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很多詩。
3.創造了新的題材,比如抒情風景,敘事,大到國家大事,小到農村生活,都有相應的詩句。
唐代文學的繁榮與唐代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強大的國力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其有利的環境。
唐朝的創始人對外來文化采取了兼容的政策。防範外國人,包容外來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說:“自古以來,中華為重,我愛他如壹。”(字鑒,貞觀二十壹年五月)唐太宗以夷制夷的思想,被其後人繼承。直到玄宗朝,李華還說:“國與朝同。”(李華《壽州刺史堂壁》)從國家權力到生活方式,都體現了這種思想。
唐朝開國者視中國人為外國人的心態,與他們的出身有關。李是鮮卑漢人。這個家族不僅有鮮卑血統,而且長期生活在北方,深受胡人文化的影響。北朝時期漢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這壹進程。唐朝統治集團的這種思想傾向在安史之亂後發生了變化,在韓愈提出維護正統的主張後興起了嚴防外族的思想。而正統的倡導,可能對宋以後正統思想的重新主導和內斂心態的形成起到主導作用,但對中唐以後的整個社會生活沒有實際影響。中外文化的交融並沒有稍有下降。整個唐代,廣泛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從文學藝術到生活情趣、風俗習慣都可以看出來。由於大量外來移民、商業往來和宗教傳播,西域各民族、各國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也廣泛影響了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市,南北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以及廣州等重要的海上交通城市。這些領域,從飲食、服飾、音樂舞蹈到生活情趣,中西合璧。唐朝的婚俗也受到了北朝鮮卑婚俗的影響。敦煌發現的壹件書寫工具的遺骸記錄了唐代民間婚禮的主要儀式是在女方家裏舉行的。這和中原固有的習俗不同。更值得註意的是,唐代女性社會地位較高,男女更加平等。女性在行為上也不那麽拘束。這種由中外文化交融而造成的相對開放的氛圍,對文學題材的拓寬、文學趣味和文學風格的多樣化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文人普遍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日益強大的國力為文人開啟了廣闊的人生道路。唐人做官的途徑比上壹代多了。開部取士,唐朝繼舊,更趨成熟。唐代開設科目,分為常選和制選。秀才、明經等12家,其中明經分七家;具體數量很難知道,但根據唐宋時期的記載,有八九十種之多。除了科舉之外,還有很多途徑可以做官,比如進入當地的節鎮幕府。多重的做官途徑為寒門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壹批貼近廣闊社會生活的寒門士人進入文壇,使文學走出了宮廷的狹小圈子,走向了街頭,對文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國力的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更加壯麗的胸懷、氣度、抱負和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自信而傲慢,常常結合在壹起。《舊唐書·王翰傳》說王翰“有壹種英雄主義的氣質...發表了壹篇演講,把自己和王侯們相提並論”。陳子昂也有同樣的精神:“讓我們期待明天,享受盛宴,做好準備。然後取涼城弼,並拜見侯。不然我就刷刷衣服,回到海鷗身邊。”(洛陽大師的回答)李白就是這樣壹個自視甚高的人。他把自己比作關、葛、、謝安,要為天下做貢獻,然後像壹樣隱退,“釣周獵秦安李淵,小魚兔腳怎麽說?”(《遠離第十壹個哥哥,佩佩,十三趟長城》)。高適、岑參、王昌齡、祖勇等。“萬裏不惜死,壹旦成功。畫圖入明光宮”(高適《夏塞曲》)。“我老公三十多歲還不富裕,能整天守著他的筆墨硯臺?”(岑參《殷琦山溪亭》)“黃沙穿金甲百戰,非破樓蘭不還”(王昌齡《參軍》)。“雖然沒有壹個年輕的職員打算成為壹名偉大的將軍,但我扔掉了我的毛筆,就像學生扔掉帽子以套索壹樣,我挑戰可能發生的事情”(祖勇的王繼門)。杜甫也要“忠君”,把自己和嵇、齊相提並論。在唐代,文人對名利非常感興趣。雖然在安史之亂後有所改變,在晚唐時期逐漸衰弱,但積極入世的大趨勢並未改變。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在文學上,就是文學(尤其是詩歌)中昂揚向上的情緒。
唐代寬容的胸懷和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態度創造了有利於文化繁榮的環境。歷史、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都有很大進步。
初唐時,為編纂《梁書》、《陳數》、《北齊書》、《周樹》、《隋書》五部歷史,設立了歷史博物館。後來又以太宗禹的名義修訂《晉書》,並以私官檢討的形式修訂《南史》、《北史》。八史的編纂提供了豐富的修史經驗,不久劉知幾的《史通》問世,廣泛討論歷史問題,反映了壹種現實主義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與文學潮流的發展是壹致的。初唐文學思潮逐漸向反偽求真的方向發展,逐漸擺脫了南朝文風的影響。歷史求真和文學求真都是崇尚真理潮流的產物。史家對文學問題的論述直接影響著文學的走向,如的《文學小傳》、《北齊列傳》、《王新傳》以及各史作家傳記、傳記中精彩的文學見解,與初唐詩風的兩強壹脈相承,立意深刻,影響深遠,辭藻嫻熟,性情品格兼備。
唐代繪畫、書法和雕塑的繁榮也影響了文學。中國的書法,到了晉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後北朝雄渾,南朝俊秀,隋朝逐漸與南北兩強融合,但法律並無大變。唐人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初唐時期出現了、虞世南、褚遂良、薛基、、孫等著名書法家,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又壹高峰。雖然他們依然視二王為法,但已經逐漸求變。顏真卿壹出,變晉人神韻為法度,結構凝重,用筆厚重,美在其中,最終為中國書法的發展拓展了壹條新路。唐代文人昂揚精神的最生動體現是張旭和艷情草書。兩人都是醉後狂寫,龍蛇遊走不可測。何的“每壹次努力,都有好的壹面,與自然抗爭,是人類無法企及的”(竇孟的《舒舒賦》)。書法中這種自由奔放的氣息,與盛唐詩人,尤其是李的詩歌精神風貌十分相似。唐代繪畫也進入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壹個新時期。這壹期的繪畫已經分了學科。人物畫家有顏、韋赤儀、吳道子、張璇、周發和。吳道子還擅長山水畫,韓雲也以畫牛而聞名。山水畫家如李思訓、王維、張赟、鄭虔等。都是中國繪畫史上的著名人物。花鳥畫家,如曹巴、韓幹、魏延的馬,邊鸞的花鳥,也有壹時之名。唐代的壁畫最為繁榮,在住宅、寺廟、道觀、宮殿、庭院、哨所都有畫。吳道子壹生為壁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兩座寺廟的墻上畫了400多個房間。當時不僅有著名的畫家,也有畫壁畫的工匠,數量巨大。武宗滅法時,世界上四萬四千多座寺廟、趙體、蘭若等地有許多壁畫被滅法。幸存者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僅成都大聖慈寺就有96個院落。到宋代,有8524幅壁畫。唐代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從今天各地留下的佛教壁畫和造像中也可見壹斑。書法、繪畫、雕塑的高度成就也影響著文學,這壹點我們從唐詩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唐人寫的全唐詩有189首。許多重要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齡、岑參、高適和王維,都寫了關於畫的詩。到了唐代,詩畫融合有了更大的發展。畫論與詩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繪畫不僅成為詩歌的主題,也影響著詩歌的藝術表現技巧。唐詩中色彩表現、意境、傳神技巧的豐富細膩,都與繪畫藝術的高度發展有關。
樂舞的繁榮也與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到了唐代,燕樂的發展產生了壹種新的詩歌形式:詞。顏悅在唱腔上用了詩,從絕句開始,再因調填詞。其實古風也可以用於當時的演唱。詩歌和音樂壹直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唐代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有人統計,《樂府詩集》共有2239首樂府詩,其中1754首為和音。在《唐詩年譜》記載的1150位詩人中,有200位詩人的詩歌與音樂有關。《全唐文》中有關音樂的著作有241篇(見魏《唐代音樂文化研究》)。整個唐詩中涉及音樂和舞蹈的就更多了。這些作品中對樂舞的精妙描寫,充分說明了唐代樂舞的高度繁榮對唐詩表現領域的拓展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