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杜甫詩歌中的“真”

杜甫詩歌中的“真”

?杜甫詩歌中的“真”

?——讀杜甫的詩

?被譽為“詩聖”的詩人杜甫,唱出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文人的心聲,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現實,成為我們研究唐詩和唐史的重要資料。在我看來,杜甫的名氣是不朽的,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與他的詩所表達的“真”有很大關系。

?在內容上,杜氏如實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命運,並不避諱。他寫了自己的貧窮、疾病、醜陋、饑餓和寒冷,他的真實經歷充滿了無奈和悲傷。他寫的是貧窮,“富則黃昏肥。”。碎杯寒烤,處處藏愁”;寫病,“若聞馬蓉簫,若倚鐘”“此身自西向東飄,右臂枯半聾”;寫老醜,“今有五十人疏忽,坐臥只立幾行”,“頭上坐著壹只瞎眼,肉黃皺如行”...都是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個人的不幸使關心整個世界的詩人把目光投向國家和社會,這也是他們的詩歌被譽為“詩史”的重要原因。他的詩不僅反映了安史之亂造成的悲慘局面(三官三別等。),還記載了歷史著作中沒有記載的史實,如“前年豫州殺刺史,今年漳州殺刺史...“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赴蜀後所寫的三絕中。“補史遺風”充分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真”。如果說杜甫詩歌中關於個人和社會命運的詩篇真實地反映了儒家憂國憂民的大情懷,那麽他的“小三自然”詩也真實地反映了“大悲”中蘊含的“小喜”。詩人於上元元年(760)春,開始在成都西郭草堂居住。苦難過後,他能夠找到壹個安身之處,自然是身在天堂,所以這段時期成了他壹生中難得的清閑時期。”壹簇桃花沒有主人。可愛的深紅色愛淺紅色?”,“黃四娘娘家繁花似錦,千朵低。就連蝴蝶也時不時地翩翩起舞,嬌媚的鶯兒只是啼哭。”“我愛花不想死,但我怕我會安度晚年。".....這句話清新脫俗,讓人很難聯想到杜甫這位思想深邃、憂國憂民的詩人。但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閑適詩,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在“苦悶、失意”之外的“小三自然”的風格,這也是詩人此時“自得”心情的真實寫照。

?根據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的筆記,他的老師谷穗的講座《拓庵詩話》中有壹句話“所有偉大的詩,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活著’。所謂‘活著’,來源於生活,尤其來源於奮鬥的實踐。”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適合概括杜甫的詩。正如“詩人要謹防繁華”所要表達的,杜甫的詩,因為詩人的諸多磨難,變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有價值。詩人的詩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所有的磨難中“活”出來的。雖然不能說杜甫的詩沒有歷經滄桑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但杜甫的詩裏怎麽會有那麽多醞釀的“原料”,如果沒有經歷過國破家亡、四處漂泊甚至被迫在籬笆下微笑的日子,又怎麽能體會到杜甫詩的“真”呢?

?在語言方面,毫無疑問,杜甫詩歌的語言是許多學者效仿的典範。探究他詩歌的“真”與語言的關系,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談。壹方面,杜甫詩歌的語言樸實無華,用“奢到盡頭”來形容也不是沒有可能。他作品中的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來”,只有壹個“好”字,表現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悅和欣賞,沒有任何華麗的雕琢。我們讀杜甫的詩,無論是描寫生活情境的詩,還是描寫景物的精致詩,都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象壹個場景或壹個意象,就是這樣,不像李商隱那種密密麻麻夾雜著晦澀的詩,讓人難以琢磨。妳看他寫“老妻畫紙如棋,幼子敲針作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壹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他的風景更是直接“北有我,南有我,春水泛濫,日復壹日我只見過鷗”,“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萬裏外梅花,壹冬雪片深”。他寫迎天子,“麻鞋迎天子,袖露兩肘。”我們的眼睛立刻看到了詩人在變相逃離叛軍後流離失所的樣子,看到了他無時無刻不在對全國人民的悲憫。語言樸實無華,情感真實動人,這是杜甫詩歌的壹大魅力。另壹方面,詩人對自己的創作現狀並不滿意。他自己也說“晚節越來越精於詩律”,不斷追求詩律之美,這既是出於他“做男人的性癮”的創作要求,也是他創作心理的真實反映。他的八首《秋興》、《登高》成為格律方面的豐碑,也凝聚了詩人的萬千情感。只有遵循自己詩歌創作的心理狀態,杜理科賦才能逐步進入“舊詩渾漫”的創作境界。此外,詩人使用口語化的說法,使詩歌更加貼近生活,平易近人,更加真實。”濃濃的花和葉包裹著江邊,臺階險峻,怕春。詩酒尚可驅,不必顧及白頭人。“口語化的表達不著痕跡地放進詩歌裏,‘裹’字和‘在’字恰到好處。”春水生兩奇”:“水壹夜兩尺高,幾日不能禁。石楠津頭有壹艘船出售。沒錢的話可以買柵欄旁邊的!"蕭註:"用方言俗語加詩,很熱鬧。”詩人也說,“叫女人開壹個大瓶子,放在盆裏給我拿。”壹個豪放粗暴的形象從報紙上浮現出來。用如此大膽的筆描寫人物,也體現了詩人除了自己儒家之外的另壹種風格。

?從情感上說,“真”的最高境界是情感上的“真”。語言作為壹種外在形式,是呈現內容的基本要素。如果說內容是“原材料”,形式是原材料的加工,那麽表達情感就是最終目的,也是兩者的最後壹個過程。“詩以情為本”和“詩言誌”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理論。詩人需要壹種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壹切事物的感受。無論是抒情還是傳神,都是那壹瞬間真情的自然流露。杜甫詩歌的“真”,也是他成為歷代有識之士精神家園的重要因素。

?在杜甫的詩中,追根溯源到現在的深深的悲哀和巨大的痛苦,顛沛流離、傷春悲秋的切身感受,都是詩人的深情。即使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杜甫也能生出無限的悲憫。這是他儒家思想的烙印,又何嘗不是詩人高尚人格的寫照?而且詩人所有的感受都是“深處的詩”,沒有做作的感覺。又有多少偉大的作家不是為愛而寫,而是為愛而寫?“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但山川和河流仍然存在,樹木和草的春天再次變綠。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沒有國家哪裏會有家?詩人看花,花濺淚;聞鳥叫人興奮。它有知覺嗎?是詩人的心。當我年老多病的時候,我還在唱,“有千萬座寬敞的大樓,世上所有的窮人都在微笑...我壹個人凍死就夠了。”為國為民,杜甫真可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統治者的尖銳批評充滿了對人民的同情。對於家人,杜甫始終牽掛。黃河泛濫時,他不忘安慰弟弟。“壹歲去四戰”,危難之時,擔心遠在他鄉的妹妹“有個離鐘的妹妹,愛人早已孤獨而死”;面對小兒子的死亡,他深感“恥於為人父,死於缺糧”...所有這些發自內心的歌曲都表達了詩人最大的情感和天性。他對朋友也很真誠。白的詩詞歌賦也不少,、高適、的詩詞歌賦都很感人。又在《武郎》中,他力勸親人不要幹涉隔壁寡婦的行為,讓這樣壹個沒有飯吃,沒有孩子的女人,因為幾次約會,對生活多壹份希望。像這樣的詩在杜甫的詩中數不勝數,這也是“真”的杜甫更可愛更可敬的原因。

?越讀杜甫的詩,越被他的“真”所感動。讀到詩人的悲苦,讀到人生的悲歡,讀到時代的滄桑……往往會生出許多感慨。在了解杜麗的生平之前,我壹直以為杜甫比李白大得多。因為我的腦海裏總有壹件白衣,壹個仗劍直入,行事瀟灑的詩人,太白了;而杜甫,應該是壹個飽經滄桑的人的形象,兩鬢斑白,眉宇間夾雜著憂傷,壹身麻衣,屹立於世。我心目中這樣的杜麗形象,完全是兩人不同的詩風造成的,但更自然的是表現出我對杜甫的充分尊重。如果不是這樣壹個老人,有多少有誌之士會在精神上徘徊,努力尋找自己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