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春,李煥之考入上海民族音樂學院,師從小學習聲學。1937年投身抗日文藝活動,創作了《廈門邊唱》(馮巖詞)、《保衛祖國》(馮舸詞)等早期歌曲。1938年8月,赴延安,就讀於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後繼續在進修班向冼星海學習作曲與指揮,同年10月加入中國* * *制作黨,165438。留校任教時,他被合唱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尤其是冼星海的四部合唱作品《生產合唱》(塞克詞)、《九壹八合唱》(天藍詞)、《黃河大合唱》(廣蔚然詞)、《錫盟合唱》(傅炳岱詞),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啟迪,並多次指揮演出《黃河大合唱》和歌劇《白毛女》。此後,李煥之壹生致力於合唱創作,探索出“編曲、創作、演唱不沿襲美聲,但具有濃郁的民歌或古歌風味”。從30年代到80年代,他創作了三四百首合唱歌曲。比如《青春之歌》(胡喬木的詞)、《中華女子大學合唱團》(劉玉的詞)、《我們齊聲歌唱——黨的頌歌》(賀敬之的詞)、《民主建國進行曲》、《大反攻合唱團的壓軸——勝利進行曲》、《我們的國家站起來》(華冠的詞)、以及。《焦頌》(均為楊詞)、《紅旗頌》(龔誌偉詞)、《東方紅》、《北方十月風》、《友誼長城》(與科柳科夫合作)、《送郎為紅軍》、《三灣毛關外》、《石油戰歌》(與呂遠合作、《任艷芳詞》)等。1957年8月,為迎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學生和平友誼節合唱比賽,在壹年制混合民謠合唱團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熱愛民謠的北京青年學生組成“北京青年業余民謠合唱團”。在李煥枝和王的分別指揮下,合唱團演唱了改編和發展的東北民歌《Lo情人》、雲南民歌《茶山謠》、陜北民歌《三裏鋪》、古琴《蘇武》,以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濃郁地道的中國氣息、率真質樸的演唱風格,贏得了在場評委和聽眾的壹致好評,榮獲壹等獎。這是中國合唱團第壹次在國際上獲獎。參賽作品中有李煥之的兩部作品,分別是四樂章合唱組曲《茶山謠》和根據古鋼琴曲《韓傑曹》(又名《蘇伍肆軍》)改編的弦樂合唱《蘇武》。為了寫好這部作品,李煥之多次請教古琴大師查福熙先生,並把查福熙先生的演唱磁帶拿回去學唱、背譜,最終完成了這部忠實於原曲神韻的合唱作品。
李煥之的妻子叫李群,是廈門的作曲家,他們於1942年6月在延安結婚。李群和李煥之壹起,也是壹位多產的詞曲作者,作品有《大生產》、《在祖國和平的土地上》(光偉然詞)、《放風箏》(根據河北滄州民歌改編)、《茉莉花》(根據河北昌黎民歌改編)、《安慰紅軍》(根據江西興國民歌改編)、《歌唱毛澤東》(根據京腔說唱丹仙的音樂改編)等。特別是李群寫了很多兒歌,除了獨唱歌曲,比如歡樂節(華冠的詞)、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孩子(楊音的詞)、為祖國運動(金波的詞)、中國、中國(曲瑤的詞)、快樂隊(金波的詞)、等。(張真之詞)、創作之歌(金波詞)、唉、窗外的小月亮(歐陽逸冰詞)、女高音獨唱及童聲合唱《搖籃》等。【“日常藝術”包括李群、李煥之的歌曲選集《鳥的天堂》。改革開放後,李煥之致力於探索基於中國古代歌曲的合唱作品。繼蘇武之後,他根據東漢女詩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創作了鋼琴合唱組曲《胡笳吟》。根據唐代詩人李白寫的樂府詩《子夜四季》,寫了女聲合唱《子夜四季》。根據唐代凱樂頌《秦王破陣樂》的信息,配以男聲合唱、鼓點和鋼琴,寫出《秦王破陣樂》。1981為在香港舉行的亞洲作曲家大會特別創作了壹首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以古琴曲《離騷》為藍本。樂曲樸實、抒情而又悲憤,深刻地表現了屈原的崇高品質。1987年初,應香港中樂團之邀,以李平鋼琴、顧況鋼琴為藍本,創作了鋼琴、合唱、民族管弦樂。
抗戰勝利後,李煥之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迅速進入樂壇領導層,從65438到0985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直到65438到0999卸任。除去名譽主席何履亭,歷屆中國音協主席只有三位——李煥之的前任是陸機,他的繼任者壹直是傅庚辰。包括李煥之在內的這三個人,都不是以“古典樂”或者中國民樂為主的作曲。只有李煥之有幾首“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可見“嚴肅音樂”在中國的發展。
《春節組曲》和《天風海濤》是李煥之為數不多的大型管弦樂作品,但質量上乘,堪稱中國音樂經典。另外還有壹部歌劇《異國的秋天》。從16歲到80歲,李煥之從未停止作曲。在65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經歷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在每壹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他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其主題跨越了流行歌曲、藝術歌曲、歌劇、西方管弦樂、民族管弦樂等各個領域。從65438年到0999年,身患癌癥晚期、雙耳失聰的李煥之,用最後的生命和心血堅持完成了單樂章民族樂團《大地之詩》。2000年3月9日,李煥之先生病逝,享年81。李老師壹手好字,中央民族樂團等單位的名字都是李老師題寫的。2005年,壹座由李惟七制作的李煥之雕像豎立在廈門音樂廣場,主題是“快樂的思緒如潮,平靜的心像水”,塑造了剛從海邊散步歸來的李煥之——盤腿坐在礁石上,微笑著看著遠方,感受著“風浪”的節奏...
在造型石旁邊,還有老舍1963獻給李煥之的壹首詩:
碧海為琴浪做弦,水仙花吹笛,老龍眠。
灘頭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它譜寫了壹曲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