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

何謂愛情?是轟轟烈烈的壹見鐘情,還是纏綿悱惻的在壹起,抑或只是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我們看不到愛情魅力的方方面面,也是因為我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愛情,真誠與虛偽,萍水相逢,天作之合,往往還有不同的因緣,但愛情本身早已觸及人類靈魂深處,激勵著無數才子佳人沈入滾滾紅塵去欣賞,去狂喜。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轟轟烈烈的壹見鐘情愛情故事中的經典。這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作品。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羅密歐和朱麗葉出生於兩個封建家庭,但他們在壹次舞會上偶然相遇並相愛了。因此,羅密歐毫不猶豫地冒險前往花園,準備日後與朱麗葉幽會,兩人也迅速秘密安排生活。但是這段感情壹開始就被家裏人嚴重打斷了。羅密歐被流放驅逐,朱麗葉被父母逼迫嫁給另壹個人。“地下情侶”最終在壹系列的意外和不幸中死去,但他們的堅毅和對愛情最真摯的堅持深深感染了日後無數為自由愛情奮鬥的人。他們是最無畏的愛情戰士,值得我們深深的欽佩和贊美。

作為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大自然是莎士比亞筆下兩個最具獨創性的人物,他們的形象塑造本身就是壹個非常生動、鮮明的例子。就他們所追求的愛情而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兩個熱愛自由,反對束縛,彼此忠誠。這也是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巨大心理震撼的關鍵點。無論是舞會邂逅,陽臺幽會,還是私人婚姻,我們都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所散發出來的自由、勇氣和真情完全吸收在故事中,讀者也在壹系列的過程中經歷了壹段很棒的時光。

同樣,我們也可以發現,故事在時間的進程中體現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兩人相識不過幾天,就算延長到最大限度,也不會超過壹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爆發了如此巨大而深刻的沖突,而推動故事進展的壹個重要因素,就是男女主人公沖動的性格,他們在舞會上的壹見鐘情已經表現出來了:

有壹次,羅密歐吻了朱麗葉兩次,這種沖動也體現在朱麗葉身上。比如,舞會結束後,她在不知道羅密歐身份的情況下說:

之後,兩人生動地詮釋了這種沖動。在兩個人私下結婚這件極其沖動的事情之後,兩個人都在很長壹段時間裏踐行著自己的“沖動”:羅密歐因為荀寶(朱麗葉的表妹,對羅密歐壹家恨之入骨)壹怒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好朋友莫,他也是壹怒之下被殺死的。而朱麗葉則在被父母逼婚時,向勞倫斯長老要了壹種可以“假死”的藥,醒來後發現羅密歐已經雙殉,於是毅然選擇了雙殉,可見他們沖動的性格是鮮明的。就他們的年齡而言,羅密歐是壹個年輕的形象,他表現出了年輕人熱血的沖動;而朱麗葉則代表了壹個剛剛步入青春的十四五歲少女的形象,天真無邪。

在劇中,除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我們還註意到了兩位具有理性精神的人物——勞倫斯長老和大公,他們可以說是莎士比亞有意塑造的代言人——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典型人物的化身,他們分別屬於當時的新宗教和新貴族。雖然他們的身份中有許多封建因素,但他們也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新興價值觀。是在舊環境中孕育出來的新生力量。比如勞倫斯長老私下為這對新人舉辦了婚禮,然後他壹直在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出謀劃策。當羅密歐犯下殺人的死罪時,大公本人暗中減輕了對他的懲罰,只是將他驅逐出城,並親自介入兩個家族的矛盾。可見他們在思想感情上也是傾向於支持羅密歐與朱麗葉自由戀愛的。

有意思的是,他們也是凡羅納城的宗教領袖和統治者,擁有統治當時社會的權力——宗教權和城市統治權。由此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亞在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巨大號召力,以及從中透露出的變革曙光。

拋開莎士比亞對劇中人物的刻畫,從臺詞,也就是我們讀到的劇本文本中,也能發現其對場景刻畫和裝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典型的就體現在羅密歐偷偷溜進花園,突然看見朱麗葉出現在樓上窗口時羅密歐甜言蜜語的場景中:

而那個月光照在朱麗葉臉上的那壹刻,羅密歐又忍不住了:

在這個橋段中,臺詞使用了誇張的描寫,並將朱麗葉分別比作太陽、月亮和星星的描寫,大大放大了此時羅密歐眼中朱麗葉的完美形象,這是即使使用高級的現場效果也難以達到的。今天,技術可以直接表達這種效果,但卻失去了內涵——即忽略了受眾對語言描述中塑造的“理想世界”的間接想象。

臺詞在戲劇中的作用確實非常重要,莎士比亞作品中最顯著的特點之壹就是臺詞富有詩意。可以說,每壹個人物都“與詩同來,與詩同去”,無論是對話還是自言自語,都以詩的形式表達自己,從而最大程度地揮發了詩本身的抒情作用,使得幾乎每壹句話都具有了審美性,比如《陽臺幽會》

正如羅密歐向班芙柳(他的表妹)解釋愛情是什麽:

說到愛情是什麽,在文章中,當羅密歐第壹次遇到勞倫斯長老的時候,在這位長老的獨白中也有壹個隱喻,也是壹首詩,甚至在這裏暗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命運:

從節奏和情感表達來看,莎士比亞幾乎做到了完美。劇本的字裏行間,我們都很欣賞《詩意的行板》帶來的統壹,這種統壹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節奏感達到了形式上的統壹;第二,情感線串起了內容的多樣性。當然,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到東方和西方,會發現詩歌的效果有壹些本質的不同。雖然劇中莎士比亞的詩歌有抒情成分,但我們發現它們總體上是為文字的敘事服務的,這本質上與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確立的詩歌“敘事傳統”有關。荷馬史詩中對上帝的浪漫想象也極大地拓展了西方詩歌的敘事空間,所以他們詩歌中的主要特征是:直接、率真、真摯,大膽的歌頌情感,不計後果,以及溫暖震撼的力量美。

肇始於《詩經》的東方現實主義詩歌,更註重抒情性,尤其是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間接情感表達——即《詩經》中的“富弼興”原則。當然,在詩歌的序言中直接討論到了:

當然,這也凸顯了東方詩歌的藝術特色,即普遍註重“影射”和悲傷。很明顯,這和西方詩歌的特點完全不同,但都有自己的審美特點,不能混為壹談。

回到這場愛情悲劇,我們要像偵探壹樣,壹定要找出誰是“破壞”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制造這場人間悲劇的罪魁禍首。結合以上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性格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沖動的性格其實是導致他們最終殉情悲劇的直接原因。

當然,除了莎士比亞作為作者在戲劇尤其是悲劇創作中刻意設置的戲劇巧合之外,還要進壹步分析這部作品及其創作年代。《羅密歐與朱麗葉》寫於1579年。此時,西方隨著地理大發現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依靠海洋創造的工商業經濟沖擊了傳統的封建經濟結構,資本主義的因素在積累。以城市工商業者、銀行家和壹批新興貴族為代表的壹批最早的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試圖謀求話語權,以宣傳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影響深遠。然而,此時的西方社會仍然是傳統的封建因素占主導地位,他們之間的巨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這體現在書中羅密歐和朱麗葉分別屬於兩個封建家庭,就像朱麗葉的父母發自內心地愛著他們的女兒壹樣,但在婚姻選擇這些重要的事情上,他們對朱麗葉的“惡毒”對待也直接表明了封建制度戰勝了家庭紐帶的可悲現實,所以這壹點被莎士比亞敏銳地捕捉到了,封建制度。

無獨有偶,對比東西方經典,我們發現中國經典中也有《梁祝》、《孔雀東南飛》等愛情悲劇,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同。他們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因為各自封建家庭的阻撓和整個封建社會制度的禁錮而走向了殉情,但最終他們感情的總體基調卻是不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希望,但

誠然,這也是封建因素的相對強弱造成的。畢竟西方封建社會只有1000多年,而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在封建因素的壓倒性優勢面前,連男女主角自己都不敢公開對抗,最後只好和死神默默抱怨。而且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還有人了解男女主角(勞倫斯長老和大公)的處境,而在《梁祝》和《孔雀東南飛》中,男女主角生前無依無靠,獨自與整個封建禮教作鬥爭,甚至連他們的死亡都被“化蝶”等神話般的東西暗中“掩蓋”。

如果說中國的兩個愛情故事彌漫著中國封建愛情故事的悲劇色彩,那麽《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則是封建制度逐漸消解、自由民主初現曙光的當之無愧的“希望之田”。雖然是悲劇,但總是悲劇。雖然是殉情,但總是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