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木江音教學實錄與反思

木江音教學實錄與反思

“木姜子飲”教學目標的教學記錄與思考:

1.知識目標:學習《木江頌》,理解詩的含義,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帶著感情大聲朗讀。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閱讀,感受自然和語言的美。通過小練習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3.背誦和記憶古詩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詩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與表現的關系。

教學過程:

首先,談談引言,介紹詩人。

老師:我們低年級學過壹首詩《草》,還記得嗎?

(師生背誦草書)

老師:這首詩的詩人是誰?(白居易)

老師:今天,我們將學習白居易的另壹首著名的詩——《木江頌》。(展示題目,壹起看題目)

老師: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壹下詩人。

(展示課件——白居易照片及生平介紹)

老師點名白居易生平簡介。

第二,學習新課

1,老師:詩人白居易離開北京,在去杭州工作的路上心情非常愉快。寫完這首詩,課前預習,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題目命名的意義)

2.老師:我們來聽聽詩人朗誦的內容。

(學生聽課件中的範文閱讀)

3.師: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中的詞語。不懂的單詞用“△”標註。

(學生可以自由朗讀和學習古詩詞)

4.交流學習壹兩句話

師:這兩行詩裏,可以提出哪些妳不懂的詞?

(師生* * *回答“夕陽”“鋪路”“沙沙”這些詞。)

老師: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兩首詩的意思。

(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5、引導閱讀壹兩句話。

過渡:接下來,因為河邊的傍晚景色實在太吸引人了,不知不覺已經是晚上了。

6、引導三四句話的學習。

老師:這兩句描寫的是江邊的什麽景色?

老師:詩人用了什麽方法來描寫露水和月亮?

老師:對比,對比。

老師:詩人抓住了風景的特點,甚至用了兩個比喻來描述夜晚河邊迷人的景色。詩中用哪個詞來形容?(差)

老師:妳說的憐憫是什麽意思?(可愛)

7.引導閱讀三四句話。

8.引導朗讀全詩。

師:讀壹首古詩詞,不僅要讀準讀音,還要有感情,還要有節奏。我們應該根據精心繪制的停頓帶著感情讀這首詩。

(學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9、引導音樂閱讀。

老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工作。途中,他心情愉快,陶醉在江邊紅雲滿天,月牙兒升起,露珠晶瑩的美景中。讓我們隨著音樂仔細欣賞這首詩。

(伴著音樂大聲朗讀)

10,談談感受。

老師:如果此時妳是壹位詩人,當妳在深秋的傍晚來到江邊,欣賞著靜謐美麗的風景,妳會有什麽感受?

(說出妳的感受)

第三,練習寫作。

能不能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做壹首新詩或者畫壹兩個簡筆畫?從兩者中選擇壹個來完成。

第四,總結。

老師:在這節課上,我們不僅學詩、背詩,還做詩、畫畫。學生們做得很好。希望課後同學們能收集到關於白居易的詩詞,下節課我們再交流。

第五,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網絡環境下的古詩詞《木江音》專題教學屬於第二輪研究。現在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反思這個研究。

1.通過對《木江之歌》專題教學設計的研究,初步證明了第壹輪研究中的中國古詩模式(瀏覽資料了解詩人——閱讀中國古詩了解主旨——查閱資料仔細理解——溝通所有作品再探究——閱讀表達理解情感——自測示益)是可行的。

學生是整個班級的主角。他們利用學習網站,通過小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主動學習。他們不僅自己從網頁中獲取知識,還努力合作,* * *尋求問題的答案,不斷思考,提出很多有創意的問題和觀點。比如有同學問為什麽用“夕陽”而不用“夕陽”,有同學指出“夕陽”更能表現出夕陽接近地平,極其柔和平靜。老師的作用並沒有被削弱,更多的是表現在幕後,接收學習資源,建設專題學習網站。和原來相比,老師做的工作量更大,要求更高。

2.“如何更好地處理資源”的問題在這門課的教學中壹直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海量的、多樣化的資源很容易掩蓋分析和思考的過程。在眾多的信息中,既有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也有對這門課的教學毫無意義的資源。通常這些無關信息更容易吸引學生,幹擾教學生產。為了防止學生在網上漫無目的地瀏覽,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期間對他們進行及時監控。同時,通過網絡環境的建設,設置更多有意義、合理的情境,讓網站成為壹個有規範、有約束的空間,讓學生在享受發展和自主的同時,自覺適應有公認學習規範的網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