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短歌曲的欣賞與解讀

短歌曲的欣賞與解讀

短歌行曹操

壹杯接壹杯地呼喚宋,我們還有多少日子?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難多了。大度壹點,煩惱難忘。如何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只有杜康。

青青是妳的衣領,YY是我的思念。但是為了妳,我已經深思熟慮了。壹群鹿,喲,在那葉原吃了艾蒿。我有壹批好客人,彈琴,彈琴。

像月亮壹樣清澈,我什麽時候能停下來?煩惱由此而來,無法斷絕。越奇怪越沒用。談酒席,懷念舊恩。

月上星少,烏鶇南飛。繞著樹轉三圈,能靠什麽樹枝?山永遠不會太高,水永遠不會太深。周公吐食,天下歸心。

壹個

人生苦短,不能匆匆而過,要對酒對歌。

就像朝露稍縱即逝,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歌曲參差不齊慷慨激昂,我心中的悲傷向誰訴說?

用什麽來緩解悲傷?只有狂飲才能讓妳解脫。

不要靠近那些仰慕人才的人,永遠把妳記在心裏。

只是為了妳,流浪,琢磨到現在。

袁野的鹿呱呱地叫著,悠閑地吃著青蘋果。

遠方的有才之人壹旦回來,好酒好菜就會盛情款待。

天上的月亮皎潔明亮,環繞運行永不停歇。

心裏的煩惱太多了,真的沒有辦法解決。

遠道而來的人才不遠萬裏前來獻計獻策。

聚在壹起盛宴暢談舊情,爭相訴說未來的去向。

明月幾星,烏鶇南飛。

繞著樹飛,哪根樹枝能棲息。

高山中的高岡不惜覆土,河海不棄溪。

我願向周公學習,以禮相待人才,期待天下人的歸來。

曹操(155—220),名孟德,沛國橋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曾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搗遼東,“挾天子以令諸侯”二十四年。曹* * *,其子曹丕稱帝,國號“魏”,拜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劉備和孫權也被授予江南和西南的開國功勛,形成了魏、蜀、吳鼎立的局面。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割據勢力,率83萬大軍至長江北岸,準備消滅孫權和劉備,從而統壹中國。冬十壹月十五日,曹操在大江上設酒設樂,以慶將軍。擅長旋律和詩詞的曹操當眾做出了這首鏗鏘有力的短歌。

三國時期,壹群英雄爭奪鹿。“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行。”“三分天下,不走北,不走南。我們在吳蜀分裂的時候,皇帝還沒有決定。不吐不餵,何苦來?”

劉備,西蜀下士,受諸葛亮、龐統嘉獎,手下與張昭、馬黃等將領有親戚關系。五虎將軍之壹的趙雲說:“雲遊四海,擇主而行,無壹如君。今天,我要和妳在壹起,我叫壹生壹世。肝腦雖抹於地,無恨也。”特別是劉備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君臣相遇的美好典範。劉備很照顧諸葛亮,聽他的話;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在吳棟的手下也是群英會。

曹操早年提倡“任人唯賢”,頒布了求才、升士、求閑等令。,選拔出身卑微的人參與政治權力。此時,面對劉備和孫權聚集了大量人才相互競爭的局面,曹操對人才的渴望更加迫切,希望人才能夠為己所用,尤其是那些猶豫不決的人,“過馬路”,早日回來。

這首詩的主題很明確,其實就是“求賢”。“繞樹走三圈,能靠什麽樹枝?”智者像鳥壹樣,舉棋不定,壹次又壹次圍著樹飛,可是哪棵樹能容得下他的身體呢?這是三國鼎立、群雄逐鹿的局面下,才子們的漂泊心情。

歲月的流逝並不太令人難過,令人擔憂的是世界並不太平。他通過反復感嘆流年和人才的稀少,細致曲折地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求,表現了他壹統天下的抱負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人生幾何》,出自《左傳》:“發起清河,人生幾何?”黃河千年才疏通壹次。黃河的澄清代表了世界的和平,但壹個人的壹生有多長?莊子說:“天地有隙,則突也。”曹操自己也說:“龜雖長命,猶有其時。”此時曹操五十四歲,已經當兵半輩子了。他還沒有建立統壹大業,所以生了短暫的人生嘆息。但這種感嘆不是壓抑頹廢,而是積極進取。

“杜康”,壹個名字,據說是古代最早釀酒的人,在這裏作為酒的代名詞。

《青青紫嬌》出自《詩經·鄭風·紫嬌》:“青青紫嬌在我心悠悠。就算不去,我也寧願不傳音?”(單身漢或情人)妳的綠領深深地縈繞著我的心。就算我沒去妳那,妳也不能給我壹個答案嗎?表達了對戀人或人才的渴望,對內心追求的向往。

“呦呦鹿鳴”,來自詩經瀟雅鹿鳴:“呦呦鹿鳴,野生的蘋果。我有客,吹笙。”只要有才華的人來,我壹定熱情招待。這是君主設宴招待大臣或客人時演奏的壹首詩。曹操當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符合這個身份。《紅樓夢》中,賈政想知道寶玉的學業情況,於是找跟隨寶玉讀書的仆人李貴。李貴答道:“哥哥讀過《詩經》第三篇,什麽‘余渺鹿鳴,荷葉浮萍’,我不敢說謊。”全場爆發出笑聲。這“第三部詩經”是繼“風”、“雅”之後的“瀟雅”。

《談闊論酒席》,及《詩經·風鼓》言:“生死富貴,子承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人生而言,是“契約”,是契合;就死亡而言,是“寬泛”和告別。“廢而共存”,以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拜訪和打招呼。

“山不嫌高,水不嫌深”,語出《關中》:“山不嫌高,故能高;海不厭水,故能成深;君不厭士,天下歸心。”比喻:人才越多越好。

“周公吐食”,出自《史記》:“然而,我怕失去天下先賢,即使洗澡抓頭發,壹頓飯餵飽自己。”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周成王的叔叔。當我在協助周成王時,我有時會洗頭發,吃頓飯,但我不得不中斷幾次來接受世界的人才。孔子稱贊周公“誠心實行自己的行為,使天下順利”。曹操在這裏把自己許給了周公,這也與他的身份相符。

曹操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評價發生了完全不同的變化。南宋以前,曹操的詩是受人尊敬的。在唐朝,曹操受到尊敬,唐太宗李世民專門寫了壹篇文章來表達對他的敬意。唐玄宗甚至自稱“阿深”(曹操的愛稱)。杜甫曾經寫過壹首贊美曹操後代的詩:“將軍啊,妳是魏武帝的後代,現在比當貴族還高貴。征服者和他們的天鵝絨會滅亡,但美的大師會永遠活著。”這與唐朝在西北的崛起和中國的統壹是壹致的。

從北宋末年開始,曹操竊國欲奪皇位的野心家形象逐漸確立。特別是南宋時期,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南宋與東晉相似,尊漢抑曹思想盛行。晉朝每年都會到漳河畔的曹操疑墓掃墓,南宋的嶽飛、陸遊、朱更是把曹魏比作黃金。元末明初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已經成為壹個被封建正統扭曲、深入人心的歷史人物。

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19)。建安文學泛指建安時期的北方文學。曹操、曹丕、曹植以及他們身邊的建安七子,創造了“建安體”,豪放剛健,以“體”著稱,對後世影響很大。從初唐的陳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再到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無壹例外。李白說:“大作家的骨頭都是妳的畫筆,在天院。"

孔子登泰山,天下小,曹操望海,胸滿萬物。曹操是壹個很有真性情的人,他的感受與唐代詩人、五代詞有某種重合。曹操的詩樸實、直白、激昂,也具有經常引用文人詩詞的特點。它是古代詩歌向建安詩風轉變的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