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1200)中國,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州婺源(今江西)人,漢族。他的父親朱嵩是福建政和的縣令,後來在福建生活。19歲隨母在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裏府時【紹興十八年(1148)】,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晉升進士榜。曾在高宗、孝、光宗、寧四朝任制南康。在趙如玉的推薦下,他被提升為張歡館的服務員和講師。慶元三年(1197),韓佗州奪權,排擠趙如玉,朱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死。嘉定二年(1209)賜遺。
朱是宋代理學大師。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守天理,滅人欲”。朱學識淵博,對儒家經典也很有研究。
、歷史、文學、音樂甚至自然科學都研究過。他的詞語言優美,風格俊朗,沒有濃墨重彩或用典之疾。很多作品都經過了仔細的思考和關註,但是他們的意境是理性多於感性的壹點,因為他們關註的是理學的哲學思想。
有《朱溫公文集》100卷,《惠安詞》1卷。王壹清等歷代詞人引用《閱聯集》說:“惠安先生詞,多有家誦。"其中包括杜牧在齊山登高第九天所作的詩《水調歌頭》。他的英氣俯視蘇信,和韻使他侍奉柳琴,洗去舊頭巾。”雅庫莫、陳廷焯的《白玉齋花刺》:《慈宗》中記載的朱惠翁的《水調》、甄錫山的《叠華蓮》雖非佳作,但不枯燥,故知其非腐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