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字
中國名山眾多,三山五嶽如雷,五彩繽紛,各有各的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的詩句。
關於東嶽泰山,最著名的詩是詩人杜甫的《望嶽》:“泰山多雄偉啊!壹望無際的綠色橫跨齊魯兩地..神奇的自然匯聚成千上萬的美麗,南方的山脈北方的清晨和黃昏之間的分離。層層白雲,蕩滌胸前溝壑;扁扁的小鳥,飛進了眼眶。壹旦爬到山頂偷看,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
寫南嶽衡山最引人入勝的詩句,是詩人李白《送陳朗與君子到衡陽》:“衡山蒼入紫,俯視南極老人星。”
寫中嶽最有氣勢的壹首詩,應該是杜牧的《送出東遊唐》:...嵩山萬尺高,洛水萬古流。往事不可問,天下空。”
北嶽寫恒山最壯麗的是明代王承爵的《登恒山》:“雲裏有嶺遍天下,尤此山尊。八水皆匯於南,峰皆蹲於北。仙臺天晴,風洞護雲。還剩壹顆好奇心,前路隱隱。”
那麽,西嶽華山最著名的詩句應該是誰寫的呢?
作者大膽地說,這是壹個7歲的神童寫的,雖然他長大後並不以寫詩出名。作為壹名傑出的政治家,他曾兩次擔任攝影師。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宰相寇準。
寇準是北宋少有的神童。他從小就才華橫溢,思維敏捷,能言善辯。
事實上,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早期明智的詩人是常見的。
比如初唐四傑之首王波,65,438+04歲時寫的《王騰亭序》,流傳千古;65,438+06歲,詩人王白居易寫下《告別古草》;還有65,438+07歲的李賀,詩鬼,寫出了雁門太守行,他們都成為了千古傳頌的大詩人。
據史書記載,寇準小時候,父親大宴賓客,賓客們都很佩服小寇準的傑出才能。以附近的華山為題,讓他寫壹首《華山頌》。
小男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沈思,壹步,兩步,到了第三步,他隨口背誦了這首五言絕句,被傳為千古佳話。
雍華山(宋)口準
上面只有天,沒有山和氣。
仰望紅日,回望低低的白雲。
另壹個版本更神奇,說寇準的父親和朋友相約去爬華山,年僅7歲的寇準也會跟著去。
父親勸他不要因為年幼體弱而自尋煩惱,以免半途而廢。誰知小寇準誌在必得,不僅體力不支,登上華山山頂後,身臨其境,折服之余,壹首首立竿見影之作脫口而出,令人刮目相看,拍案叫絕。
《華山頌》中的每壹句話都突出了華山的險峻和非凡氣勢,似乎貼合山勢,準確傳達了精神。且不說是壹個7歲孩子寫的,對於壹個成年詩人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古往今來,能寫出如此著名詩篇的神童,只有初唐四傑之壹的羅。他寫《鵝》的時候才七歲,婦孺皆知。
但平心而論,《鵝》更像壹首兒歌,更生動,更朗朗上口。
而《華山頌》從壹開始就氣勢非凡,“只有天在上面,沒有山和氣”。這首詩的意境完全可以與杜甫的名句“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相媲美。
最後兩句“仰望紅日,回望白雲”,與李白的“危樓百尺高,手可摘星”有異曲同工之妙。
像寇準,這麽年輕就能寫出《詠華山》這樣高屋建瓴又從容不迫的詩句,真的是哪裏,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年代?在我身後,下壹代在哪裏?。
《詠華山》無論是對仗的修辭手法,還是用詞煉字的技巧,都說明它不是遊手好閑之輩所能企及的,讓人不敢相信它居然出自壹個7歲的孩子。
《詠華山》雖然只有20個字,但字裏行間,卻顯示出寇準的開闊視野、不凡氣勢和遠大抱負。
華山南鄰秦嶺,北望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壹山”的說法。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據包括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內的歷代專家學者考證,中華民族最初形成和生活在“華山周”,其地稱華。後來,人們走遍了九州,花的名字開始廣為流傳。
中國的“華”起源於華山,華山因此被稱為“中國之根”。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來這裏登高吟誦華山。
在寇準之前,韓愈和岑參都寫過與華山有關的詩,詩人李白也寫過描寫華山的詩,即《西嶽雲臺之歌》送給丹丘子。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各有氣勢,但沒有寇準的詩那麽藝術,也沒有寇準的詩那麽簡練。
寇準之後,陸遊反復寫描寫華山的詩,不像寇準的詩那樣通俗易懂,使人讀之。
寇準是北宋最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因其知名的仕途,主張真族抗遼。
因為寇準為國家、為軍政如此努力,卻未能像範仲淹、辛棄疾那樣文武雙全。
神童寇準後來“誤入政壇”,從而失去了中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詩人。不知這是北宋宮廷的幸福,還是北宋詩壇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