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論是抒情還是議論,全文始終沒有離開江上的風景和赤壁的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自始至終,景色貫穿始終,以風月為主,山水為輔。作者抓住風和月來描述和討論。最後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學,表現出樂觀的人生態度。
3.蘇軾散文中景物的重復,壹點也不給人以重復和拖沓的感覺。反而表現了人物悲喜交加的跌宕起伏,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詩意與議論的統壹。
擴展數據
《千赤壁賦》的創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因寫詩《抨擊朝廷》和寫《湖州謝上表》被捕入獄,被禦史彈劾,罪名是誹謗朝廷。史稱“烏臺詩案”。
經多方營救,他於當年12月獲釋,並被貶至黃州應永。元豐五年,蘇軾於7月16日、10月15日兩次遊赤壁,寫赤壁詩二首。後人把第壹首叫做《赤壁賦》,第二首叫做《背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