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紅樓夢》中曹雪芹寫的最後壹個中秋節。與以往的中秋節相比,今年的中秋節特別難過。寶釵和寶琴因為大觀園的檢查搬出去了,但是沒有參加。鳳姐和李紈都病了,不能來。寶玉因晴雯病了,早早回房。賈赦把邢夫人叫走,因為他扭傷了腳踝。賈政雖然回來了,但因為男女之別,不能在壹起盡興。賈母總喜歡熱鬧。這個本該熱鬧歡樂的中秋節,明顯比平時冷清了許多。最後,只有灘純和尤氏陪著賈母。
這其實預示著賈家曾經輝煌熱鬧的風光已經壹去不復返,再也無法回到從前的模樣。嗚咽的笛聲似乎預示著壹切。
黛玉和湘雲雖在此,但氣氛顯然很壓抑,與節日氣氛極不協調,也不是她們所願,於是相約來到圖碧山莊旁的凹晶溪亭,這是壹處幽靜之地,壹首二人對聯詩來了。
詩的最後跳出壹個人,是妙玉。妙玉到了,書上沒說。她偷聽他們了嗎?我不這麽認為。也許妙玉比黛玉、湘雲來得早,這荒涼之地適合她壹個人賞月。那邊賈母正帶著壹群人賞月,妙玉也該賞月了。可惜,作為壹個和尚,她不能和賈家壹起賞月。雖然她也住在大觀園,但她只是孤獨寂寞。壹個安靜的人,伴隨著壹個孤獨的月影。正如蘇軾在詩中寫道:“妳將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
大觀園曾經是壹個小女兒的王國,壹個詩歌的王國。妙玉是大觀園的壹員,但礙於身份,不能加入他們的詩社。但是她會寫詩嗎?她的詩歌水平如何?她的才華呢?作者必須給她壹個出現的機會。
所以,當湘雲和黛玉看到“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時,妙玉跳出來笑道:“好詩,好詩,真悲。沒必要再下去了。如果只是這樣下去,妳不會看到這兩句話,反而覺得牽強。”這句話壹出,我們就知道妙玉懂得鑒賞詩詞,才華不在戴、項之下。
接下來作者說黛玉沒見過妙玉寫詩,就讓她繼續,再壹次證明妙玉不僅懂得欣賞詩歌,而且會寫詩。黛玉和湘雲看了《右中秋夜大觀園三十五韻》這本書後,都稱贊說:“明明我們天天離近。現在詩人來了,天天去紙上談兵。”這句話給了妙玉極高的評價,再次體現了妙玉的重要性。為什麽她能在《金陵十二釵》官方榜單中,排名第六?她是壹個不亞於柴代香等人的詩情畫意的女人。
壹幕幕賞月,透露出三個女人的詩情畫意,同時又仿佛在向大觀園做最後的總結陳述:青春或許就此結束,這是最後的盛宴。讓這壹幕留給我們最後也是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