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註意合理的升值過程。詩歌是由意象構成的,然後意境體現出詩歌。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意是詩的內涵。欣賞壹首詩,首先要從意象中分析意境,然後從意境中體會詩意。“意象→意境→詩意”是古詩詞鑒賞由局部到整體的合理過程,不可顛倒。
可見①閱讀全詩(考試時默讀)—— ②感受詩歌所描繪的形象(通過理解語言)—— ③理解形象和意境(通過聯想和想象)—— ④進壹步理解形象並與之產生* * *音—— ⑤感受和評價形象的審美價值(即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等。)———— ⑤在自己的頭腦中創造新的。總結壹下,就是先搞清楚寫什麽,再搞清楚怎麽寫,最後搞清楚為什麽要寫。
3.註意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古詩常常運用壹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如在景物中抒情、在景物中說理、借景抒情以及比喻、誇張、擬人、對偶性、借代、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因此,我們應該註意分析古詩鑒賞中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壹些必要的典故和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典故的運用可以得到凝練奇特的效果。典故的復習要盡量避免艱深難懂,但學生要掌握熟悉的典故,如“武陵人”、“廉頗老矣”、“藍司馬”、“豆蔻詞”、“郎峰居序”等。古詩中壹些常見的意象都有特定的用途,如送別詩中的“柳”、“月”、“亭”,表達哀怨的“流水”、“春雨”、“春草”,表達誌氣、氣節的“菊花”、“蘭花”。把握典故和常用意象的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理解詩歌的切入點。
5.從詩中描寫的對象來欣賞意境。這首詩的意境是通過描寫的對象來表達的。所以,欣賞壹首詩的意境,可以從詩中描寫的對象入手。比如歐陽修的《豐樂閣春遊》,描寫的是晚春豐樂閣周圍的景色,以及遊客春遊的感受。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林”、“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表現出來的。要欣賞這首詩的意境,就要抓住這些描寫的對象,結合全詩來分析。
6.加強書面表達,註重邏輯組織。考生往往對壹首詩有壹定的看法和感受,但壹旦描寫語言,學生的思維就大大降低,寫出的鑒賞詞缺乏邏輯性和組織性,不能準確運用相關的詩歌鑒賞術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老師也更傾向於喜歡那些新鮮的、表達良好的、有條理的、有邏輯的答案。
分問題回答,分後舉例。使用壹、二、三、四或壹、二等明顯的風格往往會得到明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