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讀詩”的杜甫
文/司艷萍
寫在前面:
小組閱讀是閱讀教學中壹種非常流行的突破和創新。顧名思義,小組閱讀是將壹組文章按照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引導學生閱讀,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壹種閱讀方法。從小組閱讀中,我想到了小組詩歌閱讀。既然文章可以按照壹定的方式進行分組整合,引導學生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麽詩歌教學是否也可以如此呢?
之前對文人的語文教學做過壹些探索,現在想想,這應該屬於讀群詩的範疇。
當時有壹些膚淺的想法:
第壹,在教材中整合同壹作家的作品,在整合中比較,在比較中完善;
二、拓展相關作品,引導學生閱讀作家的其他作品,這些作品可以代表作家在人生某壹階段的經歷和心情;
再次,教師要深入細致地閱讀和理解作者的軼事傳記,心中有清晰的人生軌跡;
第四,把對每個作家的理解用文字呈現出來,作為學生理解作家的橋梁,啟發和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對作家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除了教材中涉及的作品,其他內容的拓展都要以閱讀課的形式呈現,不能太過細致和詳細,否則有篡奪主持人角色的嫌疑,反而弄巧成拙,文不對題。
每個文人的知識和理解都是以“讀詩——讀人——寫人”的思路發展起來的,作品與作家本人巧妙結合,通過相互欣賞印染,增強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壹點點提綱式的思考和思考,讓我產生了渴望走近、閱讀和書寫老杜的感覺。
第壹,讀詩認識人
1.作者信息:
杜甫(712-770),珙縣(今河南鞏義)人。盛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大約保存了65,438+0,500首詩,這些作品在詩歌技巧上是高超的。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是深遠的,被後人尊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都被稱為“杜麗”。為了與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相區別,即“小杜麗”,杜甫、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
2.詩歌選讀
王躍
泰山是多麽雄偉的景色啊!壹望無際的綠色橫跨齊魯兩地..
神奇的自然匯聚成千上萬的美麗,南方的山脈北方的清晨和黃昏之間的分離。
彩雲lave?我的胸懷灑脫,鳥兒在我緊張的眼前飛來飛去..
設法登上山頂:它使我們腳下的所有山峰都相形見絀。
詩歌欣賞: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寫於唐玄宗初年(736年)後約24年。此時詩人“放蕩於趙、齊之間,秋馬頗清狂”。他到山東旅遊時,被泰山壯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詩中描繪了泰山的雄偉大氣,表達了詩人登頂的誌向,表現了進取積極的人生態度,極具哲理性。這首詩氣勢磅礴,筆法全面,鏗鏘有力,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傑出的創作才華。
給李白
秋來關心他,
葛洪並不以丹莎為恥。
喝著狂歌虛度人生,
霸氣是為了誰?
詩歌欣賞:
公元744年初夏,剛剛被唐玄宗賜錢的杜甫和李白在洛陽相遇,相約隨梁、宋(今河南開封市、商丘市)遊歷。公元745年(天寶四年),兩人壹同前往趙奇,兩人壹起馳騁狩獵,寫詩論文,結為兄弟。這年秋天,杜甫和李白在魯縣(今山東兗州)分手,杜甫寫下這首詩作為禮物。在詩中,他們感嘆自己在流浪,什麽也沒學到。“狂飲”這句話,既是對好朋友的勸誡,也是對警察的警告。這是認真和真誠的,這表明了他們友誼的誠意。這是杜甫現存詩歌中最早的絕句。
從北京到豐縣,念叨500字(節選)
窮則憂李淵,嘆腸熱。
取笑同學翁很兇。
沒有江海之,瀟灑送日月。
當妳生來就是堯舜的時候,妳就不忍心使用那種戰術。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拾來送去異地縣,十口隔雪。
詩歌欣賞:
在杜甫的五言詩中,這是名篇。杜甫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月至十壹月間從北京前往豐縣(此詩題為《天寶十四年十月初寫》)。這年10月,唐玄宗帶楊貴妃到驪山華清宮避寒,11月安史之亂出兵造反。杜甫過驪山的時候,玄宗和貴妃正玩得開心,安祿山的叛軍已經劍拔弩張了。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有傳到長安,但詩人在途中的經歷和感受已經顯露出社會動蕩的端倪,所以詩中有壹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顯示了詩人敏銳的觀察力。
“朱門酒臭,路凍骨。”統治者享受人間各種珍寶毫不吝惜,宮門外有路倒屍。近在咫尺的天堂和地獄,表達了詩人內心強烈的不滿和悲痛,這壹名句成為詩人洞察世界的永恒名句。
月夜
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口看著它。
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詩歌欣賞:
天寶十五年(756)春,安祿山從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鳳縣遷到潼關以北的白水(今陜西白水縣)投奔叔父。六月,長安失陷,玄宗逃往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眷逃往漳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登基,杜甫得知,只身從漳州趕到靈武,不料在途中被安史叛軍俘虜,押回長安。這首詩是我被困長安時寫的,表達了我在混亂中對妻子和家人深深的牽掛。愛是深刻而真實的,像文字壹樣清晰,沒有壹絲被常規詩詞束縛的痕跡。這首詩的構思采用了換位思考的方式。“心已迷彼岸,詩從彼岸飛來,極悲玲瓏,字字映月色妙”(《讀杜新解》)。後來的詩人經常學習這個規律。
河邊七絕句獨自尋花
黃四娘家花團錦簇,
成千上萬的花朵壓彎了樹枝。
蝴蝶壹直在跳舞,
迷人的鳴鳥自在地鳴叫。
詩歌欣賞:
這首詩寫於公元760年。飽受亂世之苦後,詩人在四川成都生活,暫時有了棲身之所。他的生活很穩定,心情也很舒服。春暖花開的季節,他獨自在河邊散步賞花,寫了壹組七行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行。
這首詩展現了壹幅春暖花開,蝴蝶載歌載舞,生機勃勃,靜謐張揚的畫面,字裏行間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陶醉和快樂的表達。
孤獨的鵝
壹只孤雁不想喝水,拒絕進食,只是低飛,渴望它的同伴。
大雁消失在雲海中,誰會憐惜天空大雁?
向地平線望去,仿佛看到了同伴的身影;山谷裏的聲音似乎聽到了同伴的聲音。
野鳥不懂孤雁的心,只為自己的聲音吵鬧。
詩歌欣賞: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慶早期,杜甫晚年居益州。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攜家人離開成都。晚年,詩人因病去世,處境艱難。
這是壹首思念羊群的鵝的贊歌,它的情感深沈而強烈。孤獨的鵝是如此的孤獨和痛苦,但同時,它又不得不不停地呼喚和追求。它對朋友的愛在胸中猛烈燃燒,它甚至可以拋棄吃喝,不顧安危;我雖命薄但心高,寧願在雲裏飛,卻不曾留意黃昏雨寒塘。我的詩歌是激烈的,我的思想境界是高的。
登嶽陽樓
以前聽說洞庭湖氣勢磅礴,今天的願望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無垠的湖面撕裂了吳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親戚都沒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壹條船上漂流。
北境城門之戰又開始了,我隔著欄桿看著哭了。
詩歌欣賞: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到達嶽陽(今湖南),登上嶽陽樓眺望,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詩。
詩人摒棄對眼前景物的精妙描繪,從大處著眼寫作,呼天搶地,憂國憂民,悲壯蒼涼,令人落淚。在時間上回顧過去,在空間上覆蓋吳楚和月關山。他的人生經歷的悲涼和對國家的憂思,浩瀚無垠,與洞庭的水勢無縫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意境。
3.妳問我答
問題1:杜甫的哪首詩最打動妳?告訴我為什麽。
問題2:看完這組詩,妳背過哪些詩?妳為什麽會對這些詩印象深刻?
問題三: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是否相同?為什麽?
二、讀課文認識人
1,水裏的老師
康真稱杜甫為老杜新,親切、隨意、自然。作為晚輩,他也是如法炮制,感同身受。如果老杜不是清純到清澈透明,清純到可敬可愛,怎麽能讓後輩擡起頭來,毫無距離地看著他?
讀杜甫,我總是順著他的眼淚去尋找他的蹤跡。年輕的時候,他流下了激情和渴望的淚水;盛年的他,流下了無奈和孤獨的淚水;中年時,他流下泥濘和感傷的眼淚;在他的暮年,他流下了蒼老而蒼白的眼淚。還有誰像他動蕩的人生,像浮萍壹樣四處漂泊?可貴的是,在陰影裏,不變色的童心,自始至終沈澱在心房,不偏不倚。
奉儒守官的家庭理想和良好的家教氛圍奠定了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基礎。"壹旦爬到山頂,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青年時代的杜甫充滿野心和自信,他堅信自己傑出的才能會有用。雖然他在寫王嶽的時候剛剛第壹次科舉落榜,但是這次考試並沒有給杜甫帶來什麽麻煩。年輕的歲月,失敗壹次有什麽不好?打壹次有什麽壞處?有的是英雄主義和回來的勇氣,有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
於是,24歲的杜甫開始了他輕浮的漫遊歲月。這首《望嶽》是杜甫漫遊齊魯大地時寫的。漫遊期間,最大的收獲可謂是他與李白的相遇。這兩個璀璨的雙子星座,在盛唐的天空中相互交叉,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寶貴的人生經歷,也給歷史和文壇留下了壹段故事、壹段奇特的緣分和壹筆財富。此時的杜甫,沒有沈重的同情,沒有悲傷的嘆息,只有浪漫的美好和自信的期待。我們的老杜曾經年少輕狂,夢幻浪漫!“喝瘋歌白活,誰霸氣?”誰說它壹定指李太白,誰說它不會指杜子美?
不僅僅是杜甫,每壹個中國的學者都把它作為壹種人生理想。寒窗求學,步入仕途,詮釋了中國文人的命運。當時盛唐雖有氣象,但沒有骨氣。賣國賊李斬斷了所有士子的夢想,說“野中無遺”。言下之意,別無他人,昏庸的唐玄宗對此深信不疑。掌管杜甫命運的統治者就這麽多。他們就算才華橫溢又能怎麽樣呢?但是,我守了壹輩子的承諾就在這裏,處處碰壁,還有壹線希望。十年長安尋官難,可謂堅持?求官有多難,冷遇難耐,各種滋味五味雜陳。甚至為了那壹絲希望違心地說詩寫詩,對於壹個根本不會調解的文人來說,是莫大的諷刺!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給了杜甫壹個體驗底層、洞察民生的機會。“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無拘無束地訴說著自己的心聲,憂國憂民,流露出沈甸甸的悲憫,始於長安尋官。
“國雖四分五裂,山河長存,草木皆兵”,安祿山的重錘打碎了唐玄宗的夢想,也將唐朝帶入了八年戰爭。身在長安的杜甫也未能幸免,遭遇開小差。他曾經被叛軍俘虜過。幸而杜甫當時名聲未遠,沒有被封假職,才得以逃出叛軍之手。飽受戰亂之苦,目睹那片慘不忍睹的土地,與親人失散,杜甫吃了很多苦。《月夜》和《春望》是這種思念親人的痛苦心情的真摯表達。“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可憐的小孩,茫然地看著他的媽媽,不知道為什麽媽媽在遠處看月亮時會流淚。與妻子的相互思念,增加了詩人內心的煎熬和痛苦。杜甫苦心記錄戰爭中的壹幕幕,那段血淋淋的歷史出現在詩人的筆下,敲著前人後人的心。
杜甫逃離叛軍後,仍懷著報國之誌投奔蘇宗,謀求左拾遺之職。但由於杜甫的不變通和才華的缺乏,杜甫在這個官位上岌岌可危。不久蘇宗對他很冷淡,但還是允許他回家探親。與親人失散十幾年,但家庭的悲慘境遇讓杜甫感到無比的難過。但杜甫因為在朝鮮的艱難生存,意識到做官之路前途光明。還不如回家,找個凈土,讓自己和家人都陷入困境。
杜甫壹路帶著家人,先到周琴,再到銅鼓,再到成都。穿過群山的壹路上非常艱難。這壹段流亡生活豐富了詩人的閱歷和視野,對詩歌創作來說未必是財富;但是對於生活來說,讀書真的是不堪回首。杜甫在浣花溪畔建了壹座草堂。可愛的老杜大概不會想到,他的草堂會成為後人祭拜他的地方吧?應該說,在成都生活的這四年,是杜甫壹生中幸福的四年。至少他不用努力,至少他不愁吃穿。他的心是多麽容易滿足啊!“彩蝶時時舞,鶯兒只是自由啼”“隨風潛入夜,當春來”,老杜的詩有了生命的亮色!
但成都相對舒適的生活並沒有填滿詩人對長安和洛陽的向往。也許是被樹葉的命運所驅使。杜甫買了壹條船,去了長安。突然想到杜甫的內心有點像那個癡迷西遊,迂腐固執的唐僧。五十多歲的人生病,還要跋涉千裏。如果這不是想法,怎麽會這樣呢?路過夔州,口幹舌燥。“孤雁不飲啄,而鳴懷念群”。那只落單的孤雁,很像壹個遠離家鄉的詩人!人的壹生總有很多命運和變數。他越是渴望完成夙願,現實就越是偏離他的願望。五十九歲的杜甫從未四處遷移,永遠留在嶽陽。即使生命的油燈已經燃盡,他還是寫下了《登嶽陽樓》,吟誦著“塞外有戰山,欄桿邊有淚”的情懷。單純的孩子像他,本色也像他!
人生悲苦,人生流離,人生篤定,所有的心和情都沈澱在詩歌的長河中,成就了詩史的美譽。在純粹中堅持,在堅持中超越,在超越中完美,是詩人的理由。
談論感受
問題1:看了老杜老師寫的文章有什麽感受?妳對老杜了解多少?請說壹兩個。
問題2:人們都說寫作像壹個人,詩歌卻像壹個人。那麽,妳認為杜甫詩歌的底色(或主色)是什麽?
第三,讀人寫人
引導學生寫出對杜甫的理解和感受。剛開始可以少寫,字數不限,主要是鼓勵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