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勞動歌謠。這類歌謠是最早的古詩,其對勞動行為的重復和對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地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相傳黃帝時代的“打歌”是現存古歌謠中最典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吃肉。”從內容和形式上看,是壹首古老的狩獵歌。它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漁獵時代的勞動生活,再現了制作弓箭和射擊狩獵的全過程。它不僅描繪和贊美了勞動本身和勞動者,而且充滿了先民們學會制作狩獵用具並取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還表現了他們獲得更多獵物的無限願望。
2.祭祀歌。這類歌謠表現了遠古先民祈求上帝保佑或命令大自然服從自己的幻想,帶有強烈的原始宗教意識。可分為兩種:壹種是祈禱歌,表現先民對神的敬畏、臣服、祈禱和阿諛,目的是求神賜福;壹種是咒語祭祀歌,表現了祖先反抗和征服的意願。他們相信可以依靠語言的力量,脅迫神靈服從人的意願,讓上帝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災害。
3.圖騰歌謠。這種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創作的詩歌。圖騰是遠古先民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過程中誤認的部落祖先。它是部落的守護神和祖先,受到部落成員的崇拜和贊美。
4.情歌。古代最初的婚戀與文明時代的風情不同,大多呈現出粗獷、野蠻的特征。這在《周易》中保存的比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體現。
5.戰歌。戰爭是古代社會部落生存和擴張領土的第壹手段,當時的歌謠也記載了當時戰爭的各種情況。
古代歌謠的四大藝術特征
1,集體綜合藝術形式。古代歌謠大多是與勞動中的古代樂舞三位壹體同時出現的。“盧春秋?古樂記載了葛人的樂舞:“從前葛的樂舞,三個人捧著牛尾,把腳投在歌上。壹是載(起)民,二是播鳥,三是種樹,四是爭糧,五是敬天,六是建帝功德,七是靠地德,八是作至尊獸。”“三人”是集體演唱,“牛尾”是道具,“摔腳”是以小碎步為節拍的舞蹈,“八闕”是八首原創歌曲的名稱。(附:《陳倉古石畫》、《三舞》證據)
2.再現生活的直接。古代歌謠源於生活,直接表達生活。它是對生活的直接而即興的再現,這就是生活,純粹而自然,坦率而直率。這不同於《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選擇典型的生活現象和特色細節來表現現實,抒發情感,但這顯然是《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的源泉。
3.語言簡潔,節奏流暢。中國古代歌謠的語言極其簡單,多為兩三四個字,復雜的句子很少。首先,由於當時的生產和藝術落後,勞動運動簡單,勞動節奏短,鮮明整齊,所以陪襯詩自然也短。其次,與我們祖先的思想能力和語言水平較低有關。簡單的思維表現為簡單的語言,詩歌自然是短小精悍的。再次,當時的藝術表現手法不成熟,敘事手法單壹,沒有雕琢,沒有誇張和質樸。在古代,民謠雖然簡單,但並不平淡無味。我們壹直覺得他們的語言極其簡潔生動,節奏流暢,令人耳目壹新。
4.賦型表達。賦是古代歌謠中最常用的藝術表現形式,“比興”極為罕見。賦是直接鋪陳事物的即興藝術方法,是中國古代歌謠的基本表現形式。古代歌謠中的“賦”手法也是後來詩歌創作中比興等藝術手法的基礎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