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騷雅鎮,瓊北千章據古今。天地不能籠大句,鬼神無處避私語。
少數逃兵危在旦夕,欲富民生。茅屋裏有壹幅畫像,和誰是天下知己。
第壹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直接把杜甫的詩比作《離騷》《詩經》《瓊北》這些千古流光,顯得簡潔大氣,可謂開篇不凡。
以下信息來自網絡: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圖書館留存到宋代的地方可能不止壹個,但這首詩說杜甫被扣在異鄉,所指的圖書館不可能在中原。趙邊壹生曾三遊蜀地,蜀地遺跡眾多。所以這首詩的庫是屬於成都草堂或者蜀地其他地方的。
為杜甫藏書寫詩的困難在於面對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和他的光輝作品。寫得不好就會相形見絀,被嘲諷為“班門弄斧”。所以很多作者傾向於走偏,從側面寫。但是趙辯的這首詩是正面唱出的,用杜甫的詩來概括還是挺難的。
在詩的開頭,他就以公允的語氣肯定了佘福詩的崇高地位和輝煌成就。將杜甫的詩與離騷、瀟雅相比較,說它對詩歌的頹廢風格有抑制作用。“勾引”既指世風,也指文風。壓制通奸,可以看做是濟世救世的大功業。杜甫的詩內容與啟蒙息息相關,藝術性極高,千章萬節,光照古今。這樣,前兩句充分描述了杜甫詩歌的成就。第三句和第四句極其贊。《天地不能籠壹大句》說其規模與精神完全出了六條河,“鬼神無處藏身幽曲”,在他的作品中各種詞都難以逃脫。阿清人邱曾批評這兩句話“意思遲鈍”,過於苛刻。評價這兩句話的時候,要放在全篇考慮。如果這兩句出現在詩的開頭,不僅平淡,而且空洞。但有壹兩句話做鋪墊,所以贊不虛。如果換成其他有技巧的句子,可能會因為細膩而不那麽莊重而受到傷害。
杜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創作各具特色。在完成對杜甫的總體評價後,詩中透露出這壹特點。“少數逃兵危在旦夕”,概括了他在安史之亂中的別離之苦。“富於民生方有意義”歸結為杜甫“窮年憂李淵”的精神。這幅對聯寫的是杜甫與其他詩人的不同,用詞簡單,用意深刻。身處亂世,卻依然抱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極度危險的經歷讓杜甫對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宋代壹般文人喜歡強調杜甫“每頓飯都不忘君”,而趙辯非常註重杜甫的“欲富民生”,這是他卓爾不群的洞察力。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洞見,他覺得世界上真正理解杜甫詩歌,可以稱之為杜甫知音的人並不多。“小屋裏有壹幅肖像。天下誰是知己?”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作者對杜甫的學習和畫像表示敬意,欣賞杜甫詩歌的博大精深和“欲富民生”的深意,頗感能真正成為杜甫的知己實屬不易。而作者本人隱約有冒充知己的意思。這首對聯是全詩的結尾。指出《毛終有壹室》並將其置於詩名的“書房”中,以及對知音是誰的追問,對這首詩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但它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壹支天然的筆。“茅屋”是杜甫逃亡和被關押的地方,在第五句中已經埋下了禍根;知音的盤問,最近由“深意”誕生,遠可追溯到第壹句“騷”、“雅”與“潑淫”的鬥爭。正因為世風文風,很多人沈迷其中而不自知,所以作者的“誰能知騷雅而為杜甫知音”的慨嘆並非憑空而為,可見全詩的首尾是有內在聯系的。這首詩把對杜甫的整體評價和提升放在前半段,從壹開始就占據了很高的位置,看起來非同壹般。然後從高處傾瀉到結尾的壹聲嘆息,顯得更加深刻有力,內容和篇章的安排也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