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0作為壹名文化站長,我打算創辦文學期刊《芳草地》。我當時認為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是文化建設,辦文學刊物是重要項目之壹。考慮到沙家浜鎮文學基礎薄弱,壹切從零開始,就像草壹樣,只能慢慢培育,前景壹定是美好的,所以刊物取名《芳草地》。1997年3月,第壹期出版,只印了300本。主要內容有詩歌、散文、小品、民間故事、革命故事等。封面由譚良根先生設計,刊物由鎮上的彩印廠印制。作者只有8個文學愛好者,不支付稿酬。因為寫文章的人太少,只能由每個作者用各種筆名發表。看似作者很多,其實只有幾個人。《芳草地》印刷量雖小,但影響力不小。蘇州壹位文化幹部在視察沙家浜文化工作時說:文化站要有自己的刊物。後來,隨著我國作家隊伍的不斷壯大,吸引了許多青年作家,包括袁吉時、、田、等。當我們變得更強大時,我們探索了其他形式的文學,三年共出版了65,438+00期。
好在他們的作品經常出現在縣市級黨報上。《叛逆者》,介紹石楚材烈士的紀實文學,由上海《大江南北》雜誌在1999連載。當時上海所有熟悉我的老幹部都打電話來祝賀我。《常熟日報》的資深編輯李延昌也寫了壹篇關於石楚材紅遍大江南北的報道,對我們的鼓勵很大。同時還創作出版了《路在何方》、《後門》、《修路》等關於芳草地的散文。其中,小品《路在何方》參加市文藝匯演,獲壹等獎。演出回來的戰友激動地說:這是壹部喜劇,從頭到尾笑聲不斷。參加評委的省文化幹部還特意要了劇本。劇本是我寫的,演員都是中心小學的學生。排練的時候請了清劇團的導演來指導,沒想到非同壹般。幾年後,小品《修路》由壹個村宣傳隊演出,由市電視臺播出,深受觀眾歡迎。《芳草地》雖然停刊不久,但在沙家浜鎮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培養了壹批新的文學人才,為《沙家浜季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舒登在《芳草地》中寫的壹首詩所說:誰說這裏沒有人,總會百花齊放,讓我們努力吧,讓草開遍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