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抗戰時期的中國詩人

抗戰時期的中國詩人

抗戰時期,壹批青年詩人也開始寫方言詩,掀起了方言詩的熱潮。沙鷗也成為40年代在重慶頗有名氣的詩人。壹時間,沙鷗——方言詩;沙鷗,壹首方言詩,幾乎是同義詞。為了拓寬創作新形式的思路,很多詩人都在嘗試邊緣藝術的探索,考慮到歌曲具有更大的宣傳鼓動作用,他們註重詩歌與音樂的聯系,讓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在民間飛翔,這是惠仁時代的最強音。他們的壹些詩歌被李煥之等作曲家譜成歌曲,廣為傳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比如蒲風的抗戰三部曲,的《出征之歌》《士兵之歌》,雷·的《國際縱隊》等很多詩都被編成了歌。他們也非常重視詩與畫的聯系。無論是報紙雜誌還是街頭墻報,都有他們創作的有圖有詩的漫畫。他們還註重詩歌和木刻的協調。詩人陳、、黃璐等與木刻藝術家黃新波、、梁永泰等合作,舉辦街頭詩畫展,編撰抗戰詩畫。這是抗戰時期詩歌和木刻最早的結合。音樂、圖畫、木刻和剪紙都是受歡迎的藝術形式。詩歌可以和他們合作,擴大自己的讀者範圍,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正如蒲風所總結的:“這個時代,新歌詞大量傳播,下至牧童懂得哼幾句,總給新詩的普及助了壹臂之力。”漫畫木刻有時會給詩配個形象,對普及也很有幫助。“抗戰時期的左翼詩人特別強調詩人、詩歌、戰爭與政治的密切關系,要求詩歌表達抗日民族戰爭的中心主題。詩人“大膽地把最貴族化的文藝部門先放到泥腿子的群體裏”,在詩歌的通俗化和詩歌民族形式的運用上做出了寶貴的藝術探索,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