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哪些描寫長城的作文?

有哪些描寫長城的作文?

剛到北京八達嶺,就陷入了重疊的濃濃的綠色中。車在路上,兩邊都是高高的山脊。與紹興的山相比,這裏的確雄偉得多。

終於出現了長城,蜿蜒在濃濃的綠色中,引發了千古眾多英雄的思考。

八達嶺長城是居庸關的北門,東門寫著“北門用銅鎖”,西門寫著“居庸關鎮”。北臨延慶縣,西接甄嬛鎮,故名“八達嶺”。

下車後,我覺得很涼爽。山風與長城共舞,我孤傲的性格襯托出它的氣勢。

長城的石階很高,蹬起來有點困難,要低頭才能爬上去。

八達嶺路特別寬,可以讓五匹馬並排跑。整個城墻由花崗巖條和特制城磚鋪成,守城可謂“固若金湯”。

扶著石柵欄,我覺得涼。沿著城墻有敵人的平臺,嬰兒床和藏身洞,還有排水系統,大概十步遠。

排水系統在花崗巖腳下,有壹個方洞,山風灌進來,從腳到手都是涼的。從欄桿上望去,蜿蜒的長城壹直延伸到天邊。歷經千年風霜,敲打在堅固的城樓上,磚塊變得更加打磨,終於光滑。

那些日子,刀光劍影仿佛在我眼前壹閃而過,直奔戰場的戰馬仿佛在我面前疾馳而過,那些歲月的吶喊和慘叫仿佛在我耳邊回蕩,那些歲月的篝火仿佛在我眼前燃燒...我怎能不屈服於“塞上持琵琶,駱駝歸故鄉”的自由,我怎能不屈服於李自成入侵八達嶺,入長城的英雄氣概,多少英雄兒女看了千古歷史。

來到長城,要爬英雄坡,但是爬的時候後背是濕的。原本稍微平坦的路越來越陡,我就是覺得站不住腳,只好攥緊拳頭往前走,手心已經出汗了。

爬到後來,小腿已經沒有了知覺,只覺得壹陣陣的發麻,到了英雄坡,才覺得疲憊不堪,山野的微風從城墻口湧進來,毛澤東的題詞“不到長城非好漢”在山風中格外醒目。

在長城的遠處矗立著壹個巨大的標誌,上面寫著“同壹個世界,同壹個夢想”下面用英文標著“OneWorld,OneDrem”,左邊是奧運會的logo。2008年,我們都期待著,壹個夢想將站在這片中華瑰寶上。

從長城下來,太陽剛好在頭頂上,是時候去長城下吃晚飯了。本來想大吃壹頓,因為又累又餓,但是這裏的菜太鹹了,咽不下去,只好吃了壹碗雜醬面。

下午,長城依然雄偉。長城博物館有些東西是仿制品。除了刀劍、盔甲、大炮和巨大的長城模型,我沒什麽興趣。

晚上還在想長城,透明的心化作雨,滴在厚厚的墻上。

李長城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因其規模巨大、工程艱巨而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

長城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壹中國,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追匈奴,將原來分段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繼續修建。此後不斷維護擴建,17世紀中葉前後修建了2000多年。

萬裏長城的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中保存完好的壹段。其關城建於1505年(明朝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有東西兩個門。東邊是永外鎮,西邊是北門的壹把鎖鑰匙。都是磚石結構。券洞是壹個平臺,南北兩側有缺口,與關城城墻相連。舞臺周圍有磚砌的嬰兒床。這壹段的墻是依山而建的。城墻高度大而堅固,下部為石砌橋臺,上部用大城磚砌成,內填土石。頂層鋪方磚,密封密實。內側為宇墻,外側為垛墻。嬰兒床墻壁上方有壹個嬰兒床開口,下方有壹個射擊孔。在山勢險峻的地方修築梯道,在山脊高地、城墻拐角或危險的地方修築堡壘式的城臺、敵臺或墻臺。長城的高度和寬度各不相同,平均高度超過七米,有些地區高達十四米。墻基平均寬度六米半,頂部寬度五米多,可容納五匹馬並排奔跑或十個人齊頭並進。

萬裏長城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壹大好處。磚石旁,局山巍然聳立,青山重疊,有壹條兩公裏長的小溪,俗稱關溝。這裏地勢險要,素有“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名字的意思是“遷徙到壹個平庸的地方”。相傳秦始皇修建長城時,將被迫居住在此的民工遷走。漢代三國時期稱西關,北齊時改為乃寬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歷代仍稱居庸關口為崇山峻嶺間花木繁茂的綠籠,宛如碧波綠浪,故稱“居庸疊翠”,“燕京八景”之壹。

金山嶺,萬裏長城

金山嶺位於熱河灤平縣巴克英華樓溝。因建在燕山第壹峰武陵峰與古北口臥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上,故名。這壹段長城建於1570年(明朝隆慶四年)。相傳為抗日名將戚繼光、譚綸所建。長約30公裏,依山蜿蜒曲折,若隱若現,高高低低,氣勢磅礴。由於這裏地勢低窪,易攻難守,所以城墻非常厚實堅固,烽火臺高聳入雲,城關要塞星羅棋布,碉樓密集,多達158座* *。這些梯田形態各異,有方墩、平墩、圓墩,屋頂有遮陽棚、拱頂、轉角、八角,有很少孔洞的觀景臺,還有長城沿線罕見的倉庫建築。

萬裏長城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位於薊縣城北30公裏的大山裏。它建於公元556年。明朝著名的士兵戚繼光被任命為甄姬鎮的連長時,它被重新設計並用磚塊進行了大修。這壹段長城建築的特點是,橋臺墻有磚有石,敵樓方方正正,磚石空心實心。關城要塞、敵臺水關應有盡有,連山渡河,布局巧妙,集大險與奇觀於壹身。

山海關萬裏長城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部,是中國華北與東北地區交通的唯壹關口。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徐達將軍在此修築長城,並建關城防守。冠城因四面環山、峰巒疊嶂的燕山山脈和南面波濤洶湧的渤海灣而得名。關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長四公裏,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城門,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掛“天下第壹關”牌匾,西門名應恩,南門名自命不凡,北門名威遠。每個門上都有城樓,市中心有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嘉峪關,萬裏長城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的嘉峪關鎮西南角。它位於祁連山的文殊山和鶴立山的黑山之間的峽谷嘉峪關,是萬裏長城西端的盡頭。始建於1372年(明洪武五年),但早在漢、隋時期,就已經修建了墩臺。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被稱為“天下雄關”,是守衛河西走廊的第壹關,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建築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巨大。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當時,周宣王建造了城市和烽火臺來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在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和秦,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止鄰國的人入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全國。不久,他下令修建長城,將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建、擴建,修建西與遼東接壤的秦長城。漢武帝時期,為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及東西之間的交通,多次修築長城。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高大的城墻,連接烈城和烽火臺,連綿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疆域大小不同,所以各國的長城也有長有短。據文獻記載和遺物記載,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經內鄉鄧縣、月山至沁陽,全長近500幹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林雄、安丘、諸城,到達膠南人山人海,全長五百幹米。魏長城北起華山,北至黃河,全長300米。有兩道長城,南長城長約250公裏。北長城大約有650米長。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相連,大大遜色於秦漢長城。

秦長城西起今天的甘肅東部,經過今天的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省區,直達鴨綠江,全長五千多幹米。漢代的長城比秦長城還要長,達到l0000多幹米。至今,散落在新疆和河北幾個省區之間的漢長城遺跡仍隨處可見。此後,北魏和隋朝都有修建長城的記載。5 ~ 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修建的長城分別有650、l000、l500幹米。公元12世紀,金朝還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了4000多公裏。明朝不斷修築北方長城,防止元朝勢力北逃南侵。明代長城的修建持續了200多年。早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祁連山腳下,全長7300多幹米。中期以後,經過修繕的山海關至嘉峪關的長城相對完整,因此被誤認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和終點。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以及後來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加起來超過了5萬幹米。因此,長城堪稱“上下兩千年,縱橫數十萬裏”的偉大工程奇跡。修建長城的偉大工程真是令人驚嘆。僅明代修建的長城,估計就需要5000萬立方米的磚石和1.5億立方米的土方。如果用來鋪壹條寬10米、厚35厘米的路,可以繞地球測量兩周。歷代修建長城所用的勞動力也是相當可觀的。據歷史文獻記載,秦朝的細長機械不僅動用了30至50萬軍隊,還征用了40至50萬民夫,有時達到150萬。北齊時,招募了180萬民夫修築長城。隋朝歷史上曾招募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民夫修築長城。

復雜的地形和奇特的結構

作為壹項防禦工程,長城穿越了高山、山脈、沙漠、草原、懸崖和河流。其復雜的地形和獨特的結構是古代建築工程史上的壹大奇跡。沙漠地區,旱地有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采用當地礫石和紅柳,分開修築,充分發揮礫石的抗壓性能和柳枝的抗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起來建造的城市非常堅固,經過兩年的風沙雨雪,很多地區仍然矗立著高達幾米。西北黃土高原,長城多以夯土或土坯夯築,堅固如磚石。比如甘肅嘉峪關長城的城墻,就是專門從關西十幾公裏外的黑山挖運過來的,夯的時候夯得很密實。這種墻體土體結合緊密,不易變形開裂。在明代,長城主要是用磚石和混合磚石建造的。墻體表面用石材或磚砌,接縫處用白色砂漿填實,平整、密封。草根、樹根在接縫處難以生長,墻頂有排水溝,保護墻體不受雨水侵襲。

長城設置在重要的道口、險峻的山口和山海交界處,既可用於交通,又可用於防禦。在過河的地方,長城有壹個水閘讓河水通過。出於防禦的需要,在離城不遠的地方每隔壹段距離修建突出的城墻平臺,便於從左至右射擊城墻附近的敵人;壹定距離內有敵方建築,用來存放武器、食物和草,供警衛人員居住,戰時也可作為掩體使用。長城沿線還有獨立的烽火臺,用來在敵人進攻時升起火光和煙霧,傳遞信息。

長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修建以來,長城內外上演了許多壯麗的歷史劇。這裏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大戰役,許多政權更叠都與堅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國中國的歷史,是在長城內外書寫的。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極大地豐富了謝場這座古老豆建築的文化內涵。戰國時期,李牧在趙國修築長城,力勸葡萄牙抗擊匈奴入侵,創造了車障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感謝。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壹個掠斧洞作為紀念,至今特別保留了慈堂遺址。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從公元前7、8世紀開始,連續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全長5萬多公裏,被稱為“上下2000多年,縱橫十萬余裏”。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幾百年前就和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並列為中世紀七大奇跡之壹。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曾經建造了連續排列的城堡“烈城”作為防禦。公元前7、8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爭奪霸權,互相防禦,根據各自的防禦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長城。公元前7世紀最先修建的是楚長城,隨後齊、漢、魏、趙、燕、秦、中山等諸侯國也相繼修建長城以自保。此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不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裏到l000~2000公裏不等。歷史學家稱之為“先秦長城”,以便與後來秦始皇修建的萬裏長城相區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諸侯,統壹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統壹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壹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穩定,為了抵禦北方強大的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入侵,對長城進行了大修。除了利用燕、趙、秦原有的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增加和擴大了許多部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跨越壹萬多裏”,因而有萬裏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有漢、晉、北淮、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代長城規模最大,達到5000公裏即10000。他們的地位不壹樣。從修建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建了長城,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清朝康熙年間,雖然停止了大規模修建長城,但後來還是在壹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說,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兩千多年來,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

長城的防禦工程系統橫跨萬裏長城。它不僅僅是單壹的城墻,而是由各種防禦工事組成的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如城墻、瞭望塔、關城、敦堡、應城、衛鑠、鎮城烽火臺等。這個國防工程系統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指揮和控制。以明代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設置遼東、虞姬、傅玄、大同、陜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九個軍事轄區,保衛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裏的長城,稱為“九邊鎮”。每個鎮都有壹個連長作為這壹段長城的軍事長官,歸兵部指揮。明代長城沿線防禦兵力約1萬人。總兵壹般駐紮在鎮上,其他各級官員駐紮在健康中心、城營、關城和城墻上的敵塔、墩上。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設在兩千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在萬裏修築長城時,總結了“因地勢險要而堵路”的經驗。這壹原則沿襲了兩千多年,成為軍事部署的重要依據。基於“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則,創造了許多構造方法。有夯土、毛石、磚石等結構;在沙漠中,還運用了柳枝、蘆葦、沙粒層層疊疊的結構,堪稱“匠心獨運”。在今天甘肅省的玉門關、陽關、新疆等地,至今還保留著這壹段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長城遺跡。

長城是這個防禦工程的主要部分。它建在陡峭的山區或平原上,是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建的。凡是建在平原或者要道的地方,都是非常高大堅固的,但是在險峻的山區就比較低矮狹窄,為了節省人力和成本。甚至在壹些最陡的地方無法修建的地方,也采用了“山崖”和“劈山墻”的方法,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壁壹般。城墻頂上,內側有壹堵建築墻,壹米多高,防止巡邏士兵墜落。外側是嬰兒床墻,高約2米。垛壁上部設有瞭望口,下部設有射擊孔和滾石孔,用於觀察敵情和射擊滾石。在壹些重要的城墻頂上,有層層的障壁,以抵禦萬壹爬上城墻的敵人。明朝中葉,著名抗日名將戚繼光調任虞姬鎮任連長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在墻頂設置敵塔或平臺,以容納巡邏士兵,儲存武器、糧食和襪子,大大加強了長城的防禦功能。

關城:是萬裏長城防線上最集中的防守據點。關城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它選在有利的防守地形上,以極少的兵力收到抵禦強大入侵者的效果。古代稱之為“壹人守之,萬人不可逼之”,形象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眾多。就明代長城的關城而言,有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近千處。壹些大關城附近有很多小關隘。比如山海關附近有十幾座小關城,共同構成萬裏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體系。有些重要的關隘有幾道防線,比如居庸關,有南關、北關、上官三關。北入口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

烽火臺:它是萬裏長城防禦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壹。它的功能是作為傳遞軍事信息的設施。Beacon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由來已久。長城剛建的時候,利用得很好,逐漸完善,成為古代傳遞軍事情報的最佳方式。傳播的方法是白天燒煙,晚上升火,因為白天太陽很強,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遠就能看到火。這是壹種非常科學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為了報告入侵的敵兵數量,用煙和火的數量來區分。明代還增加了香煙和火把的數量,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事信息瞬間傳遞千裏。在古代沒有電話和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說是非常迅速的。烽火臺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險要的地方,或者峰巒轉折的地方,而且必須是三個站都能看到對方,以便於看到和傳輸。烽火臺漢代曾稱亭、亭隧、烽火臺等名,明代稱煙墩。除了傳遞軍事信息,還保護外交使節的安全,提供住宿,補給馬匹等服務。長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臺和樓閣沒有城墻,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更多信息

人類歷史的奇跡,長城的連續修建,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確實是世界上其他古代工程無法比擬的。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在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著名的工程師是萬裏長城。.....該工程在古代是無與倫比的,是世界上唯壹的奇跡。”按照28年前第壹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說法,“在太空和月球上,地球上只有兩個巨型工程可以辨認,壹個是中國的長城,壹個是荷蘭的環海大堤”。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參觀丁長城後說:“只有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這樣的長城”。因此,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理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瑰寶,歷史豐碑

萬裏長城始於春秋戰國,伴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封建社會是其中最豐富、最輝煌的篇章,封建社會所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事件都在長城上留下了印記。金戈馬鐵,爭鹿強田,改朝換代,爭取國家和平,這些都在長城上有所體現。長城作為歷史古跡,將水文置於中國大地之上。萬裏長城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燦爛的文化藝術,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的建築布局、造型、雕刻、繪畫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皇帝、將軍、士卒、詩人、詩人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已經成為古典文學中的壹個重要流派。比如李白的“且風,已來千裏,捶於玉門關城垛”,吳長嶺的“秦時明月閉於漢,長征路上人未還”,五維的“勸君壹杯酒,人出門無理由曬太陽”,岑參的“似春風來,夜來壹枝枯樹壹枝梨花”都被吟誦了千年。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仍廣為傳唱。長城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和旅遊勝地,它以雄偉的姿態和強健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觀光不僅僅是旅遊,更是強身健體、增長知識、聯絡友誼、開展經貿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已經成為政府的主要任務之壹。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多民族文化藝術是中國特色旅遊業的強大支柱。萬裏長城以其蜿蜒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國壯麗的河山,使其更加雄偉。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特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裏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海內外遊客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表達壹定要親自登長城壹睹中國悠久文明和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遊覽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同樣迷人。.....到了長城,感覺比以前在照片、刺繡、繪畫上見過的長城都壯觀。”這正好說明遊客想親自去遊覽長城。古堡依舊舊,九州勝於浩蕩山河,萬裏長城浩蕩,與中國和世界文明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