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中寫道:“清白,就是對死誠實,對前聖人誠實!”堅守人格的“天真”與“率直”,不甘妥協與從眾,是屈賦的主旋律。
在《離騷》等作品中,詩人通過使用“芳草”、“美人”、“好修”、“忠厚潔身”等意象和詞語,反復強調人格的美好和可愛,以及始終不渝的貞潔需要。
屈原絕望的“懷沙”二字,絲毫沒有受到亡國形勢迫害的跡象。懷沙說他有死亡的意圖,他死亡的原因不是成為壹個烈士,而是成為他高尚心靈的烈士。
屈賦中沒有殉國的內容,也沒有說屈原是漢代的殉國者。漢代對屈原的贊美主要集中在他高尚的人格上。
劉安稱贊屈原“清心”、“正直”,賈誼的《屈原賦》也“高遠”,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說屈原是被他的“誌氣”和“做人”感動的,王充稱贊屈原“潔白”,王毅稱贊屈原“清白”。
至於屈原投江的原因,王逸說得很清楚:“我不忍長時間天真無邪地生活在濁世,所以到梨園投水自盡。”
擴展數據
屈原的文學成就
屈原作品的風格明顯不同於《詩經》。這與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民俗差異有關。當時北方已經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國還有氏族社會的遺風,堅韌活潑,不受禮法約束。
所以表達男女之情和愛國之情是如此直白,所用的素材是如此豐富,什麽都能跑到筆底。寫人與神的愛情,寫瘋人,寫古代歷史傳說,寫鬼神同遊,所有的神在民間都有普通的人性,神只是超出普通人的人。
他們使作品看起來明亮,充滿情感,無拘無束。這類作品表現出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點。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無論是《詩經》還是南方民歌,多為短篇小說,而屈原發展成為壹個長篇巨制。僅《離騷》就有2400多字。
在表現手法上,屈原巧妙地將賦、比、興結合起來,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生動地表現抽象的道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詩經》中的四句格局,每句話五、六、七、八、九字不等,還有三字句和十字句。語法參差不齊,層次靈活。
“Xi”壹詞和虛詞如“之”、“於”、“乎”、“兒”等常用於句末,以協調音節,產生抑揚頓挫、歌唱和嘆息的效果。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創造性。
參考資料:
人民網-屈原投江不是為了“為國捐軀”,而是為了自己的心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