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樂府古代詩人簡介

樂府古代詩人簡介

樂府起源於秦朝,漢代采用樂府的名稱。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年,漢武帝在位時,樂府正式建立。它的任務是收集和編輯當地的民間音樂,安排,改編和創作音樂,並演唱和表演。

基本信息

樂府是秦朝以來朝廷設立的音樂管理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大量向民間征集歌曲,統稱為。後來,樂府成為壹種詩歌體裁。(1976年,秦始皇陵中出土壹枚紐扣鐘,銘文用金寫:樂府。2000年安秦遺址出土的壹枚印章,進壹步肯定了這壹歷史事實,它並非始於漢武帝時期。)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為管理音樂而設立的宮廷機構。樂府起源於秦朝,漢代采用樂府的名稱。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年,漢武帝在位時,樂府正式建立。它的任務是收集和編輯當地的民間音樂,安排,改編和創作音樂,並演唱和表演。

據《漢書·禮樂誌》記載,漢武帝當政時,有壹個收集地方歌謠、整理、制作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後來,人們把這個機構收集和創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詩。到了唐代,雖然這些詩的曲譜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也隨之而來,成為壹種沒有嚴格格律、接近五七言的詩歌體裁。

在唐代,詩人寫樂府詩,有些人用舊樂府詩寫時事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如“聖人之歌”和“關山月”,有些人做新詩來反映現實生活。

韓良樂府

兩漢樂府詩是指由皇家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收集、保存和流傳下來的樂府詩。樂府是西漢悼帝前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部門。行政長官為樂府令,隸屬少府,是少府管轄的十六令之壹。西漢的朝廷也負責管理音樂,隸屬於封場。樂府和樂泰在行政上分屬兩個系統,最初有明確的職能分工。泰嶽導演的《郊廟之樂》是壹首優雅而古老的上壹代流傳下來的音樂。樂府主政皇帝和朝廷時使用的音樂不是傳統的古樂,而是以楚音為主的流行曲調。最早用楚聲演唱的樂府詩是《安史坊歌》第17章。此外,漢高祖的《大風歌》在祭祀裴公原廟時用楚音演唱,也是樂府機關管理。從惠帝到文景世界,西漢時期記載的樂府詩主要有兩種。

西漢樂府的擴大和發展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書·禮樂誌》中說:至漢武帝決斷時,樂府成立,夜讀詩,受趙、戴、秦、楚四國之托。以為協律校尉,多舉數十人作詩賦。在律律上,他創作了壹首19章的八音歌。正月初壹,我們用甘泉祭山,讓70個孩子男女唱著歌,驚了廟。漢武帝時期,樂府的功能進壹步加強。它不僅組織文人創作供朝廷使用的歌曲和詩歌,還廣泛收集全國各地的歌謠。很多民歌都是在樂府裏面唱的,流傳下來的。文人創作的樂府詩不再局限於安石坊宴請宋立科,還在祭天時傳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漢書·關白公卿表》記載,漢武帝在位時,樂府令由三官組成。據《漢代禮樂史》記載,到漢武帝末年,樂府已有800多名員工,成為壹個頗具規模的音樂機構。從漢武帝到成帝的壹百多年,是樂府的鼎盛時期。哀帝即位,下令革除樂府官員,大量減少樂府人員,剩余部分劃歸令管轄。此後,漢朝再無樂府建制。

東漢掌管音樂的機關也是分屬於兩個系統。壹個是太嶽音樂部,長官是太嶽音樂令,相當於西漢的太嶽音樂令,隸屬太常卿。壹個是黃門宣傳部,主管程華齡,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自西漢就有,與樂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到了東漢,掌管程華齡的黃門宣部,為享受宴席的大臣們提供歌詠,實際上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東漢樂府詩主要由黃門宣部采唱,所以保存下來。

魏晉時期,壹些舊樂府曲仍在使用,相當數量的兩漢樂府詩在宮廷內外流傳。六朝有些文集專門收錄了古代樂府詩,主要是兩漢樂府詩。智良編纂了《宋書》,他的《樂誌》收錄了不少兩漢詩歌。宋代郭懋謙整理了漢唐樂府詩,分為12類:交妙歌、佘艷歌、鼓吹歌、橫風歌、和聲歌、尚青歌、舞曲、秦歌、雜歌、近體歌、雜歌、新樂府歌。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宣道歌、和歌、雜歌中,和歌數量最多。

現存的兩漢樂府詩的作者涵蓋了從帝王到平民的各個層面,有的寫於廟堂,有的采自民間。司馬相如等著名文人也參與了樂府詩的創作。《漢書·藝文誌》記載了西漢28首歌詩,314首,全部為樂府詩。現在能看到的西漢樂府詩,可以確定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有《大風閣》、《安史坊歌》17、《郊祀歌》19、《鈸歌》18等少數幾首民歌。其他樂府詩都是東漢時寫的。

種族發生

秦漢樂府的建立始於秦朝,與太嶽並列,同屬朝廷。據漢代關白公卿表和1977皇陵出土的《錯音樂府鐘》。梁、唐、懋謙、根據《漢書·禮樂誌》的記載,決定由梁武帝設郊祀...設樂府,夜讀詩的理論被解釋為第壹個樂府的建立。宋代的王應麟,清代的何超等。根據漢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異議。事實上,《史記·樂書本紀》和《新書》中也有漢武帝以前的樂府記錄。現在人們認為樂府創始於秦,沿襲於漢初。漢武帝建立樂府,應該解釋為樂府機構的大規模擴張。

公元前7年,漢哀帝廢樂府官,命其停樂府官;古代兵書和郊祀樂不是鄭的音樂,而是屬於其他官吏的音樂。對這壹歷史事實有兩種解釋:停止(stop)和保存(streamline institutions)。《漢書·禮樂誌》中有明確記載,當時樂府人員減少,剩下的47%並入樂府機構。晉隋時期,有樂泰賦之名;鄭以樂在《隋書樂記》中論述了“三聲和”與“三聲從”的問題,原名樂府,後名太嶽。可見樂府和太嶽在這個時期還是同壹家機構。唐代樂府署外沒有樂府,也有教坊和梨園。從此,再也沒有樂府機構的設施。

樂府與雅樂、俗樂的關系漢初,樂府命夏侯寬為安世樂準備笛子,安世樂是雅樂的儀式活動,樂實際上是當時民間、俗樂的楚音。漢武帝時期,李延年利用大量民間音樂從事郊祀活動。晉隋時期,樂泰賦采用了尚青氣質。到了唐朝,音樂部門仍然掌管著雅俗音樂。這些史實表明,在中世紀之前,作為音樂機構的太樂或樂府與其所管理的音樂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雅俗界限。作為宮廷機構,太嶽或樂府的音樂往往與君主的好惡有關。君主中突出的企業家,如漢高祖、武帝、唐太宗等,都是思想開放,不拘泥於雅俗。隋文帝有失偏頗,但他所倡導的中華民族正音,在南朝其實是很明確的商樂,但在前代不過是雅樂的民樂。王運喜《樂府詩》認為“太樂主雅樂,樂府主俗樂”,這是宋以後雅俗不同思潮的反映,實際上是後制推論之前的事實。

樂府與樂府詩在樂府音樂文學史料中,以樂府稱呼樂府詩已成慣例,最著名的用法是梁的《文心雕龍·樂府七號》..到了宋代,郭懋謙編選了《樂府詩》,用樂府壹詞來概括樂府詩。後來壹些文人還會把沒意思的有歌詞的詩、詞、歌稱為樂府,這是壹個名詞的混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