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之處:《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詩歌作品。壹個代表現實主義,壹個代表浪漫主義,對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差異:
《詩經》代表了現實主義。
南方之歌代表浪漫主義。
《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收錄了殷商至春秋中期約600年間的詩歌305首。這305篇文章大致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占絕大多數的風,即十五國之風,是160篇,因為這160篇大部分是詩人從民間收集來的。所以《詩經》大致可以認為是“平民文學”,即不是特定的壹種。
《楚辭》收錄的作品都是壹些有名的有姓專職作家寫的,比如屈原、宋玉、荊軻、唐勒等。,都是壹代大詩人、大詩人,在文史上赫赫有名。楚辭形成較晚,屈原被奉為宗,應該也是戰國晚期。
從地理上講,《詩經》是北方占優勢的廣大地區,而楚辭則局限於南方的楚地。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楚的語言、風俗等地域特色。像現在的粵語音樂,純粹是地域文化。
從內容上看,《詩經》的覆蓋面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民,尤其是平民(包括奴隸和服務人員)的真實生活和感受。
楚辭是文人士大夫寫的,表達的多是文人士大夫對現實的感受,以抒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聲,如屈原的《離騷》,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離騷者猶憂”,即屈原被驅逐後苦悶心情的表達。
《詩經》的特點是平淡、自然、寫實。上升到壹個高度,就是所謂的詩意現實主義傳統。
《楚辭》是文人之作,自然涉及文采。楚辭,無論是屈原的《離騷》,還是宋玉的《九辯》,都充滿了意境,文采,想象力豐富,馳騁自如。另壹大特點是先說,善用比喻。
在表現手法上,《詩經》的特點是借物抒情。
《楚辭》繼承了《詩經》的富弼性,但在此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把它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感情依附於事物,把感情賦予事物,把主觀感情與客觀事物融為壹體,創造出許多象征性的藝術形象。
參考資料: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_百度百科?中國第壹部浪漫主義詩集)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