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壹首詩。原文:
在山上旅遊
唐朝:杜牧
遠處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翻譯:
沿著蜿蜒的小路上山,白雲深處有人。
我停下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染上了秋霜,比二月的春花還要鮮艷。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這首詩描寫了壹次遠山之旅,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認。作者在深秋爬山賞景,陶醉在這如畫的美景中,所以寫下這首詩來紀念。
贊賞:
詩通過杜牧的情感傾向,畫出了壹幅以楓林為主景的山林溫暖絢爛的秋色圖。遠上秋山石徑,首先給讀者壹個遠視。在山路的頂端是壹個充滿白雲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白雲不虛無縹緲,寒山生機盎然。“白雲生有人”這句話很自然。不過,這只是為後兩句做準備。然後杜牧明確告訴讀者,這麽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
就因為這山如火如荼,比春花的楓葉更好。與遠處的白雲和不壹定看得見的人相比,林峰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讓人心醉神迷,豪放不羈。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顏色,展現了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中描寫了山路、人、白雲、紅葉,構成了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場景並不是並排在同壹個位置,而是有機聯系在壹起的。
有主有從,有的在畫面中央,有的在陪襯位置。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語,第四句是主語,前三句描述背景,為第四句營造氣氛,起到鋪墊和襯托背景的作用。
《山行》前兩句寫的風景已經很美了,但詩人愛的是楓林。通過背景,為描寫楓林做好了鋪墊,做好了準備,於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指出熱愛楓林的理由。
“霜葉紅於二月花”,補充第三句,壹幅深秋楓林的美景被細致地展現出來。詩人驚喜地發現,晚霞下,楓葉欲滴,層林盡染。真是滿山彩雲,如鮮艷的彩霞,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
而且很漂亮。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透過這壹片紅看到了秋如春來的生機,使秋林呈現出壹派溫暖而生機勃勃的景象。
與壹般的封建文人不同,這位詩人並沒有在秋天到來時傷心地嘆息。他贊美大自然中秋天的美,體現了慷慨向上的精神,有壹種筆鋒壹揮的豪氣,顯示了詩人的才華。
這也顯示了詩人的洞察力。這是壹首秋天的贊美詩。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詩人用強烈的色彩和連貫的筆法寫成。不僅前兩句稀疏的景色成了這絢爛秋色的陪襯。
就連那句看似抒情敘事的“駐足坐楓林晚”,其實也起到了烘托風景的作用:停下來看了看,卻醉了的詩人,成了風景的壹部分,有了這壹幕,秋色的魅力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