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晚唐文化的孤獨者

晚唐文化的孤獨者

晚唐詩人李商隱“總記江湖翻白,欲回天地登舟”。雖然生活在末世,但他依然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孤獨地行走,追求人性的純美。

李商隱(812—858)晚唐詩人,名倚山,字玉溪生,號範南生。原籍淮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上遷居滎陽(今河南)。與杜牧合稱“小”,與文合稱“文禮”。他們的風格與同時期的段、文相似,壹輩子只做過秘書、校對員、正字等小官。

人們往往認為李商隱的悲情人生是由雙方的爭執造成的。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至於新興階級出身的李商隱,他本來就應該屬於牛黨,這樣才符合當時社會階級的道德,而他為了升官,卻突然娶了李黨的王。不僅牛黨囂張,還怕李黨鄙視其輕浮無良。於是,司壹山雖是絕世才子,卻又回到了牛莉的黨內,最後錦瑟的青春是惘然而夢幻的。”

但在我看來,李商隱這個“四海無歸,九族至親”雖與牛、李氏宗親有交往,但從時代、家世、身世來看,都不可能參與黨爭。他悲劇人生的根源在於他高尚的政治品格、生活情趣和人生情懷。

因、蕭遭貶謫,遂為隨州侍郎蕭、前州侍郎楊寫了二十四首哭韻。李黨失勢後,他從鄭延安出發,寫信給李和老將軍,為李德裕申冤。大和九年(835年)冬天,發生了嗎哪事件。次年又寫下《二情》、《重情》、《曲江》等詩,批判宦官篡權亂政、濫殺無辜,表現出對唐朝的憤懣態度和憂慮。尤其是好友劉緒,因為反對宦官而被貶謫處死。他在詩中多次控訴劉緒的不公:“神九次關宮,吳顯不曾停止索冤。”黃陵送別後,春離陶,秋雨翻松浦...“描寫劉魁在宦官橫行、時代暗淡的政治環境中受冤屈、被貶謫致死的經歷,這些都表明李商隱是壹個坦率正直、敢於同腐朽黑暗的強大勢力作鬥爭的老實人。

因此,李商隱與陶淵明有著相似的人生追求和命運,陶淵明不願意為五鬥米向鄉下孩子下跪,而李白來自《哦,我怎麽能夠莊重地向高官厚祿卑躬屈膝,永遠不會吃虧》中。他超然清高的耿介性格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使他不可能為了做官而屈尊辱誌、隨波逐流。我寧願沈湎於目前的職位,也不願好高騖遠。《十壹月中旬扶風見梅花》雲:“曲徑通幽,時不香。素娥只和月亮在壹起,年輕女人不原諒霜。”把自己比作霜月下寂寞清純的梅花,這種對人格境界的追求,使李商隱的政治性格死而精。

“賈生極擅送禮議兵”,“自半夜遞衣,不羨王相德之劍”,“梅影未假雪,劉子不能煙”,自以為才華出眾,可在青雲之上。但事實上,“我壹生都在旅行,壹個接壹個地在飄渺的雲霧中”,只是“在張斌生病的時候很無聊”。李商隱常常因為自負而受挫,導致自卑。因為自卑,他們常常以驕傲來對抗對方,只覺得對不起自己。“心的芬芳隨著春天的結束而花盡,只剩下壹件淚痕斑斑的袍子”“青春裏什麽也沒發生,卻傷了我的春天”,而最後他們只能感嘆“中路隨我長處,只是古我命受阻”。

由於無法融入周圍骯臟的仕途環境,他孤獨寂寞。“誰能說說白與白?”自尊的結果,只能是自戀。

李商隱的自戀,體現在他有意追求壹種高貴脫俗的生活情趣。《霜月》雲:“少婦素娥耐寒,月中鬥霜。”把冷月冷寂的境界寫得如此充滿生機和美感,象征性地反映了他內心對高潔品格的追求。再比如《高松》:“高松出類拔萃,伴我到天涯...有風飄逸風韻,無雪嘗試靜姿。”也是以出眾超群,優雅恬靜自詡。再如《天涯》雲:“若有淚,是最濕的花。”我很難過,我還是不想落入塵埃。

李商隱是壹個註重真實情感世界的詩人,重視情感是他生活和創作的精髓。雖然他在現實中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和失望,但他從未放棄對美好理想愛情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熱情的情感和真誠的追求從未減弱。對愛的渴望是無止境的,即使是這明亮的愛的火焰,難道只有灰燼嗎?“壹個應該永遠持續的時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經來了又走了”和“春天的蠶將編織直到他們死去,每天晚上蠟燭將哭泣他們的燈芯”,盡管相思的痛苦,盡管希望渺茫,他們相愛了,“雖然我的身體沒有像鮮艷的鳳凰那樣的翅膀,但我感覺到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的純潔的感情將永遠留在他們的心中。

李商隱多愁善感的性格是他對情感的執著培養出來的,這使他具有敏感靈動的詩人氣質,盲目追求真理,導致他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務都是憑情感和靈魂去認識和判斷,有點感情用事,不考慮得失。如果他跟著鄭延安走,從政治前途的角度來說,不能說是明智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李商隱是壹個有情有義、愛恨分明、有追求、有個性的正直詩人,他悲涼的人生有壹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是晚唐余輝中追求真理的孤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