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是元藝術的代表,傳統上,散曲指的是壹首詩。散曲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文字發展而來的。北宋滅亡後,壹些民歌,以及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音樂被吸收到中原文人的詩歌中。經過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逐漸形成了壹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散曲,因形成於北方,又被稱為北曲。散曲包括詩歌、套曲和介於詩歌與套曲之間的歌曲三種形式。小玲,又名葉兒,通常是單身。《小令》曾是流行的民間曲調和小曲,長短不壹,曲調明確。顧名思義,小令短,不要用雙音、三音、四聲的詞。但是,壹首詩裏有壹種對聯,是用來表達壹種特殊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把幾百首詩連在壹起。桃曲出自宮調,又稱桃書或大令。既然要設置,就不能單壹。組曲是由同壹曲調中的兩個以上曲調組成的組曲。壹般都是有結尾的,而且要押韻到底。屈原最初指的是經常以同壹宮調演唱的歌曲。壹般有兩個聲調和三個聲調。散曲詩是散曲的代表。這首詩的出處很雜。有些曲子,如《山羊》、《豆葉黃》、《千荷葉》等,與人們的生產勞動有關,只要聽到就行。大部分是從農村蔓延到城市的。有些曲調在某些地區特別流行,如山東東平的玉蘭花,大明的魚,南京的生岔子,張德的虎沙,陜西陽關的三疊。從內容上看,現存散曲多為吟誦歷史、抒發情懷、歌頌隱居山林、描寫男女風情的作品,少數作品還揭露了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散曲中,詩詞最為常見,優美傳神,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無論如何,散曲是壹種全新的、流行的文學形式,它產生於北宋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之後。是中國人在異族統治下,在多民族融合的前提下,對當時市井文學的吸收和完善。元代散曲創作非常普遍。目前可以考證的作家有200多位。此外,許多不知名的作者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這些作家生於不同的時代,階層構成十分復雜,造成了元代散曲的風格迥異。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著名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等。他們的作品接近民歌,風格樸實自然,社會內容較多。與關漢卿同時代的散曲作家王鼎,風格滑稽,作品乏味。有兩個值得註意的作品,黑漆弩和表盤,但內容仍然缺乏創意。此外,楊過、魯直、姚貴、馮子珍也是早期散曲的著名作家。他們都是顯赫的官員,所以他們的文風是優雅的,這代表了元散曲中的另壹種傾向。散曲後期隨著美國的發展,語言趨於典雅、優美,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張可久和喬治。張可久,字小山,浙江鄞縣人。他在仕途上不太成功。晚年長期住在西湖,自娛山水。張可久寫了《醉中天》、《今日樂府》、《蘇堤漁歌》、《顏屋》等等。後人編《新樂府》六卷。喬吉自稱江湖醉仙,江湖第壹書生,寫過壹部散曲小山樂府集。與張可久相比,喬治有遊走於江湖的習慣。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偶爾會出現反思過去,傷害當下,或者表達事物的寓意,對現實不滿的作品。後期比較重要的作家有隋、張、劉士忠。他們特別叫張。張,1270,出生於山東歷城西盟。他的仕途沈浮三十年,做過禮部尚書、禦史,可以說是高官了。1921年,他去做官,說服袁放了他。
但由於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很少。目前只能收集到二十首左右。這些歌謠大多產生於元代尖銳復雜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戰鬥性。其中有壹個是這樣寫的:壹面金鼓用來解賊,兩面鼓壹面鑼用來迎官。金鼓都壹樣,官多賊多。到了元末,這種歌謠更多了。比如壹首鼓勵人們造反的歌謠,上面寫著:山高皇帝遠,人少人多。壹天玩三次怎麽樣,不呆了?總之,民歌往往代表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心聲,所以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最為尖銳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