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博采眾長更重要--論胡應麟的詩歌。

博采眾長更重要--論胡應麟的詩歌。

《明代胡應麟詩集》為中國古代詩歌著作,共20卷,其中《唐詩》為內編,《宋詩》為唐以前的外編,並增加兩卷討論當代詩歌。胡應麟通過這種縱向(時代)與橫向(詩風)交織、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框架結構,對歷代詩歌進行了細致的評點,表達了自己的詩學理論。他的詩學理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詩史、詩體和詩法。

“七子”繼承“詩”前後的“體”論繼續主張復古,胡應麟也主張復古,這是基於對中國詩歌史的考察。胡應麟認為,中國的詩歌創作和他的思想從古至今都經歷了壹個變化的過程。首先是“體代變”,詩歌經歷了四言、騷體、五言、七言、律詩、絕句的變化;其次,從創作方式來看,風雅之典博大精深,千古不變,古詩詞專於意象,歌必以才為演,主體為法,絕句為風骨。此外,就審美特征而言,《詩經》溫婉平和,《離騷》《九章》很強,建安作品氣勢磅礴,六朝作品精美,唐代律詩清麗,各有特色。

但胡應麟認為,每壹種文體的發展都是“盛而衰”的,所謂“詩體衰而代之”。胡應麟的詩學理論深受王士禎的影響,其“體”大體上承於王。“格”可以簡單地描述為詩歌的含蓄風格。但是,這裏的“代衰”並不是詩風壹代不如壹代。胡應麟認為,中國詩歌所代表的“古意”是詩歌的最高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意”逐漸式微,被新的文體所取代。所以“生”指的是詩體中“古意”的衰落。胡應麟絕不是文學的倒退,確切地說,詩歌的發展總體上是在上升的。《詩品》也說,“上下千年,雖命已過,文質依舊,但結果相同,鹹而美。”(類似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然而,仔細研究詩歌,發現其內在發展仍是跌宕起伏的波浪式演變,並趨於“鹹美”。在他看來,“至於唐朝,詩是準備好了的,至於絕對體,就差了。”宋人變詩為詞,詞興詩衰。元人改詞為曲,曲盛詞衰。明人並沒有步宋元的後塵。“不是工作的事,是工作的事。”漢唐詩人講究原創,各有各的調調,不要跟著老師攻。但是,周聞準備好了以後,這個世界不壹定非要後來創造,而要效法古人,善於多體。正所謂“古人只作之,我作之。”所以,胡應麟把明代的詩歌稱為“袁玉娥宋,漢唐”這是壹首詩。詩中也透露出這種變化的原因:天道財運在外,人才在內。胡應麟的詩歌發展變化觀體現了他對公安派“變”觀的吸收和對不變模式論的修正。

胡應麟主張詩歌要以本色為本。“本色”壹詞包含了詩歌的風格特征、時代風格、作家作品的特定風格等多種含義。同時,他提出兩個詩學標準:“漢詩有質,文自然,無痕,故古今之最”;“盛唐絕句精妙,意味深長,無工可看,無跡可尋。”如果說詩歌的聲調理論意味著詩歌寫作有跡可循,那麽漢唐的精髓就是“形神兼備”。在這裏,胡應麟詩歌理論從“風格”到“神韻”的演變得到了揭示。但優秀的詩歌都是從“風格”到“精神”的轉變,初學者必須“正氣凜然”、“源遠流長”,才能達到“神韻”。

?與以上相對應,胡應麟的詩學也遵循著這條路徑。初學者首先要“博采眾長”,從正典開始,“博采眾長”。但學詩是有“法”的,但不是簡單的抄襲:學的時候要做到“學其意而不學其言。”掌握了寫詩的方法後,就會進入“悟”的階段(這顯然是受嚴羽“以禪喻詩”的“妙悟”影響)。所謂開悟,就是超越具體條條框框的“幼稚的自我表露”。但“詩雖悟,猶須深究”,而“悟”不是學詩的終點,而只是學詩的壹個階段,最終要融為壹體——既發自內心的欲望,又不失法度,正如他在杜甫的詩中所說:“杜公之作,真叫中變,大有能力者,不知變題而變題;很容易看到,但是很難看到。變化是更危險的,不是主要原因;若換了,神隨天意,為所欲為。”

?雖然作者對每壹位詩人和他的詩都作了相對公正的評價,但曹植、杜甫等少數人是最受推崇的。還應該提到的是,《雜本》壹書系統地論述和羅列了古代詩文集,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