所要求的意境,又往往在有限的篇幅裏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浸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散文詩不分枝,也不壹定像壹般的詩那樣押韻;句子以不同的方式分散開來,不需要像普通詩歌那樣講究嚴格的音節和步調。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散文詩往往能使作品既有散文的趣味,又有詩歌的韻味,是壹種比較靈活的文體。魯迅的《野草》是壹部優秀的散文詩集。
在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從詩歌的主題可以分為:
(1)寫風景歌詞。
(2)吟詩
(3)關於發生的事情的詩。
④緬懷過去,吟誦史詩。
⑤邊塞詩
(1)古典詩詞:包括古詩詞(唐以前的詩詞)、楚辭、樂府詩。《宋》、《歌行》、《語錄》、《屈》、《令》等古詩詞體裁中的詩詞也是古詩詞。古典詩詞不講對仗,押韻自如。古典詩歌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創造的壹種詩歌形式,以運用楚辭方言和音韻為特點,具有濃厚的楚色彩。東漢劉向主編的《楚辭》有十七卷,主要是屈原的作品,而屈原的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所以後人也稱之為“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原為漢武帝時期主管音樂的官職名稱,後成為詩體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員收集和創作的音樂歌曲簡稱樂府。魏晉唐及以後的詩人寫的詩,是準樂府,就成了樂府和準樂府,雖然不過癮。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曹操)。壹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有歌、行、引、曲、曲等。
(3)歌行體:是樂府詩的變體。漢魏以後以“宋”、“興”為題的樂府詩並不少。雖然名字不同,但兩者並沒有嚴格的區別。都是“宋”的意思。它們的音節和格律壹般是自由的,形式上是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後來,他們有了“歌行”的風格。在唐代,初唐詩人創作樂府詩,除了沿襲漢魏六朝樂府的舊題外,也有少數詩人另辟新題。雖改名為樂府,但不限音律,故稱新樂府。這種詩在李白和杜甫那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比如杜甫的《傷心的陳濤》、《哀將頭》、《壹車鋪兩為路》,還有白居易的很多作品,以樂府歌的形式出現,大多是三言七語的混合。
(2)近體詩:近體詩,相對於古典詩歌,又叫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①壹種“絕句”,每句四句,簡稱五言,簡稱七言。
(2)壹種叫“格律詩”,每首詩八句,五字縮寫為五律,七字縮寫為七律,八句以上的叫排律(或長律)。
節奏很嚴格,有定句(除了排列),有句中定字,有定韻位(定韻位),有定字調(詩中每個字的定平調),有定聯(韻中間兩聯必須對)。比如韻文詩,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每首詩有四個四聯八句,每句必須有相同的字數,可以是四韻,也可以是五韻。中間的兩副對聯必須對著,二、四、六、八句押韻,第壹句可以放也可以不放。如果編曲在固定節奏的基礎上擴展到十句以上,就叫編曲。除了首末對聯需要上下對句外,還有對句,稱為“範對”。再比如,絕句只是兩句四句的對句,又叫絕句、斷句、斷句,對排比、押韻、對偶性都有壹定的要求。
(3)詞:又稱石喻、長短句、屈子、屈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聲調有固定的框架,句子有固定的數字,詞有固定的聲調。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調(58字以下)。詞可分為單音和雙音,雙音分為兩段,其中詞的層次和數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單音只是壹段。壹個字壹段叫壹段,第壹段叫錢、商、尚,第二段叫侯、夏、夏。
(4)屈:又名、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代,興盛於元代,風格與詞相近。特點:字數可以加襯字,多用口語。散曲包括詩和歌兩種。套數是連貫的壹套歌,少則兩首,多則幾十首。每壹組號都以第壹首曲子的曲子作為整套曲子的名稱,整套曲子必須是同壹個宮調。它沒有客人,但只有清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