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唐肅宗甘源二年(759)秋天,安史之亂爆發四年後,杜甫在周琴(今甘肅天水)所作。甘源二年七月,杜甫放棄了在化州的官職,舉家遷居周琴。欽州市位於六盤山支脈龍山西部,當時是壹個偏遠的邊境縣。同年9月,史思明從楊帆領兵南下,攻占汴州,西入洛陽。山東和河南都在打仗。杜甫的弟弟們當時分散在這壹帶,又因為戰亂,沒有交流,使他產生了強烈的焦慮和思念。這首詩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在古典詩詞中,對親友的思鄉是壹個常見的主題。這類作品要避免平庸和標新立異,僅僅依靠作者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在表達上別出心裁。正是在處理這種共同的主題時,杜甫露出了本來面目。
第壹聯的開篇突兀,參差不齊。題目是《月夜》,但詩人並不是從月夜出發的。取而代之的是,他首先描述了壹幅邊疆的秋景:“壹個流浪者聽到預示戰鬥的鼓聲,大雁在秋天歌唱。”把路斷了妳看到的寫下來;看著鼓聲和鵝叫,寫下妳聽到的。眼見耳聞皆淒涼。沈重單調的鼓聲和天邊寂寞的雁聲不僅沒有帶來壹絲生機,反而讓本已荒涼的邊塞更加荒涼寂靜。《殘破行人》點出了社會環境,說明戰爭頻繁激烈,道路不通。兩首詩渲染了壹種強烈而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