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從《毛詩序》的結構看《毛詩序》的寫作及作者

從《毛詩序》的結構看《毛詩序》的寫作及作者

《毛詩序》主體部分功利性很強,體現了為西周宗法制服務的色彩,應是周代國史編者。從《毛詩序》與《孔子詩論》的比較來看,《毛詩序》的主體部分早於《孔子詩論》。《孔子詩論》產生於戰國中期,《毛序》主體部分肯定產生於戰國中期以前。最後整理《毛詩序》主體部分的人應該是。

石矛序言:

漢代有魯、齊、韓、毛四大學派。前三派是經學,早期在官學中建立,但相繼消亡。趙的毛蘅(公)和牛膝傳世,稱為毛詩,屬古文派。石矛在漢末興盛,取代了前三者而廣為流傳。石矛在《詩三百首》中有壹篇小序,在第壹首《關雎》中的小序之後,又有壹篇長文,世稱《詩序》,又稱《石矛序》。這看起來像是石矛的《詩經》的序言。作者不詳。寫於西漢,大概是東漢儒生魏宏修訂的。

《石矛》序言

“關雎”,後妃之德,風之始,故風為天下而夫婦也。所以要用國用國。風,風,教,風動,教變。

詩人,有誌向,心中有抱負,以詩為言,以詞傳情,詞量不足,所以嘆息,嘆息,歌唱,卻不知手舞足蹈。

情出於聲,聲寫為聲,治天下之聲樂,其政也;亂世之聲怒訴,其政為善;亡國之聲哀思,其民困。所以得與失,動與世,感與鬼神,接近於詩。前王向夫妻學習,變得孝順賢惠美麗文明,移風易俗。

故詩有六義:壹為風,二為賦,三為比,四為榮,五為雅,六為賦,上為風化,下為風刺,主文諫,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故稱風。至於君衰,禮義廢,政教失,國之外政,家之奇俗,風變雅也。國之歷史,明明白白地顯出得失痕跡,傷人倫,哀嘆刑政之嚴酷,吟誦親情,乘風過處,達事而惜舊俗。所以,風變得多愁善感,止於禮讓。發乎情,人之天性也;止於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壹國之事,壹人之基,謂之風;談天說地,形成四面八方之風,是壹種優雅。雅,是也,王說由廢興也。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少有雅。贊美,對美麗和美德的描述,也是通過它的成功告訴諸神的。意為四始,詩為最。

但關雎、林芝之變,乃王者之風,故為周公。南,字由北轉南。“鵲巢”“李煜”之德,亦是諸侯之風。已故國王之所以教它是因為它是召公。“周南”和“趙南”是起點,也是王華的基礎。所以“關雎”是樂夫人,要配君子,憂賢,不淫;悲愴婉約,思才而不傷善心。也是關雎的意思。

風格、優雅和贊美是這首詩的變體;賦、比、興是《詩》文本中不同的詞語。那些大小不壹,得六義的。賦、比、興是詩歌的用詞,格調、典雅、贊美是詩歌的構成。都叫‘義’,因為用在這三件事上。

大師所教六首詩:嶽峰、樂府、樂筆、樂興、樂雅、樂頌,以劉德為基礎,六律為音。翻譯

關雎是壹首關於後妃德行的詩,《詩經》的開頭,用來教化世人,匡正夫妻之道。所以可以用來教育鄉下人,也可以用來教育諸侯和國家。風是寓意和啟示;用寓言來感動和教育人。

詩歌是人們表達心聲的地方,是心中的誌向,是語言表達出來的詩歌。情感在內心被觸動就會表現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它就嘆息,不足以表達,它就長歌,不足以表達,它就不受控制地跳舞。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成為宮、商、角、簽、羽的音調,這就是音樂。千年的音樂是和平歡樂的,當時的政治是和平順利的;亂世的音樂是憤懣憤怒的,當時的政治是乖戾殘酷的;亡國之時的音樂,哀婉而有思想,其民困而貧。所以,沒有什麽比詩歌更接近於達到這個目的,來糾正政治得失,感動天地神靈。古代君王用詩歌來矯正夫妻關系,培養孝心,在人際關系上誠實賢惠,培養純美教育的氛圍,改變不良習俗。

所以詩有六層意思:壹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上層(統治者)用“風”教育下層(老百姓),下層(老百姓)用“風”諷刺上層(統治者),用隱語作為委婉的勸說。(這樣)說話的人不會得罪,聽的人也能有所警覺,這叫“風”。至於王者之衰,禮義松懈。國史家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實,為人倫的松弛而悲傷,為刑法政治的嚴酷而哀嘆,於是選擇吟誦自己的情感詩篇來諷刺君主。這是因為世事變遷,卻懷念舊俗。所以“改風”是發自內心的感受,但並沒有超越禮儀。發自內心的情感是人之常情;不超越禮義,是先王開悟之恩。所以,詩歌如果是歌頌壹個國家,只表達詩人內心的感受,那就叫“風”;如果詩是關於世界的,表現了四面八方的風土人情,那就叫雅。“雅”是正面的意思,指的是王政衰落興盛的原因。政事有別,所以有的叫“少”,有的叫“雅”。《頌》是為了贊美王盛德,向他的祖先講述他成功的事業。(《風》、《瀟雅》、《風雅》、《頌》)這是“四始”,是詩中最高的。

但關雎、林芝的教化,本來就是時代的“風”,(但“風”只講壹個國家,文皇後來當皇帝,要治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記在周公的名下。“南”是指天子的教育由北向南。“鵲巢”“李煜”之德,原是諸侯國諸侯之“風”,為前文王所用,以教化之。(文皇後為天子,應管四方)所以記在名下。“周南”和“趙南”是規範和衡量初始時間的標準,是王道教育的基礎。

解釋:

石矛前言(1):

“關雎”②,後妃之德③,風之始④,故天下之風⑤而夫婦也。所以要用村民⑥,用國家⑥。風,風也,教也;風可以移動它,教它改變它。

①毛詩序:漢代有陸、齊、韓、毛四家。前三派是經學,早期在官學中建立,但相繼消亡。趙仁茂昌傳詩為《毛詩》,屬古文派。漢代無官學,毛詩興盛於漢末,取代三家而獨傳於世。毛的詩在《古詩三百首》中有壹篇小序,在第壹首《關雎》中的小序之後,又有壹篇長文,名為《詩序》,又稱《毛詩序》。看起來像是壹般的序言。

②關遂:《詩經·國風·周南》首詩標題。

3後妃之德:後妃,天子之妻,古語指周聞公主之妻。這裏說關雎歌頌皇後的美德。孔《毛詩正義》說:“性行為和諧,貞操專業,也是後妃之德。”這個解釋其實很牽強。中國的儒家思想往往如此。

(4)風之始:這是指關雎在《詩經》中是國風之首。孔英達《石矛正義》說:“太後有德,是文王風化之始。王興文文化始於其妻,故以此為鳳嬌之始。”這是違背初衷的,但漢人往往從教育的角度對詩歌進行牽強附會甚至扭曲的解讀。⑤風:發這個音,作為動詞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