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詳細資料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是俄羅斯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19世紀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1818 11.9出生於奧廖爾省的壹個貴族家庭。從小他就目睹了母親對農奴的專橫和虐待,開始厭惡農奴制。後來他立下漢尼拔誓言,表示絕不向農奴制妥協。1833進入莫斯科大學中文系,壹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中文系,1837畢業。從1838到1841,他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希臘語和拉丁語。這期間與巴枯寧和斯坦科維奇走得很近。回國後,他在內務部工作了兩年。我是在1842年底認識別林斯基的,很快就接觸到了別林斯基身邊的作家,並在西歐學派的指導下開始了文學活動。他與別林斯基成為摯友,並受到後者的影響,這堅定了他反農奴制和反斯拉夫主義的願望,促進了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形成。1847年初,我出國旅行,和正在薩爾茨堡休養的別林斯基壹起度過了夏天。《獵人筆記》中的幾個特寫是在別林斯基的直接影響下寫成的。1848年2月,他去巴黎帶著同情觀察工人起義。1850回國。自1847年以來,沙皇政府壹直被他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的《獵人筆記》的反農奴制傾向所激怒。1852年,他被拘留壹個月,遣送回老家,在警察的監管下,強迫他在自己的莊園——斯帕斯克村生活壹年半。然而,在彼得堡的看守所裏,他寫出了揭露農奴制的中篇小說《蔣木木》,其中殘酷的女地主形象是以他自己的母親為原型的。屠格涅夫從1847年開始為《現代人》雜誌撰稿,與現代人合作了13年,直到1860年,1850年到1856年這段時間是他與現代人接觸最密切的時期。此後,在農奴制改革前夕,他逐漸與現代人中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意見相左。他從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角度反對農奴制,同情人民的苦難,但他支持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革命。農奴制改革時代幾乎是他思想和創作發展的分水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公開與現代人決裂。1862年底,身在國外的屠格涅夫被指控與逃往倫敦的巴枯寧等人有牽連(即所謂的“32人案”)。沙皇政府召他回國受審,他拖了壹年多。期間,他寫信給亞歷山大二世表達忠心,並捐出兩枚金幣安慰鎮壓波蘭起義的傷兵,遭到革命陣營的嚴厲批評。從1863開始,屠格涅夫和寶琳娜·維亞多特壹家住在巴登-巴登。維亞多特是法國著名歌手。1843年隨意大利歌劇團在彼得堡演出,開始認識屠格涅夫,後來成為終生摯友。他的許多出國旅行和國外生活都與她有關,她給他的創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71年普法戰爭後,他和Viardot移居巴黎,直到去世。在這裏,他與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龔古爾、左拉、多德和莫泊桑有著密切的交往。同時,他通過自己的翻譯和介紹,促進了俄羅斯文學在歐美的廣泛傳播。他經常回中國短期停留。最後也是最長的時間是1880到1881年。1882壹開始就患上了脊髓癌,第二年9月3日在巴黎去世。根據他的遺囑,遺體被運回祖國,安葬在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公墓。屠格涅夫早在大學時期就開始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生涯(詩劇《斯蒂諾》,1834)。1843出版的敘事詩《巴拉莎》表現出現實主義傾向,受到別林斯基的贊揚。第壹部散文作品是發表於1844的中篇小說《安德烈·科洛索夫》。此後的敘事詩《房東》(1846)和中篇小說《比圖·斯科夫》(1848)都讓人明顯感受到了自然主義和尼古拉·果戈理的影響。特寫集《獵人筆記》(1847 ~ 1852)標誌著他向現實主義的轉變。《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其主題是農奴制下的農民與地主的關系。作者以詩意的俄羅斯自然風光為背景,以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霍爾和郭佳欣的《聊齋誌異》、《歌手》、《白色草原》等)展現了俄羅斯農民的民族特色、精神品質和才華。),描寫了他們在農奴制下的貧窮、無力感、屈辱和壓迫(辦公室、貝裏斯普林斯、活屍),揭露了地主階級。列寧在揭露壹個自由派貴族的“人性”時,曾引用《經理》中地主皮諾曹的形象。加裏寧認為,屠格涅夫在這本書裏“展示了農奴是和所有人壹樣理應享有人權的人”。舍德林說,這本書“...是第壹部關註人民及其苦難的文學作品”。屠格涅夫原本想寫壹個農民反抗地主,強迫他吃巴普特黑土的“吃土動物”特寫,但考慮到審查條件,沒有實現。這部特寫集的特點是真實、質樸地描寫農村生活,在平凡的日常現象中揭示詩意的壹面,以豐富的抒情風格感染讀者。在寫《獵人筆記》的同時,屠格涅夫還寫了壹些劇本,包括《缺錢》(1846)、《貴族的早餐》(1849上演,1856出版),以及描寫“無名之輩”的《單身漢》(1856)。但在最著名的劇本《壹月的村莊》(1855)中,開始表達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沖突的主題。把握時代脈搏,敏銳發現新的重大社會現象是屠格涅夫的主要特點。他創作的鼎盛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俄羅斯解放運動從貴族時期向平民知識分子時期的轉折點。他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上。50年代初,他寫的壹些中篇小說,如《多余人日記》(1850)和《雅科夫帕辛科夫》(1855),都曾勾勒出多余人的形象,1856年出版的第壹部小說《羅婷》更是如此。羅婷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貴族知識分子仍在社會思想發展中發揮進步作用。羅婷是壹個年輕的貴族。他善於思考,充滿理想。他能以激昂的語言喚起人們心中對自由的追求和實現崇高思想的渴望(在這本1860的新版書中,作者還讓他死在了1848的巴黎革命街壘上)。但他意誌薄弱,白日夢多於生活知識,缺乏實踐能力。在他與娜塔莎的愛情中,他被暴露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他是個仆人,雖然開導了別人,自己卻壹事無成。中篇小說《浮士德》(1856),尤其是夏(1858),也是通過悲劇愛情故事來描寫同類典型的。第二部小說《貴族之家》(1859)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也屬於“多余人”的形象。作為20世紀40年代初的傑出貴族,他尋求新的生活方式來克服言行和人民脫節的缺點,但他缺乏必要的力量和毅力來避免貴族階級不可避免的衰落,這通過他與麗莎的關系,他的個人幸福與道德義務之間的矛盾,改善農民處境的社會義務,以及未能實現個人幸福而藝術地表現出來。這部小說結構嚴謹,情節緊湊,富有詩意,藝術獨特。屠格涅夫在為貴族階級唱挽歌的同時,把目光投向了新興的平民知識分子。小說《夏娃》(1860)描述了農奴制改革的“夏娃”。女主人公龐雅文體現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的精神覺醒和對自由解放的渴望。她最喜歡的平民知識分子英國人沙洛夫是壹位保加利亞革命者,他燃燒著民族解放的激情,反對土耳其的統治。他個性堅定,目標明確,具有當時俄國民主青年的主要特征。他正是俄羅斯需要的“新人”和有意識的英雄。這壹形象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末俄羅斯社會的走向,表明解放運動的領導層已經逐漸從貴族轉向平民知識分子。Dobrolyubov在《真正的壹天何時到來?,肯定了這部小說的成功,同時指出了俄國自己的英國和沙洛夫對抗內部“土耳其人”的必要性,並斷言“前壹天的晚上總是離後壹天不遠的”,也就是說俄國將會發生壹場革命。屠格涅夫不能接受這場革命的結論。他早就和現代人不和,現在它不聽他的勸阻發表了這篇論文,成為雙方決裂的直接原因。在他的下壹部小說《父與子》(1862)中,屠格涅夫終於在俄羅斯平民知識分子中找到了壹個“新人”。小說中“子”與“父”的矛盾,其實就是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的矛盾。他的年輕壹代的代表、民主主義者巴紮羅夫堅強、冷靜、自信,重視實際行動,致力於科學實驗。他不僅否定藝術和詩歌,也否定日常生活中的“公認法則”,即關於專制農奴制的壹切。他被稱為虛無主義者,屠格涅夫說這意味著壹個“革命者”。屠格涅夫說這部小說是“反對作為高級階級的貴族”,巴紮羅夫在精神品質和道德上確實壓倒了作為父母代表、貴族保守派的巴威爾。但作者對巴紮洛夫的態度是矛盾的,既表現出有時對他的反感,又使他在後半部作品中因愛情失敗而多疑悲觀,甚至失去抱負。這部小說在不同的陣營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民主期刊紛紛譴責作者誹謗年輕壹代,只有赫爾岑和皮薩列夫對主人公給予了較為正面的評價。《父子》的藝術特色不同於《羅亭》《貴族之家》,很少有抒情和山水描寫。農奴制改革後沙皇政府橫行反動的時期,屠格涅夫的思想出現危機,創作轉入低潮。他厭倦了社會鬥爭,試圖逃入藝術和美的世界。1864和1865分別發表的中篇小說《幻影》和《夠了》表現出唯美主義和悲觀主義。1867發表的《煙》大約是1862,把社會政治運動比作壹團輕煙,認為最後只是壹片虛空。小說既揭露了貴族反動派,也歪曲了流亡的俄國革命者。準將(1868)、草原上的李爾王(1870)、春潮(1872)、普寧和巴布林(1874)和表。正是在《煙》出版後10年,他寫了最後壹部小說《處女地》(1877),這部小說最直接、最廣泛地反映了社會運動。他向“走向人民”的革命民粹主義者致敬,贊揚他們自我犧牲的激情,但他懷疑他們的目標和鬥爭方法,賦予主人公內茲·達諾夫哈姆雷特的特征。另壹方面,他還諷刺了70年代反動的自由派貴族官僚,生動地刻畫了他們的卑鄙本質。作家把希望寄托在能深入俄羅斯“處女地”的“深耕犁”——新資產階級薩洛蒙身上,把自己的進步思想寄托在他身上。屠格涅夫晚年的主要作品是散文詩(1878 ~ 1882)。這本美麗的散文集的內容和傾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表現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如《門檻》和《俄語》),也有充滿懷疑和悲觀主義的(如《獅身人面像》、《沒有巢》、《玫瑰曾經有多美...).他還寫過脫離現實主義的神秘作品,如《愛之歌》(1881)、《死後》(克拉拉·米利奇,1883)。屠格涅夫說:“...準確有力地表達真實和生活,即使不符合他個人的愛好,也是壹個作家最高的幸福。”他真的忠於這種現實主義原則,有時甚至能超越貴族自由主義的局限。雖然長期生活在國外,但他能迅速及時地反映俄羅斯社會現象。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成了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編年史。屠格涅夫有著高度的愛國情懷,他作品中的許多主人公都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對俄羅斯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尤其是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以擅長塑造女孩形象而聞名。羅婷等小說中的女主角和夏、初戀(1860)、春潮等中篇小說都寫得惟妙惟肖。屠格涅夫擅長寫風景,可以刻畫自然景物的急劇變化,賦予詩意和哲理,有時還賦予象征意義;這些描寫既是人物情緒變化的反映,也是劇情的轉折。屠格涅夫是真正的語言藝術家,為俄羅斯語言規範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列寧在列舉俄語語言大師時,第壹次提到了他們。他的風格簡潔、樸素、細膩、清新、抒情。他憂郁的氣質讓他的作品有壹種淡淡的憂傷。屠格涅夫生前已享有國際聲望,是俄羅斯文學史上最早受到歐美重視的作家。他的創作技巧和精神分析藝術對西歐和斯堪的納維亞作家有很大影響。他的作品在中國介紹得比較早。新青年從第壹期1915連載春潮,第二年刪節初戀。解放前,他的主要作品幾乎都被翻譯成了中文,其中有許多是中國著名作家寫的(如巴金譯的《父與子》和《處女地》,倪力譯的《貴族屋》和《夏娃》,豐子愷譯的《獵人筆記》等)。),這對中國新文學在藝術上和思想上的發展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