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成功的詩歌欣賞

成功的詩歌欣賞

詩的題目是“成功”,但詩的內容其實是“成功的滋味”成功是客觀現實,而情境和滋味是人的主觀感受,是現實對主體的映射。雖然狄金森是壹個女詩人,她的詩確實具有女性氣質和溫柔的特點,但這首充滿哲理的詩卻展現了狄金森風格的另壹面——寓意高、範圍廣、張力大,頗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味道。

詩歌最大的特點在於對立互補的手法。成功與永不成功,甜蜜與苦澀,勝利與失敗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如果妳失去了其中的壹個,另壹個也就失去了意義。這和中國的道家思想如出壹轍。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有無互長,難相補,長短不壹,高低有斜。”又曰:“屈則全,廢則直,郁則盈,吾則新。”任何壹方都需要通過對方來體驗。這不就是宇宙哲學嗎?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成功只有沒成功過才會珍惜,反復成功過成功的感覺早就麻木了。今天掌握勝利旗幟的人,不如戰敗的人深刻。

然而,這些非凡的詩篇還包含著什麽呢?不就告訴我們這麽簡單的道理嗎?只要展開想象的翅膀,也許妳會體會到詩歌更多的內涵。詩歌是不是也意味著人們總是羨慕自己不曾擁有、得不到的東西,卻忽略了已經擺在面前的東西?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都很珍惜生命中的第壹次?因為只有在第壹次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過,才讓人有如此強烈的欲望。狄金森的另壹首詩《靈魂選擇伴侶》可以作為佐證。上面寫著:“靈魂選擇了它的伴侶/然後關上了門/她的神聖決定/不再允許幹涉...我知道她從壹個民族的眾多人口中選擇了壹個/從此關閉了關註的閥門/像石頭壹樣。”這不正是“聖人執壹世風”嗎?所以,我們得回到老子身上。老子認為“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五味使人爽”。那些見盡了色,聽盡了聲,嘗盡了味的人,已經失去了真正把握色、聲、味內涵的能力。換句話說,只有永遠不被外物影響,保持靈魂的純凈和空靈,才能失去其感受外物的能力。所以老子又說:“大象無形。”在詩的最後,我寫下了“我錯過了我的耳朵/我聽到了遠處勝利的音樂/我是如此悲傷和響亮”。是不是很精彩的筆記?1/詩中是否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總是成功,怎麽才能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快樂?當我們總是處於某種狀態時,我們會對它的感覺越來越麻木,無法認清自己,無法對那種狀態做出準確的把握。俗話說,福無雙至。其實同理,我們在苦的時候也會習慣苦。所謂“待在蘭芝的房間裏,久久不聞其香”,是詩歌中另壹種含蓄的哲學思考。詩歌是否也意味著想象總是超越現實,總是比現實對人的心靈產生更大的影響?意外希望的甜蜜加倍甜蜜;而沒有發生的恐懼是雙重恐懼。

未來所蘊含的想象空間,比天還高,比海還寬,只為迪金森這位想象中的詩人自由馳騁。狄施的詩雖然內涵豐富,激情四射,但她壹生孤獨自守,過著尼姑般的生活,幾十年來幾乎足不出戶。思想和現實之間有強烈的對比。所以詩人孤獨的靈魂特別渴望壹種超凡脫俗的美,壹種壹塵不染的真愛,壹種可以慰藉靈魂的巨大成功。

當然,詩歌往往是詩人的自我解惑和自我解釋,是證明自己生存狀態的壹種方式。在狄金森的詩中這裏,在表達對成功渴望的同時,也是壹種留在家中的生存基礎(或許是潛意識的):遊遍世界的人,未必對世界有更多的感受;那些滾遍紅塵,嘗遍人生滋味的人,未必能體會到人生的境遇和滋味。還是那句話,用老子的話做證明吧。中國古代哲人說:“足不出戶知天下。不偷看,看天堂。離得遠,知之甚少。”它能解釋狄金森的生活和詩歌嗎?

我們不難發現,在閱讀《狄施》的過程中,總能找到詩人孤獨的身影和舞動的心。如今,狄金森很出名,但她活著的時候,是壹個不成功的人。今天,留下近兩千首詩的大詩人,去世前只發表了幾首,並沒有引起什麽反響。事業如此,愛情也是如此。心中的真愛,在現實中很難化作壹生的牽手。自莎孚以來最偉大的愛情詩人是終生孤獨的。如此巨大的反差,不就是極地詩中所表現的,絕對不相容的正負兩極與事實完美契合嗎?

中國詩人謝婉瑩女士(冰心)也寫了壹首成功的詩,所以讓我們做壹個簡單的比較。冰心題為《成功之花》的短詩是這樣寫的:“成功之花/人們只驚異於她現在的輝煌/但在最初,她的花蕾/浸透了奮鬥的淚水/飽含了犧牲的血雨。”顯然,狄的詩側重於成功的滋味,而謝的詩側重於來之不易的成功。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法,即《狄施》中的“現實與想象”和《謝石》中的“現在與過去”。狄施的詩沈重而激烈,而謝石的詩清新而明快。兩首詩雖然表達方式和心態不同,但都是優秀的哲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