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想聽章子怡的詩詞歌賦

我想聽章子怡的詩詞歌賦

42歲時,她首次執導電影《我和我的父親》中的管子,並執導《詩》壹章,講述六七十年代中國航天員的故事。

|作者:徐小弟

公元14世紀,阿明王朝的壹個名叫陶承道的人決定實現他的飛行夢想。他坐在綁著47枚火箭的椅子上,手裏拿著兩個大風箏,用生命向天空發射了人類的第壹把火。硝煙散盡後,他疲憊不堪。

中國人對“飛翔”的向往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木鳥到竹雀,從風箏飄到炊煙飛。即使在那個窮困潦倒的年代——零下30攝氏度呼嘯的北風,漫天飛舞的黃沙,窩窩頭和鹽水是三餐,破舊的土坯房是住所,也不忘傾訴天空和星宇。這樣的歲月,被中國航天界元老齊發仁院士評價為艱辛而幸福的壹生。

即將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父親》中,單元詩講述了這群航天員的故事。

中秋節那天,主創團隊在北京航天城舉行了放映,88歲的齊發仁含淚觀看了影片。他想起那天在酒泉基地,“東方紅壹號”點火後芯箭分離,做火箭的戰友們激動得跳了起來,他卻不敢高興。當衛星繞了半圈,到達喀什站的時候,他跳了起來,那是壹種難以忘懷的幸福。

導演是“新人”——章子怡,從事電影制作22年,與張藝謀、李安、王家衛、馮小剛、吳宇森等著名導演合作,獲得過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金像獎、金馬獎。42歲時,他第壹次執導了《管子》。在《詩》中,她展現了藍天黃沙下壹家四口平凡而又悲壯的故事。他們身後是壹群啃著窩窩頭,和炸藥互動,卻夢想著“在天上寫詩”的宇航員。

對於章子怡來說,第壹個困難是找到故事的起源——宇航員的故事浩如煙海,哪壹個更感人?

她做了大量的人物采訪,8個月的時間,產生了十幾個版本的稿件素材:投身科研的夫妻,在發射基地小學默默教書的校長,在科研家屬院做風箏讓八音盒飛上天的孩子...每壹個都有無數種可能性。

直到“火藥雕工”徐立平的故事進入她的視線。固體火箭發動機是運載火箭和導彈裝備的“心臟”,其內部充滿了類似橡膠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是用切割器將燃料成型。這是壹個非常微妙和危險的過程。幾克燃料就能猛烈燃燒,但徐立平卻要在數百公斤燃料的包圍下,雕刻誤差小於0.2毫米的粉面。30多年來,他的身體因為長時間保持壹個姿勢而變形,頭發因為頻繁接觸火藥而變得更稀少。

“每次我放下刀,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這是2015感動中國頒給徐立平的獲獎感言。章子怡被這部作品吸引,然後找了壹群躲在幕後的航天員發射“中國第壹星”。

“起來,抓,看,聽。”這是中央政府要求發射第壹顆人造衛星。能不能上去,要看長征壹號運載火箭能不能把衛星送上去。第壹、二級是液體發動機,已經試驗成功;難點是第三級固體發動機,國際封鎖很緊。壹切靠自力更生,摸著石頭過河。

1965年,當大風刮過內蒙古的戈壁灘時,壹群外省的年輕人來到這裏紮營,秘密進行壹項代號為651的項目——研制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這裏常年風沙大,每走壹步都會被流沙擋住,腿和肚子很快就會酸痛僵硬。全體幹部職工,壹邊搞科研生產,壹邊自己脫土坯,在荒坡野坎上建起“幹基”。壹年四季,他們基本上靠玉米面包、土豆和卷心菜吃飯。

50多年後,章子怡帶著劇組來到這裏拍攝,把“幹基”和破墻小學恢復了原貌。在內蒙古工作的76歲的第壹代航天員高崇武來到演播室觀摩時,仿佛穿越了時空。攝像機架在他和同事們住過的房子裏,演員們在真機試驗臺上忙碌著。防爆墻暴露在外的五顏六色的鋼筋是幾千度大火留下的傷疤。

高崇武給章子怡講了很多發生在這裏的故事。他最難忘的人是總工程師楊南生。1950年,楊南生放棄了英國的高薪就業,回國紮根沙漠。他的壹條腿患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所以他用另壹條好腿蹬著他那輛壞了的自行車,每天頂著大風獨自在沙漠裏騎行。那時候,還沒有高速攝影機。為了找出發動機故障的爆發點,楊南生經常站在壹墻之隔的觀察窗後面,仔細觀察。透明的有機玻璃只有5厘米厚。壹旦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4月24日,1970,楊南生帶領的團隊用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的最後壹推,將“東方紅壹號”送入太空。電影中,黃軒的父親有楊楠生的影子——在荒野中騎著自行車,在試驗車間的觀察窗後與爆炸和死亡相遇。星空下,他和兒子坐在蹺蹺板上,秘密地談論著他們的工作:“我是壹個詩人,我是壹個在天上寫詩的人。”

為了“在天堂寫詩”,父親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看電影的時候,高崇武壹直在哭。他想起了那些年自己親身見證的燃燒和爆炸,想起了犧牲的戰友,想起了當年航天員的口號:“我把青春獻給了生命,我把生命獻給了子孫。”

高崇武給章子怡講了壹個故事。有壹年,四名研究人員正在用高壓水切割推進劑,他們都死於爆炸。其中壹個小夥子,原本打算下班後和女朋友坐火車回老家,第二天就是他們的婚禮。高崇武去吊唁的時候,女孩已經躺在床上了。當她看到他時,她立刻站了起來,沒有壹滴眼淚。她只是反復說:“我能堅持住。”

章子怡在片中飾演的母親就是這樣壹個女人。丈夫去世後,她無法告訴孩子這個噩耗,只知道父親在加班,把傷痛埋在心裏。單位的男同事決定晚上集體不回家,假裝加班。她手裏捧著骨灰,深深地鞠了壹躬,肌肉控制不住地抽搐,再也抑制不住淚水。

丈夫去世後,她繼續著自己未竟的事業和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壹——在火藥上“微雕”。為了塑造這個角色,章子怡親自到工坊向全國勞動模範羅懷聰取經。雕的第壹天,三個多小時後,她的手上磨出了繭子,寂靜中能聽到她的心跳聲。

車間的窗戶很低,壹擡腿就能走出來。羅師傅告訴章子怡,發生爆炸時,大家可以及時跑出來。上班時,空蕩蕩的廠房裏只有壹兩個人,壹幹就是幾個小時。因為火藥的毒性,人出來的時候臉都綠了。高崇武說,章子怡表演的是壹種“心理壓力下嘔吐的感覺”,這種感覺他經常在同事臉上看到。

面對孩子,母親承受著另壹種壓力。

為了找到合適的年輕演員,章子怡采訪了500多個孩子。離離開鏡頭還有很長時間,劇組帶著小演員們去了拍攝地點。他們很快融入其中,玩土,滾鐵環,天天玩彈弓和泥巴,個個曬得黝黑,精力充沛。

電影中有壹個場景感動了很多人。在下著傾盆大雨的那個晚上,房子被水淹了。兒子哭著在黑暗中質問媽媽。爸爸死了嗎?他為什麽不回家?暴風雨過後,母親拿出壹盞孔明燈籠,告訴兒子,他們就是這麽做的,“媽媽總有壹天會死的”。晚上,兒子放飛了孔明燈籠,對著天空喊道:“媽媽,我不想妳死。”

雨夜場景拍了三個晚上。小演員在換牙,拍戲的時候戴著假牙。當他激動地說臺詞時,他的牙齒掉進了泥裏。“我們會幫他‘到處找牙’”。母親要打兒子屁股的時候,章子怡心疼,給小演員墊了好幾層屁墊。結果她哭的真的不夠。執行董事發了脾氣,叫他全拿下來。章子怡舍不得,只脫了壹層。這壹次,小演員有壹種感覺,“我沒有傷害他,但是他真的入戲了。”

演完這部令人揪心的戲,章子怡還得趕緊“走出來”看監視器,還得想著調動孩子們的情緒,這壹點“很精準”。

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她的絕望。那段時間章子怡每天只睡三個小時,每次收到壹版劇本都會組織大家圍著看。遇到專業問題,問高崇武“有時候半夜12,1還找我。”執行董事經常受到騷擾。章子怡看了壹部紀錄片,覺得可以從風景和藝術中學習,即使是半夜2點,也會馬上給她發微信。

直到現在,章子怡依然覺得壹切如夢。“我從來沒想過當導演,但是這個工作來了,就勇敢去做吧。”

章子怡壹直是個“不遺余力”的男人。流傳多年的故事反復印證了這壹點:從11歲到17歲,她在黑暗中的舞蹈學院裏練習,天賦不夠。她熄燈後摸黑去壓腿訓練室,晚上睡覺,把腿貼在墻上。

進入中戲後,她沒有壹天揮霍青春,每天著急上火做好功課。她畫了壹幅素描,李暢老師看著她的小臂和她的臉很真實,問她是否經常在家做煎餅。章子怡說沒有,“我媽每天給我2斤面條訓練”。

拍《我的爸爸媽媽》,她整天和農民混在壹起,天天餵豬種地。電影裏,跑是真的跑,摔是真的摔。她穿了八條褲子拍顛簸的場景。

在《臥虎藏龍》中,她與楊紫瓊的替身演員對打。當她的指甲被剪掉時,她把拇指放在雪裏止痛。掛電線的時候,直接把臉往墻上撞。

《英雄》開拍時,她搬了個小板凳留在外景,學習梁朝偉和張可頤的演技。香港媒體戲稱她為“板凳公主”。

編劇史航形容章子怡的前半生是“低空飛行”。“看起來空間很大,但實際上,上面壹層又壹層,壹層又壹層,都被透明隔斷擋住了”。

直到2013,大宗師。王家衛拍戲三年,“宮二”章子怡在火車站與哥哥對峙。她在零下30攝氏度的東北打了壹夜。憑借這個角色,章子怡獲得12“影後”。在電影裏,她有很多精彩的臺詞,但她最喜歡的是梁朝偉的壹句:“功夫就是兩個字,壹橫壹豎,站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拍《詩詞》給了章子怡另壹種體驗。殺人前的最後壹幕是近3分鐘的“壹鏡到底”。鏡頭從土地上行,穿過塵土,跟著孩子們的腳步走進“幹基”的宿舍,走過科研基地的小廣場,俯瞰遠處的試驗臺。

為了這個長鏡頭,劇組排練了3天,拍了3次,40多個素材。每拍完壹個鏡頭,章子怡就從監視器跑到現場,耐心地給15群小朋友解釋,歡呼雀躍,跑回監視器。她希望這個艱難又有些“任性”的鏡頭,能串聯起觀眾的記憶、情感和力量。

中國航天的每壹步,不就是“不惜壹切代價”攻克每壹個難以“任性”的堡壘嗎?在詩的最後,宇航員的女兒在神舟飛船的窗口看到了“東方紅壹號”經過,那是她父母研制的火箭發射到天空的星星。

“東方紅壹號”還在飛。當時,錢學森在Xi安衛星測控站滿意地對楊南生說:“妳給的推力不小啊!”這就是這顆恒星仍在太空中的原因。它依然環繞著大地,迎接著後人在天空續寫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