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最好的美育是和孩子壹起成長。

最好的美育是和孩子壹起成長。

兒童藝術七課:詩畫融合中的審美教育方式

王新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2年4月

金苑

近年來,青少年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關註。同時,在家庭美育、古典詩詞、書畫藝術等方面。壹直是很多家長實踐兒童美育的主要教材。為了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藝術鑒賞力和創造力,著名藝術史學者、雲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新教授從古典詩詞和中外繪畫欣賞入手,激發孩子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進行思維訓練,以美育滋養孩子的性精神,豐富孩子的生活背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金苑在書評中精辟地指出,美育源於家長的自身修養。家長不應單向“灌輸”美育的重要性,而應與孩子壹起重溫詩畫藝術之美。

美育如何才能保持培養孩子氣質的初衷,而不是成為壹種形式甚至重蹈功利主義的覆轍?在引導孩子接受美育的過程中,家長如何避免拔苗助長、盲目模仿等誤區,讓孩子真正從美育中受益?王新教授的新書《兒童藝術七課:詩畫美育之道》充滿真知灼見,或許可以作為家庭美育的良方,供家長們參考。總結起來,有三個——

比如,作者有意將文的詩《望江南》與莫奈的名畫《睡蓮》相比較,指出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他看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加爾都是胸懷寬廣、天馬行空的夢想家。這些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如果家長在進行美育時敢於打破常規,博采眾長,就能取得更好的美育效果。

第二,“以身作則為先”。有些家長認為美育等同於人才培養,這是對美育的壹大誤解。美育是培養美感的教育。藝術、音樂、詩歌、建築、風景等等,凡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東西都是美育的重要內容。蔡元培先生說:“完整而堅強的人格的培養,不是源於知識的灌輸,而是源於感情的培養。這種陶冶,在於美育。”美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那麽如何培養呢?王新教授提出了人格建構的“金字塔”理論,即“生活的背景是塔基礎,感覺、情感、思維(知性、情感、意誌)是塔,創造力是塔尖。”

構建這個審美金字塔的關鍵在於父母。言傳身教不如身教,家教不如老師的話。父母最好和孩子壹起讀詩讀畫,學會品味,壹起成長。就像詩壇才女吳亦舒的父親,在談到如何培養女兒時,給出的四字箴言也是“以身作則”。歸根結底,要培養漂亮的孩子,就要有漂亮的父母。只有父母先追求真善美,孩子才能學習和效仿,美好的心靈才會被喚醒。

第三,“融入生活。”家長要特別註意的是,智育是為生產服務的,美育是為生活服務的,美育的終極理想是培養文科人。因此,王新教授主張“詩畫合壹”只是審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審美教育的目的。能否讓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擁有精神上的富足和高尚的品德,才是衡量美育成功的真正標準。

作為家長,最值得做的就是帶領孩子把美育中獲得的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不斷發現和創造美。在書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日常美育方法,包括“藝術欣賞、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人文”。比如,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前做足功課,看展覽前仔細瀏覽閱讀,和孩子壹起復習討論;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要從壹抹草色入手,引導孩子從詩歌、繪畫、生態等角度去欣賞自然之美,幫助孩子建立多維度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當孩子從事藝術創作時,首先要盡量不去幹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即使是“塗鴉”,也遵循了兒童自由發揮的天性,只有在保護創造力的前提下,才能對其進行引導和培養。

總之,美育首先是對家長自身修養的考驗。最好的家庭美育是孩子和父母享受詩意的生活,這是王新教授新作的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