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國文學最早的形式。在古代的《詩經》中已有龍的描寫:“龍旗十騎”、“龍旗楊洋”,表現了盛大祭祀活動中,繪有龍在風中獵獵的旗幟的神聖莊嚴的景象。在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贊美的對象。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用熱情真摯的句子和豐富的修辭表達了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當詩人說他因為不能容忍楚國的小集團,想到天上去求賢惠的女子和聖潔的公主時,他想象著自己也像仙女壹樣駕著龍車在彩雲中穿行:
為我駕飛龍,雜姚以為是車,
離心Xi有什麽用,我會更適合自疏。
戰車千輛,齊豫卻馳騁。
駕八龍雍容華貴,舉雲旗如蛇。
(大意是:
為我駕駛那條迷人的龍,
坐壹輛用玉和象牙裝飾的車。
妳的思想能與眾不同嗎?
我會離開自己,遠遠的!
我的車隊有幾千輛車,排列整齊,
隊伍浩浩蕩蕩,隆隆作響。
每輛車都由八條蜿蜒的龍拖著。
彩雲旗在車上飄揚。)8000年的龍文化也深深地積澱在中國的民間。無數的民俗、民風、民族節日都與龍有關。就漢族而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雖然節日的起源與沒有丈夫的龍有關,但節日的慶祝活動必須有龍。元宵節壹定要跳龍燈,紮龜山或草龍,上面放燈籠和蠟燭。清代有詩《龍燈鬥》,記載了元代夜宵龍燈舞的盛況:“與人彎腰曲,金蛇動於春燈影。燭龍聖物傳山海,浪說紅雲露爪牙。”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這壹天,從外面往廚房裏撒草灰是老習俗,叫做“把龍帶回來”。這壹天,孩子們開始在書房學習,這叫“帶頭”;文人要在這壹天理發,才能得到龍擡頭的吉祥寓意。五月的第五天是端午節,它起源於壹個古老的辟邪消災的儀式(因為古人認為五月是壹個不祥的月份)或源於端午節的壹個古老儀式,但後來被附加到對死於河中的詩人屈原的紀念上。據說屈原投河後,楚人傷心欲絕,劃著船也救不了他,只好把粽子扔到河裏,這樣水中的龍就不會咬到屈原的屍體了。但也有人說,屈原死後,楚人把儲存在竹簡裏的米扔進河裏祭祀,但大多被蚊子和龍吃掉了,於是改為用棕葉把米包起來,用五色線紮起來。據說龍害怕這兩樣東西。這就是棕櫚五色絲線和端午節的由來。這些說法對錯無從考證,但都與龍有關。龍舟賽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能與古代神仙乘龍舟飛翔的信仰有關。古代的龍舟比賽非常壯觀。在唐代,有幾十艘龍舟參加大型龍舟比賽。唐代張劍鋒的《過江之歌》描繪了精彩激烈的比賽場面:“五月五日,艷陽高照,江邊花唱蕭鸞,君不離村,江面早聞和聲。”.....鼓聲三響紅旗開,兩條龍躍出浮水,影飛向萬劍,鼓聲打浪雷鳴。“今天的龍舟穿越不僅成為中國南方水鄉端午節的必然慶祝活動,而且巨人已經走向世界,成為海內外龍的傳人團結壹致、振興中華的象征。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與龍有關的節日和民俗數不勝數。
雲南的瑤族在正月初五慶祝龍頭節,為龍王準備祭品。哈尼族也有類似的節日。二月初二,貴州的侗族人民會收到龍。這壹天,全村人都要殺壹頭牛,每家每戶都要分壹塊牛肉,叫做“吃龍肉”。吃肉的時候會唱五龍歸來的酒歌,最後它們的角會埋在地下。湖南和貴州邊境地區的苗族人在五月初五慶祝端午節,在清水河賽龍舟,並伴有其他慶祝活動。雲南河口瑤族有龍母節和龍公節。鄂西土家族六月初六是龍袍太陽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曬新衣,同時要有祭祀活動,根據晴天或陰天判斷下半年的雨情。雲南的每壹個普米族,在深山密林中,都有自己的“龍潭”。來到神壇前,各家都會在自家龍潭邊上待上三天,並修建壹座“龍塔”作為龍神居住的宮殿,然後在塔前供奉祭品,再由巫師祈求龍神保佑。儀式結束後,由面粉和酥油制成的50個面人被放入龍潭。中國各民族與龍有關的節日和習俗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都是基於龍能賜水賜雨,能造福天下的古老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中的同壹性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