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杜《渡湘江》賞析

杜《渡湘江》賞析

杜湘江

杜沈燕

在花園裏哀嘆往事,春天鳥兒歌唱的景象更引發了我在邊境的悲傷。

我可憐那些從京城出來只身南逃的人,我羨慕湘江之水,妳卻去了北方!

充滿

杜在時,被流放到南方壹個非常偏僻的地方——豐州。這首詩是他被流放期間寫的。

晚霞:春天的太陽。

湘江:位於湖南境內,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

1晚日:春日。《詩經·七月》:“春來晚了,又是豐富多彩。”

②傷逝:作者故地重遊,因再次被流放而感到悲傷。

(3)邊陲之憂:流放偏遠地區引起的憂慮。

④郭靖:指長安。

(1)這首詩表達的是什麽感受?

答:這首詩表達了被貶的悲傷。

(2)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麽特點?

答:這首詩通篇使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中有三組對比:第壹句對比了今天被貶謫的悲傷和往日春遊的歡樂;第二句對比悲傷與花鳥之美;三四句話,隨著湘江水的北流,襯托著他們的南移。

3.有人說“我為獨自南逃的北京人感到惋惜”這句話是全詩的關鍵。妳同意這種說法嗎?請說明理由。(5分)

同意。結構上,這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轉折)。(2分)前兩句,我遊過去就難過,看到花鳥就難過。接下來的壹句話,我感嘆河水之所以向北流,是因為詩人遠離北京,正在南下的路上。上下句都是圍繞這句話,才催生了這句話。(3分)

不同意。全詩的主旨是“邊塞愁”(被貶邊塞的悲哀),而(2分)這句話只說明了“邊塞愁”的成因,關鍵壹句是“今春花鳥在做”。(3分)

4.杜甫有壹句詩“花瓣如淚流過的地方,寂寞的鳥兒唱出了它們的哀思”(《春望》),而在表達方式上,這首詩裏有壹句是與之相同的。請指出來,做壹個簡單的贊賞。(6分)

答:“今春花鳥愁。”(2分,答兩句沒分)春天的鳥語花香原本賞心悅目,卻因為作者“南逃”而變成了“邊陲之憂”。(正確解釋2分)詩人用“花鳥”來襯托“邊愁”,可見內心悲傷的嚴重性。(3分)(答“以樂寫悲”、“以情控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沒有手法,給1-2分合理解釋,解釋壹定要結合前面的手法,也就是要用什麽手法解釋什麽)

這首詩通篇使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說明。(5分)

答:詩的前兩句是今昔對比,哀樂對比,今春對比,遊園對比,哀樂對比;詩的後兩句是人與物的對比,南方與北方的對比,北京與鄉村的對比,湘江的失落,斯裏蘭卡與北方的對比。

(6)詩中有三四句分別表現了人的“南遷”和水的“北遷”。這種對比描寫突出了什麽樣的情感因素?(5分)

答:詩人在貶謫的路上,正值春日,花鳥迎客,看到河水在與自己行軍方向相反的方向洶湧奔流,不禁想起了自己過去的遊歷和對北京的思念,表達了自己遠離京城的傷感心情和仕途中遭遇的不公與惆悵。

(7)以下對這首詩的解釋和賞析不正確的(3分)。

A.在第壹句中,詩人在春天參觀了壹個花園,並在秋天回憶了它的荒涼和廢墟,這使他感到悲傷。

B.第二句,寫了南下途中的鳥語花香之美,也傳達了詩人即將渡河到邊陲的悲傷。

C.第三句是承上啟下。正是因為有了“北京人南逃”,所以過去旅遊時難過,看到花鳥時難過,感覺湘江北流。

D.在句末,作者用“湘江北流”來解釋詩名,也用“不像”來表達自己的無奈。

答:“憶其秋蒼涼毀”沒有依據。天色已晚,景色依舊繁華,但人們的處境卻變成了流放到邊境。這句話從今天的“悲傷”追溯到過去的“快樂”。

(8)作者如何表達詩中的“悲”與“愁”?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前兩句。(5分)

答:(過去和現在,真實和想象,已經和將要)對比和對照。(只是澄清壹個方面)

第壹句話講的是剛過去的春天去花園的喜悅。相比之下,更讓人對目前的流亡狀況感到“悲哀”。第二句寫的是春光燦爛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正好反映了流放途中的“悲傷”。

(意思沒錯)

(手法,2分。簡要分析,3分:兩首詩的合理解釋,各1分;整體語言表達1分)

翻譯

我感嘆過去在花園裏玩耍的情景,這個春天鳥語花香引發了我在邊疆的憂傷。

我壹個人愛北京,人卻要逃往南方。真羨慕湘江的水,妳卻流向北方!

做出贊賞的評論

杜曾兩次被貶官,在被貶到南方壹個很偏僻的地方——豐州。這首詩被認為是他在流放期間寫的。當他過湘江南下時,已是春日,鳥語花香,迎接著人們,當他看到河水與他的旅程方向相反地湧動和流動時,他不禁想起自己過去的旅行,懷念北京,感到悲傷和惆悵。這是壹首即興的抒情作品。

詩的第壹句“我很遺憾我過去在花園裏的旅行在壹天的晚些時候”,是因為眼前的春光而回憶我過去的春遊。那時候春天遲遲未到,園林繡花,景色很美,應該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然而在這裏,追溯“往事之旅”時用的是“悲傷”這個詞。這種悲哀是今天的悲哀,是從今天的悲哀追溯到過去的歡樂;另壹方面,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想到了當時的遊樂,才使得現在的處境更加可悲。吳喬在《圍爐詩》中說:“情緒可以從壹處移到另壹處,地方也可以感同身受。”這首詩是用現在的心情去感動過去,把今天的悲傷心情註入過去的歡樂風景。

這首詩的第二句,“花鳥作今春愁”,是從對今春愁的過往旅行的回憶中寫出來的。總的來說,鳥語花香是壹派歡樂的景象;然而,這些場景提醒詩人,他正在流亡邊疆的路上。鳥語花香,只構成詩人心中遠赴邊疆的憂傷。這首詩是根據心中的感受來感動眼前的情景的。詩人因情而寫風景,所以風景隨情而動。就藝術手法而言,《花鳥》與《邊愁》的對比,是從反面襯托邊愁。與杜的詩相似,杜甫的《春望》中也有壹句“落淚之處,孤鳥鳴悲”的對聯。司馬光《續詩》對這幅對聯的評價是:“花鳥平時可娛,見之則泣,聞之則悲,則知之。”這裏也用對比法寫出了以花鳥為娛樂對象的“感時”和“恨別”的感受。杜沈燕是杜甫的祖父,對杜甫有著直接的影響。“花濺淚”和“鳥驚”的聯系,可能來源於“花鳥愁境”這句話

詩的第三句“我為獨自南逃的北京人感到惋惜”,是全詩的中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往昔而感悲,看花鳥變悲,後壹句感嘆江北流,都是因為詩人遠在北京,正在南下的路上。上下句都是圍繞這句話,源於這句話。但這句話還沒到過湘江的話題。最後壹句“不像湘江北流”只提到了湘江,打破了詩的標題,而“水北流”用來襯托“人南逃”,也是用來加強詩的中心內容。

這首詩通篇使用了對比和對照。詩的前兩句是今昔對比,悲與喜對比,往事與春對比,遊園與愁對比;詩的後兩句是人與物的對比,南方與北方的對比,北京與鄉村的對比,湘江的失落,斯裏蘭卡與北方的對比。這是壹首很有藝術特色的詩,尤其是初唐時期,七言絕句剛剛定型,開始走向成熟。胡應麟在《內編詩》中說,“初唐四絕”開頭由梁變陳,旋律不諧,但韻猶缺。而杜的兩首詩《過湘江》和《贈》都不錯,但作品自然,韻味驚人。在胡引用的兩首詩中,這首《過湘江》更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