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xmachia
艱難的開端
不朽
萬物皆有靈論。
請勿觸摸
流浪
驚喜
誰來決定我的人生?
我曾經看到我小時候種的樹。
我曾經有壹張溫柔的臉。
我曾經感覺到壹縷陽光穿過我的眼睛。
我曾經發現樹葉的莖。
我曾經燒過老鼠的血。
我是自大還是懦弱。
我哭過,也快樂過。
我聽過遙遠的歌。
現在這壹切
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找到它
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1991年拍攝了精彩的電影《維洛尼克的雙重生活》,為人們在壹個壹體化的世界裏創造了壹幅全景的生活畫面。他沒有像其他導演那樣,把這樣的哲學內容套路化,甚至敘事化,也沒有像那些只追求電影精致的導演那樣,把壹部電影加工成壹幅經典的油畫。基耶斯洛夫斯基設定了壹個詳細的時間和地點,但從這個地點、時間和人物出發,電影被塑造成了壹部可能有著超越時空的人類生存思考的藝術電影。
影片前半部分,韋羅妮卡生活在波蘭動蕩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波蘭開始崩潰。當波蘭的韋羅妮卡和法國的維羅妮卡在波蘭的廣場上偶然相遇,這個混亂的時代變成了很多人永遠看不清楚的面孔和吶喊,奔跑卻不知道方向的人們,瘋狂的坦克,高昂的歌聲和鏡頭裏沒有任何濾鏡的暫時蒼白。這是壹個似乎沒有方向的波蘭。人只有熱情沒有理想,人只有動力沒有方向。他們追求他們想要的資本主義、自由和民主。在這種喧囂的背景下,歷史最終告訴我們,波蘭走向了壹個集體精神崩潰的國家。在這個狂亂的時代,只有韋羅妮卡是落伍的。也許只有夕陽下被卡車運走的列寧雕像是她對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時間的唯壹感受。她像滑稽的木偶壹樣逃離了列寧雕像,也就是象征性地逃離了這個時代。在別人不敢躲雨的時候,她繼續唱歌,享受雨露,從而脫離了世俗的規律。同時,溫暖的橙色濾鏡在她周圍營造出的平和光環,也是她與眾不同的悲劇結局的倒影。只有韋羅妮卡還在用自己的思想感受這個世界。這種溫暖的橙色代表了壹種縝密的心思,對周圍環境的敏銳理解,以及在這個混亂的時空裏的安詳與從容。但是當時的波蘭為什麽需要這樣的顏色呢?它要麽是熱情的紅色,要麽是冷漠和反抗的白色,要麽是道德崩潰的黑色。
唱歌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和父親、月經談論自己奇妙的感情和愛情的時候,韋羅妮卡的眼神裏充滿了期待,其他壹切違背自己內心的東西——示威、法律——都讓韋羅妮卡迷茫。那是韋羅妮卡略帶驚恐的眼睛。韋羅妮卡是壹個活在自己思想裏的女人,以至於第壹次心臟病發作時,她拼命跑去掃落葉,令人心碎。在影片中看似漫不經心走過的暴露狂,代表了這個畸形的、不斷變化的世界。韋羅妮卡沒有驚訝,沒有憤怒,也沒有求助於當局的制裁。她只覺得和懷疑這個畸形變化的世界在韋羅妮卡面前展現了醜陋的壹面,悄悄走開了。韋羅妮卡看不懂,但她對它沒有愛,這個時代和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向離韋羅妮卡很遠。韋羅妮卡微笑,意味著毀滅。
如果說綠光代表死亡的來臨,如果說駝背老太太代表命運的改變,那麽韋羅妮卡就是現代社會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垂死的年齡和死亡的來臨,看到了冷漠的對抗。她看到時代從她身邊走過,卻不明白。她壹心壹意地唱著,想幫助垂死的老太太,但就像電影裏說的,她死的時候只是在雲裏,變成了真正的天使。
這就是韋羅妮卡的大團圓結局。她屬於自己的心靈,所以在這個時代,她屬於天國,她只能是天使。
同時,巴黎的壹切都安靜、美麗、傳統、經典,生活水平非常高。然而,法國人維羅妮卡在影片中不斷以車代步的方式出現,隱喻著法國人維羅妮卡的生存環境狀態——以同樣的方式(開車)消費,在隱含的遵守壹定規範中消費,在快速的人群前通過。
如果對比波蘭韋羅尼卡的生活,我們發現汽車已經成為壹個後工業社會(我們可以說是法國或者任何壹個後工業社會)的象征,人們對美好生活品質的追求(比如國家的發達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水平有車壹族)是以放棄自由行走的個性化舉動為代價的。同時,這種接受暗示著對規範的遵從,卻把真正走在路上的人變成了壹排排整齊飛舞的驚鴻壹瞥。導演在這裏的安排非常明顯。從維羅尼克窗口望去,路上的人走得整齊,但他們只是走,壹直走,看不清方向。韋羅妮卡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
然而,在這個似乎每個人都在獨立行動的時空裏,維羅妮卡的生活並不完全是她自己創造的。與韋羅妮卡不同,她的生活是自我發現的,她的生活是被引導的。
對於韋羅妮卡來說,歌唱在影片中始終是她生活的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因素並沒有給她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她的死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也是她的命運。她興致勃勃地和男人談論性,但這種快樂的另壹面,居然在壹次出場後就被基耶斯洛夫斯基傳遞了。她覺得生活並不孤獨,但即使她看到了另壹個維羅妮卡,她仍然只是講述。她生活中所有的改變都來自於她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引導。
韋羅妮卡的人生就像碎片壹樣不可預測。這種支離破碎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因為她以死亡告終,不可接近。
但與韋羅妮卡短暫的壹生相比,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排了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韋羅妮卡延續壹生的故事。維羅妮卡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但這種美好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壹種連貫的、戲劇性的、精心安排的(也許是觀眾最能接受的——這是後話)美好。
對於維羅妮卡來說,她在開始和結束時遇到的男朋友可能很容易被遺忘,但他在開始時與維羅妮卡簡單的即興性行為隱藏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痛苦。維羅妮卡最後壹次和這個男朋友見面是在中學畢業之後,之後他們並沒有開始在床上出現。除了性,沒有其他細心的照顧,這個男朋友很快就離開了,韋羅妮卡也不想再表現出她對韋羅妮卡的怪異感覺。這讓我隱約覺得,原本屬於我的幸福性愛被賦予了象征意義,維羅妮卡在壹個越來越規訓和設定的時代,試圖尋找象征性的偶然相遇。偶然的相遇,這個宿命論的主題真正被理解的只有韋羅妮卡,卻被韋羅妮卡誤解,成為她壹生的“枷鎖”。
意想不到的、令人驚訝的或悲傷的命運,成了維羅妮卡生活中兩件不斷輕佻而膚淺的事情——象征化和戲劇效果期待、偶然性和“猜測”。
也許我可以相信維羅妮卡最後找到了命運的真諦,但男朋友的憂郁是否向世人表達了他的猶豫?
當我排除這個男朋友,壹個真正的旁觀者,我會發現維羅妮卡的生活是被她生活中的其他人引導的,她用生存的策略取代了她生活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有意或潛在地按照現代社會的規律將自己的生活置於壹種真實的非我情境中,並以此為宿命。
維羅妮卡覺得她在生活中並不孤獨。也許她在這裏感受到了真正的命運,於是做出了全面放棄歌唱訓練的決定,但面對老人“誰也沒有權利那樣做”和“妳被保存下來就是為了鬧鬼直奔法庭”的回答,她又開始猶豫了。
木偶藝術家是世界上的神。他壹步壹步地設下陷阱來引誘薇羅妮卡,讓她誤會這是壹種不可知的命運。他送她的鞋帶——如果觀眾仔細看波蘭韋羅妮卡的這根鞋帶,如果我們兩個人之間有聯想,那我們就錯了;他用玻璃的倒影照在她身上——如果觀眾認為這是她浪漫的表現,那我們就錯了;他給她錄了壹盤磁帶,作為她尋找的線索——如果觀眾認為這是壹種睿智巧妙的表達,那我們就錯了。世界上不可能有上帝,只有我們自己。
在法國大街上的茫茫人海中,維羅妮卡逃不掉,也慌不了。然而,在離木偶藝術家僅幾米遠的彩色玻璃房子裏,她找到了壹個暫時安全安靜的避難所。她覺得街道和酒店是她可以逃避的地方,她選擇了,也失敗了。在酒店裏永遠找不到內心的平靜,安全的彼岸也不是世俗的天堂。
當維羅妮卡感覺到天堂裏有壹個靈魂,而且她並不孤單時,她開始懷疑這個有紀律的世界。她開始尋找自己的意義,卻被誤導了。木偶藝術家——我更願意稱他為魔鬼,是魔鬼在世界上創造了意義,讓維羅妮卡去尋找。於是,當韋羅妮卡找到了他設定的意義,他終於來到了木偶藝術家的身邊,但木偶藝術家給她看了韋羅妮卡的照片。當木偶藝術家讓兩個面色蒼白的維羅妮卡捏著脖子在手裏表演的時候,當木偶藝術家寫了壹個關於xxx雙重生活的故事的時候,維羅妮卡覺得那個輕盈美麗的木偶藝術家只是壹個隱藏在人間的魔鬼,因為木偶藝術家在表演的時候抓住了木偶的後脖子,而她自己的人生只是壹個尋找已經被重置的意義的過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另壹個故事中表達了自我的喪失和對命運的誤解。
基耶斯洛夫斯基編造了壹個故事。影片中的維羅妮卡是壹個設定好的人。她和韋羅妮卡壹樣漂亮,但是與眾不同。而所有看這個故事的觀眾也是被設定的。當我們為木偶藝術家和維羅妮卡的浪漫故事感到高興時,我們也陷入了壹條錯誤的道路。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陷阱,是木偶藝術家的陷阱,但木偶藝術家並沒有解開韋羅妮卡,基耶斯洛夫斯基給了我們生命的延續。
基耶斯洛夫斯基為我們創造了壹個精彩的故事。如果這個故事成功了,那麽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嘗試就是失敗的,他所擔憂的人類自我的喪失將永無止境。他要表達的命運,永遠是韋羅妮卡壹種高不可攀的魅力。如果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到失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嘗試就成功了。他所焦慮的人類自我的喪失可能不會是無止境的,他所表達的命運也將成為他希望觀眾從內部觀察,為自己重新審視時代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嘗試。但問題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命題在哲學上有內在的張力,在藝術上的完美增加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悲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命題是,當我們不斷試圖內化和探索自己的觀念時,我們要麽選擇自己,要麽選擇世界,因為世界越來越膚淺,這種張力是不可通約的。
老吉走了,他對《紅後拍戲》的評論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考的發送者的自我矛盾。老姬完成了壹次又壹次的內化嘗試,但就像韋羅妮卡的結局壹樣,離世是解決問題的最好也是最後的辦法,因為這個世界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是永遠無法達成壹致的。
願老姬安息,而世人仍在受苦。
後記:老姬可能只是壹個在風中抓到壹片葉子的孩子。他不能也不想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意義的東西,因為意義和命運是無法約定的。他抓住葉子,給我們看。我們讀它只是因為我們匆匆而過。
黃:老紀說這部片子的時候,他說他不關註政治。
只關註人,細膩的感情,緣分,玄機...
但在我們看來,他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環境裏。
他無法逃避,潛意識裏無法掙脫。
我記得別爾嘉耶夫關於俄羅斯和波蘭關系的理論:血緣關系和親近的民族比遙遠陌生的民族更難相互理解,更容易相互沖突。同源語言發出令人不快的聲音,仿佛在自己的語言中被邪惡附身...
.....看起來,不擅長國家機構建設,具有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特征的波蘭民族,精神上非常強大,堅不可摧,世界上沒有其他民族有如此強烈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