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塔納簡介

塔納簡介

塔納簡介

Tanakh也被稱為希伯來聖經,分為Torah,Nevi'im和Ketuvim,Tanakh這個詞由這三個部分的第壹個字母組成。塔納也有其他名字,在拉比的文獻中被稱為Ha-Sefarim(書籍),Sifrei Ha-Kodesh(聖書)或kitvei ha-kodesh(聖書),有時也被稱為mikra(程序),但猶太人不接受舊約的名字,盡管在

塔納由幾卷組成,律法書包括《創世紀》、《破谷記》、《利未記》、《戶籍記》、《申命記》五卷,所以律法書也叫《摩西五經》。先知書分為先知前書和先知後書。先知前的書籍有:《若蘇厄之書》、《百姓年譜》、《撒母耳記上與下》、《列王記上與下》;後先知包括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和十二小先知。聖書包括聖歌,箴言,約伯傳,五本書,達尼爾,埃斯德拉,尼希米記和年表。

首先,法律書籍

在1世紀,《托拉》寫在壹個長卷上,被視為壹個整體。對猶太人來說,《托拉》比其他《塔納》書的地位更高,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傳統上認為《托拉》的作者是刀子樂隊,但是現代鑒別科學挑戰了這壹觀點。無論如何,法律書的編纂與古代以色列人流亡巴比倫的歷史經歷及其回歸以色列的願望有關,以至於法律書往往呈現“流亡——回歸”的敘事結構。

《創世紀》是壹本關於起源的書。在古代近東文化中,事物的起源標誌著事物的性質和目的。創世紀講了自然的起源,文明的起源,以色列的起源,但是沒有講上帝的起源,因為上帝本身就是萬物的起源。《創世紀》多重敘事的文體特征凸顯了古希伯來信仰的宗教意義首先來自於與上帝相遇的生活體驗,其核心關註的是神人體驗的可能性而非敘事的準確性,這也導致了對經文解讀的多樣性追求,這也是後來成為拉比文學的基本特征。

《創世紀》中講述的祖先的故事被轉化為出埃及谷中壹個民族的故事,這個民族在埃及被奴役,在摩西的領導下獲得了自由。後來,以色列的宗教體系就是在荒野流浪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這個宗教體系是通過“帳篷敘事”(從《出埃及記》第25章到《戶籍》第10章)呈現的,涉及整體。《戶籍》通過多種風格反映了壹段流浪歷史,以在摩押曠野露營和準備進入迦南地為結尾。申命記,即所謂的“第二律”,是刀子樂隊對“谷中”頒布的律法的解釋,詳細闡述了律法在生活中的展示,確立了對人民的約束儀式,確立了報應神學的歷史觀:順從有賞,不順從有罰。通過申命記,西奈之約轉化為摩押之約,以色列人不再通過摩西的中介與神立約,而是與人自己立約。

第二,先知的書

對猶太人來說,先知書沿襲了法書,這意味著它被用來保證人們對法律的忠誠,並提出了道德行為的準則,作為法律儀式的必要補充。先知書分為兩部分:先知前書和先知後書。前先知書呈現出歷史敘事的特點(這部分在基督教中被歸類為歷史書),從《申命記》中繼承了報應神學,與《申命記》壹起形成了壹部“申命記史”。約書亞記描述了約書亞如何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百姓編年史》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墮落、被懲罰、悔改,以及上帝通過百姓的長老拯救以色列人的歷史教訓。《撒母耳記上》第壹部記述了人民長時期的衰落和撒母耳的興起,上帝通過它選舉了掃羅和大衛為王。《在塞繆爾斯之下》描述了大衛王朝的興衰。列王的敘述以大衛王朝的衰落開始,以巴比倫的流放結束。它從流亡的角度回顧了王國的歷史,試圖解釋王國衰落的原因,並以“承諾-履行”的預測模型闡述了以色列人如何通過克服衰落的原因來期待王國的復興。

前先知書的先知形象晦澀難懂,傾向於私下勸誡國王,而後先知書的先知形象相當清晰,其部傾向於公開告誡民眾。《後先知書》中的先知包括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三位大先知,以及12位小先知,如奧塞。根據警示對象,後先知包括:(1)對於以色列的北國,有奧賽羅和阿摩司。(2)對於猶大南部被擄之前的人,有約珥、以賽亞、米該雅、索福尼雅、哈巴谷;耶利米和以西結是針對流亡者。對於返回的人,有哈蓋,澤加利亞和馬拉基亞。(3)對於國外,有阿貝迪亞,約拿,納宏。

就身份而言,先知可能是:(1)上帝的代言人,用祈使語氣和完成時表達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2)具有洞察社會全局的遠見卓識,特別是對社會腐敗的警示和對社會末日的預言;(3)看到有神秘體驗的異象的人,通常異象本身就是要傳達給人的信息。壹般來說,先知的信息通常是號召人民回歸上帝,遵守與上帝的約定,追求個人生活的聖潔和社區生活的和諧,並預言當上帝的日子到來時,上帝將審判人類所有的罪惡。

第三,聖卷

聖卷包含許多不同文件的材料,包括詩歌、智慧書、歷史書、啟示文學等等。聖書通常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包括聖歌集,箴言和約伯的傳記。《詠集》是崇拜儀式中贊美上帝的歌詞,幾乎涵蓋了以色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引起* * *。箴言是智者贊美的記錄,其目的是教導和鼓勵讀者(尤其是準備成為領導者的年輕人)過正直和公正的生活。《約伯記》以論辯的形式表達了對報應神學的反思。

聖卷的第二部分是五卷(hamesh megillot),包括雅歌,魯,耶利米的挽歌,布道,和埃斯特爾的傳記,經常在節日期間公開閱讀。雅歌用於逾越節,魯用於五旬節,耶利米哀歌用於廟會,講道用於布斯節,埃斯特爾傳用於普林節。

聖卷的第三部分由三個歷史文件組成,包括達尼爾,埃斯特拉達-尼希米記,和年表。達尼爾是壹部包含天啟預言的作品,但在拉比的傳統中,它傾向於否認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包括達尼爾的遠見和他與巴比倫國王納博科夫的關系。Esdra-Nehemiah通常被視為壹個整體。後期流放時期的材料(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墻和聖殿)強調回歸者和前流放時期之間的連續性,也把自己(聖殿的重建者)解釋為亞伯拉罕之約的履行和先知回歸的預言。年表是密切相關的以斯拉-尼希米記。從流放歸來的角度,以註解的方式重新整理以色列的歷史,以聖殿祭祀為核心重新整理現有材料,著重描寫大衛和所羅門的輝煌成就,強調民族禮儀的恢復。

對猶太人來說,塔納與其研究和解釋密切相關。塔納的解釋通常基於以下預設:(1)整個塔納具有內在的連貫性和壹致性,因此任何經文的解釋都必須由其他經文來進行,並與其他經文相協調。(2)塔納有多重含義,是真理取之不盡的源泉,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真理。(3)塔納是正確的,因為它是上帝的啟示。(4)對塔納的解釋包括訓詁和訓詁,它們是同壹解釋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歷史上的猶太教是多元多樣的,重視塔納有不同的傳統,也有引用和解讀的方式。但塔納畢竟是猶太人信仰的公分母,它塑造了猶太人的主要世界觀和信仰詞匯,在節日禮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