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象征主義傳播到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到了20世紀20年代,它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學思潮。從內容上看,象征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時間而言,象征主義不同於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象征主義主要是指巴黎公社失敗後,即八九十年代盛行於歐洲的思潮,後期的象征主義是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席卷歐美並達到頂峰的象征主義的復興。有人把後期的象征主義歸為現代主義。1886年,法國詩人儒勒·莫雷亞(1856-1910)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征主義宣言》。與此同時,馬拉梅寫了序言,勒內·吉爾發表了《聲調理論》。這三篇論文不僅奠定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理論基礎,也是後世研究象征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
象征主義者認為,文學藝術要表達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壹個超越時間、空間、物質和意識無法到達的感覺的“另壹個世界”。這種超感官的東西,只能通過符號來表達。他們認為現實黑暗多變,虛幻痛苦,只有“另壹個世界”才是真、善、美。就是用壹種恍惚的、半隱半現的風景暗示另壹個世界,符號就是溝通這兩個世界的媒介。比如烏鴉象征命運,靈魂的黑暗,光明代表彩虹,悲傷代表黑色,純潔代表自我,權威代表黃色,等等。這些象征意義是事物和詞語的固有特征,為人們所熟知。但更多情況下,它的象征意義往往不是事物和文字的固有屬性,而是人的主觀性所賦予的特性,比如象征上帝的大雨,象征神力的聖杯,其意義令人費解。同壹件事,同壹首詩,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象征詩是壹種基於暗示和聯想的文學創作。它不同於浪漫主義詩歌,浪漫主義詩歌反對直接抒情,提倡間接抒情。它也不同於現實主義詩歌,現實主義詩歌反對客觀具體地描寫事物。它把人們的註意力從外在的物質世界引向內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達這種內心的精神世界?主要靠象征暗示,即主題暗示、事物暗示、感情暗示。十件事,只說三件,剩下七件,要靠讀者的感官去推斷,或者只說壹件事壹件事,讀者會聯想到無窮無盡的事。這樣,讀者似乎是壹半讀詩壹半寫作,並從中獲得快感。象征主義的道歌盡量避免籠統的描寫,尤其是赤裸裸的說教。
象征主義詩歌要求意象美、音樂美和繪畫美的統壹。象征主義者認為,寫詩就像作曲,文字就是音符,需要詩歌產生交響樂般的藝術效果。韓博曾經寫過壹首十四行詩,詩中的元音是有色的,“A是黑的,E是白的,I是紅的,U是綠的,O是藍的”。也有人從樂器的種類聯想到聲與色的關系,說豎琴是白色的,尤克裏裏是藍色的,長笛是黃色的,管風琴是黑色的。這種色彩和聲音的交織打破了視覺、聽覺和其他感官的界限,混合了詩歌、音樂和繪畫。這樣的詩被認為是優秀的。
象征主義提倡自由的詩歌風格和無定形的散文詩。它們打破了傳統的押韻和押韻規則,取而代之的是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來表達瞬間的印象或情調。象征主義者認為,壹個瞬間的印象或情調是無形的,無法用語言傳達這種情調,用詩的格律也沒用。只是利用言語聲音本身,而不是通過宋詞的詞匯意義來體現,他們反對修辭,拋棄了客套話形式的束縛,主張根據詩人思想感情表達的需要,靈活安排步調、頓挫、押韻;這導致了現代自由詩的出現。因此,詩歌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主義的壹個重要特征,也是對現代詩歌的壹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