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沙塵暴的散文,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很熟悉。現實中,人們總是對沙塵暴很反感,但又沒辦法。沙塵暴真的不受歡迎。我剛剛和妳分享了我關於沙塵暴的散文。歡迎閱讀!
關於沙塵暴的散文1風沙漫天襲來的時候,沙塵幾乎覆蓋了壹切,讓世界失去了本來的顏色。但時間的風沙無法抹去我的思念。再大的風沙,再長的時間,都無法讓妳的思念消失。
時間雖然可以治愈壹些傷口,但卻不能讓人忘記。曾經難忘的人不會輕易消失在記憶裏,曾經痛苦的事也不會輕易被時間抹去。也許時間的流逝可以減輕我心中的痛苦,但我無法抹去我的思念。
即使明知道他的生命中沒有我的痕跡,我也無法阻止這份思念的延續,隨著時間蔓延到天邊。
身邊的人都勸我忘記他,可是我忘不了,也不想忘記。我想永遠記住苦甜的愛情,曾經愛過的人,把我們美好的愛情寫在記憶裏,祭奠已經結束的愛情,祭奠逝去的青春。
離開他之後,我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有些給我帶來了歡樂,有些帶來了煩惱,就像壹場猛烈的時間沙塵暴,突然襲來,試圖把他從我的記憶中抹去。
但即使在沙塵暴最兇猛的時刻,我的思緒也沒有停止。反而讓我更加懷念和他在壹起的那段青春,懷念當年無憂無慮的自己。越是懷念,越是失望。曾經屬於過去的壹切,再也回不去了。
壹次又壹次的風沙抹不去思念,反而讓思念的根更深。讓這份思念留在心裏,留在流年裏,陪我走過每壹場沙塵暴,陪我享受沙塵暴過後的寧靜和快樂。
沙塵暴隨筆2故鄉是生命的根。無論走多遠,飛多高,家鄉總有很多妳甩不掉的情懷。總有很多事情是妳永遠不會忘記的。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北部的壩上高原。從記事起,家鄉就給我留下了風大的深刻印象。“年年有風,從春天到冬天;
春天多風,夏天涼爽,秋天嗖嗖作響,冬天白茫茫壹片。“家鄉的風很大,有時大得出奇,令人擔憂,難以忍受。
當地有句民謠叫“壹年四季都有風,天黑難走。春天刮出山藥籽,秋天刮出犁底。”所以有人對不喜歡勞動的懶人說,什麽都不想幹,等著“西北風”。“西北風”成了貧窮的代名詞。
以前家鄉刮大風的時候,風裏有沙子,沙子裏包著石頭。有風的時候就有沙子,沙子是從風裏來的。有時候天很黑。壹些民歌這樣描述它:“壹年到頭都有風,沙子有半尺深;
白天點燈,晚上沙埋門。“在當地流行了幾百年的二人臺戲裏,戀愛中的男青年出門時告訴女青年,“小心風吹眼睛,沙子打圓臉。“可以看出,風刮得很厲害!
。以前在老家長大的孩子,臉頰都是紅的。那是大風送的禮物,是故鄉的印記。
沙塵暴給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災難。然而,我家鄉的人們從未向沙塵暴屈服。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被沙塵暴蹂躪的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帶領家鄉兒女多次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沙塵暴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近年來的“壹退二還”工程,種草種樹,是壹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型生態工程。
經過人們的不斷努力和幾代人的奮鬥,不知何時,家鄉的土地變綠了,風變輕了,氣候變暖了。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和利用自然。大風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但也是壹種寶貴的可再生綠色能源。
化害為利,利用風力發電。從全國首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建成,到每年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輸送上億千瓦時的電力,家鄉人以“風”為榮。
以前,家鄉人走路總是雙手裹在大衣裏,弓著背,怕刮大風;現在的家鄉人大多虛心走路,站起來讓風盡情吹。以前“喝西北風”是窮得吃不上飯的貶義詞。現在老家的人真的喝西北風了。
“西北風”成為當地的資源優勢,風電產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可以說是壹方水土養壹方人。
家鄉變了,人的思想變了,觀念變了,家鄉的面貌也變了。
以前到處都是荒山野嶺,現在有很多風塔和樹。以前是窮鄉僻壤,人煙稀少,現在是旅遊勝地,遊客很多。
壹個風合人願、林密草旺、天藍水清、風景秀麗的壩上高原,正在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古老的風沙民歌必將被改寫。
初春,柔和的陽光撫摸著每壹寸土地,幾朵白雲在藍天上輕輕遊動,偶爾有幾只調皮的麻雀在遠處的麥田裏蹦蹦跳跳,追逐嬉鬧,給略顯寂靜的季節增添了幾分熱鬧。
這美麗而又充滿活力的畫面在我眼前湧動。透過窗戶,我能感受到這個早春特有的溫暖和舒適。
而誰又能想到,50年前,同樣是初春,壹場震驚全國的大地震,在黎明時分毫無征兆地突然降臨在這片土地上。頃刻間,大地開裂,房屋倒塌,成千上萬的生命再也沒有醒來。
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講地震。雖然沒有經歷過,但聽完總會不寒而栗。“那是壹場真正的地震。幾個村子的房子壹下子就倒塌了。地面壹會兒開了個大洞,把動物和房子都吞了,然後共享...黑水噴了十多尺高,淹了莊稼,慘了……”
道路兩旁整齊的白楊像哨兵壹樣從窗前閃過。遠處是平坦的麥田。初春的麥苗還未返青,但經過壹個冬天的洗禮和孕育,廣袤的田野早已積蓄了無限生機。
汽車繼續前進。穿過壹個個房屋錯落的美麗整潔的村莊,遠遠的,今麥郎集團高大的橙灰色廠房出現在我們面前。工廠壹排排,壹排排,可見國內知名企業的實力。
“今天的郎邁之後,白家寨村,當年的地震中心,即將到來。這裏地震的時候也是壹片狼藉,現在卻變了很多!”司機嘆了口氣,提醒我們。
於是,我們也開始感嘆,為過去人們經歷的災難而難過,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高興。很快,白家寨村到了。
下車步行,走過寬闊整潔的街道,看看那些有著漂亮設計和裝飾的房子和庭院。真不敢相信這裏發生了這麽大的災難。
“地震雖然可怕,第二天周總理來了,戰士們也來了。全國人民的支援從四面八方迅速送來,我們什麽都不怕!”“周總理還帶來了毛主席的指示和慰問電——”
“是啊,周總理特意讓鄉親們背對沙塵暴,他老人家卻對沙塵暴說話了……”老人們爭先恐後地講述當年的故事,我的思緒不時飄動,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奶奶的懷抱...
突然,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陳列在邢臺地震紀念館的周總理雕像前。他右手握拳,左手舉起,鎮定自若地站在風中。
那鏗鏘有力、催人奮進的聲音再次在我耳邊響起:“鄉親們,妳們遭受了災難,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黨中央和毛主席讓我來看望您。希望妳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重建家園!”而在他手指的方向,風沙正在吹來...
現在,站在這裏,我看向總理手指的方向。沙塵暴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壹個富裕、美好、和諧的家園穩穩地矗立在壹磚壹瓦的廢墟上,融進了村民們的內心深處。
陽光依舊明媚,藍天白雲下,車又啟動了,思緒又飄了起來。順著那手指的方向,我清晰地看到壹幅和諧幸福的小康社會的畫卷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