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唧唧喳喳,木蘭在家編織。我沒有聞到織布機的聲音,只有女人的嘆息。
問壹個女人她是怎麽想的,她記得什麽。女人沒什麽好想的,女人也沒什麽好記的。昨晚看到軍事帖,可汗下令多兵,軍事書籍有12卷,都有領主的名字。爺爺沒有長子,木蘭沒有大哥,她願意做鞍馬,從此就給他簽字。
東買馬,西買鞍,南買韁繩,北買鞭子。和父母告別的時候,我在黃昏的黃河邊。我沒有聽到父母呼喚女聲,但我聽到黃河水花四濺。告別黃河,黃昏去黑山。沒有聽到父母呼喚女聲,卻聽到燕山胡騎馬鳴叫。
萬裏去榮姬,山在飛。新月氣息透金,寒光照鐵衣。將軍戰死沙場,壯士十年歸。
回見天子,天子坐於堂中。政策12轉,獎勵前100。可汗問他想要什麽。木蘭不需要尚舒朗。她願意不遠萬裏送兒子回老家。
聽到女兒的消息,我出去幫郭;A姐壹聽說梅姐要來,就要理紅妝。聽到姐姐來了,我就磨刀霍霍的對著豬和羊。開我東亭門,坐我西亭床,脫我戰時袍,穿我舊衣。窗飾雲鬢時,鏡塗黃。出去見火伴,都是又驚又忙:壹起闖蕩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
雄兔腳迷,雌兔眼迷離;當兩只兔子並排走的時候,我能分辨出我是公的還是母的嗎?
木蘭詩詞賞析
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壹樣,大多是系統短小,但這首《花木蘭》是壹首敘事長詩。它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詩中描寫了女英雄花木蘭為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女英雄花木蘭的生動形象和高尚品質。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樸蒼勁,堪稱北方民歌中的壹部優秀作品。
《木蘭詩》采用順序敘事的手法。這項工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戰前。第二部分是軍旅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在這三個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均勻地使用力量,而是有壹點細節,重點放在第壹和第三部分。
詩的開頭,木蘭正在織布,但“不聞織布機聲,只聞婦人嘆息”,令讀者疑惑木蘭為何嘆息。“問問那位女士她是怎麽想的,還記得什麽?”作者自問自答,然後回答:“女人沒什麽好想的,女人也沒什麽好記的。”由於詩中采用了順序敘述的方法,前幾句應該說明花木蘭參軍的原因,但作者並沒有直接講出來,而是以花木蘭沒有心思編織為切入點,來表現她內心的不安。接下來,我本該說明我內心不平靜的原因,但作者並沒有馬上寫出來,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題,後面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案,但仍然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但這四句話並不是多余的。除去民謠的味道,這四首詩對後面提到的原因起到了突出的突出作用。這壹問壹答之後,筆者進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多遣兵,兵書共十二卷,有主名。”軍帖是征兵文書,可汗是西北各民族對君主的稱謂。十二卷那麽多字,“卷裏有個爺爺的名字”明顯誇張了。至此,讀者明白了,因為可汗征兵,木蘭沒有心情織布,木蘭的父親也在義務兵之列。父親明明年紀大了,申請不了,卻“爺爺沒有長子,木蘭沒有大哥”,不禁讓木蘭擔心。木蘭在詩的開頭就被置於這樣的矛盾面前。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麽辦?“我願意做這座城市的鞍馬,從此我為妳簽名。”木蘭畢竟是個不平凡的女人。她已經下定決心為她父親參軍。
這壹段對花木蘭參軍的原因沒有直白地描寫,而是從花木蘭的心理活動寫起,同時註重人物的刻畫,讓讀者看到壹個果斷勇敢、敢於挑重擔、充滿責任感的女性形象。
接下來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的句式。內容無非是購買戰馬和騎乘裝備。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購買馬匹、馬鞍(馬鞍下的坐墊)、韁繩(控制馬匹的嚼子、籠頭和韁繩)、鞭子,看似不合理,卻誇大了戰爭的氣氛和離家出征前的備戰緊張。同時,這四首詩和上面的“妳覺得問壹個女人怎麽樣?”正如明代的謝榛所說,“這是壹句隨便說說的話。簡單自然,復雜而不混亂。壹問壹答,壹城買鞍馬,就簡而無味,幾乎超出樂府家數。”
在詩的第二部分,木蘭踏上了旅程。下面八句是關於木蘭離開父母上戰場的。這裏用重復的句式把花木蘭的旅程分成兩段。雖然句式相同,但是地名在變,可見戰事緊急,木蘭急於參戰。然而,作者沒有忘記,他著力刻畫的主人公是壹個女扮男裝,第壹次遠離父母的女人。“我沒聽到她叫女聲”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身份。明代譚對這句話的評價是:“語馨無男守,尤妙。”“沒有人是防守型的”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木蘭的形象才能更加生動,更加富有個性。花木蘭能為了父親毅然從軍,經受住嚴酷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於壹般女性,但她還是壹個女人,她終究是眷戀著家鄉和父母的。這凸顯了她的女性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讓她的軍事行動更具傳奇色彩,引人入勝。
然後我寫了木蘭在部隊的生活,但是這部分很壹般。從南征北戰到功勛歸來,我只用了以下六句話,可謂簡單明了。這裏的“戎器”指的是戰爭,“朔器”指的是北方的寒冷,“晉器”指的是軍隊中用來煮飯、把玩的青銅器。這些詩句整齊地寫在法律上。所以後人往往懷疑這首詩是唐朝所作,也有研究者推測這首詩可能是唐朝在流傳過程中加工修改過的。但是這些說法沒有足夠的證據。南北朝時期,很多作品在系統節奏上接近唐代近體詩。那時候有些詩已經有很嚴謹的句子了。可見,這首詩中出現的幾個和諧對句,並不能證明出自唐朝之手。陳說:“《說齊傳金》的字數在唐代是固定的,但每壹個齊梁人都是唐人,但唐人壹定不是人。才能知道它真正的古字。”
關於花木蘭的軍旅生活,本來可以寫很多,但作者用幾句話概括了這段經歷,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表現戰爭,而在花木蘭女扮男裝為父從軍的戲劇性事件。
第三部分是關於花木蘭的功成歸來。作者也花了很大篇幅試圖傳播。先寫木蘭的功勛再見天子,天子坐在堂上見了她。策訓是記功德,轉勛銜,轉十二也是多言,非指之。這裏的十二轉和唐朝的官制壹致,也是巧合。並不能證明這首詩是唐朝寫的或者是唐朝修改的。“前1000”就是1000多,也就是獎勵多。但木蘭並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想盡快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駱駝是能走幾千英裏的駱駝。木蘭不想做官,也不想要巨額的賞賜。她只是需要借壹只能跋涉千裏的駱駝回家,可見她歸心似箭。同時也說明這個平民出身的女主角不喜歡名利。
經過長期艱苦的戰爭,木蘭終於回到了家鄉。這首詩詳細描述了木蘭壹家人聽到這個消息後的喜悅之情。這裏還是用了重復的排比,詳細寫了我爸媽,我姐,我弟的動作。這種反復的排比烘托出歡快喜慶的氣氛。後來我寫了木蘭回家後的行為,也詳細描述了具體細節。她打開東閣的門,坐在西閣的床上,充分表現出回家後的喜悅。換了衣服,打扮了壹番,她恢復了本來面目,然後出門去見伴侶,伴侶很驚訝。“壹起闖蕩了十二年,我還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這個情節充滿了喜劇色彩。木蘭無與倫比的驕傲和自豪被伴侶的驚喜所體現,整個故事的情節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束。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在最後又寫了四句:“公兔腳迷,母兔眼迷離,兩只兔子走在地上旁邊,我就能分辨出我是公是母了!”奇特的比喻,作為全詩的結尾,別具壹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女主角花木蘭的贊美和歌頌。謝榛說:“這壹節是最有趣和令人驚訝的。缺了這四句,可能就無法彌補了。”確實如此。
這首詩的藝術形式有幾個方面值得註意。第壹,敘事情節詳細,恰當。比如寫部隊裏的生活很簡單,但是寫出征前和立功歸來就很復雜。這是作者寫這首詩的意圖決定的。作者只對花木蘭女扮男裝為父從軍這壹罕見的事感興趣。第壹部分描述她的焦慮和想法只是為了表明她是壹個女人,因為男人出征是很自然的,而女人出征卻是不尋常的。第二部提到“我沒有聽到父母呼喚女性的聲音”也是為了突出她的女性身份。第三部分描述了她不願做官,渴望回家,回家後的所作所為,強調自己是女人。全詩的細節安排都圍繞著這個意圖。其次,作者重視人物的刻畫,善於在矛盾產生和解決的過程中表現人物,從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三,全詩運用了大量的重復句式,既誇張了氣氛,強調了敘事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了民歌中常見的手法。最後,全詩風格明朗、渾厚、質樸、傳神,誠如阿明胡應麟所言:“此曲中,古風已逼漢魏。”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傑作,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壹朵奇葩。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翻譯:
壹聲接壹聲的嘆息,木蘭小姐在門口來回走動。織布機停了,織布機也不響了,只有姑娘在嘆氣。
這樣嘆氣問姑娘妳在想什麽?(木蘭回答)姑娘,我什麽都沒錯過。昨晚看到征兵文件,得知國王正在大量征兵。有那麽多卷征兵文件,每壹卷上都有他父親的名字。我父親沒有成年的兒子,木蘭也沒有哥哥。我願意從現在起代替父親去買馬鞍和馬匹並申請。
在東市場買馬,在西市場買馬鞍和馬鞍下的坐墊,在南市場買嚼子和韁繩,在北市場買長鞭。早上,我告別了父母,上路了。晚上,我在黃河邊露營。我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奔騰的聲音。早上,我告別黃河,上路了。晚上,我到達了黑山頭。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鳴叫聲。
行軍萬裏到戰場,翻越關隘,翻山越嶺,快如飛越。北方的寒風中,傳來了戰鬥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經過無數次戰鬥,士兵們在十年後取得了勝利。
當他勝利歸來,他出現在皇帝面前,皇帝坐在宮殿裏。被授予功勛稱號的木蘭是最高的,得了千余金。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麽。木蘭不想做像商那樣的官員。她想騎壹匹好駱駝,用它的腳把我送回老家。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接她;當我聽說我姐姐回來了,我在門前盛裝打扮。哥哥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磨刀,殺豬殺羊。打開我閨房東邊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邊的床上,脫下我的戰袍,穿上我從前少女的衣服,把我的頭發整理得像窗前的烏雲壹樣柔軟,對著鏡子在我的額頭上貼壹朵黃花。當我出去見我的戰友時,他們都很驚訝。他們都說我們壹起旅行了十二年,連木蘭是個姑娘都不知道。
公兔喜歡撓腳,母兔眼睛總是瞇著。當它們挨著在地上跑的時候,怎麽分辨誰是公誰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