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巴陵《望洞庭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巴陵《望洞庭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創作背景:

這是作者在越州(即巴陵,今嶽陽)生活的告別之作。劉亮是作者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朋友,經越州入朝時認識了詩人。當時作者被貶為越州刺史,在為梁誌偉餞行時寫下這首詩。洞庭山(君山)離巴陵很近,故題雲“自洞庭山”寄。

這是唐代大臣張越的作品《送梁上洞庭》,是壹部送別之作。

原文是:

巴陵壹望洞秋,孤峰水漲日升。

聽說神仙不能相會,心與湖水纏綿。

翻譯:

在巴陵洞庭湖區看秋景,我所能看到的,只有這壹座孤獨的軍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個君山上曾經住著神仙,但是沒人看見。我的心隨著蕩漾的湖水而膨脹。

擴展數據

這首詩通過對洞庭湖風光的描寫,寄托了作者在異鄉為官旅行的苦悶心情和對朝廷的懷念之情。在詩歌中,詩人的心境總是伴隨著洞庭湖的山水,洞庭湖和君山的山水,都是用詩人強烈的主觀感受畫出來的。

第壹句說“看巴陵”,最後三個字突然咽下去,變成了“洞庭秋色”,純粹是看景。風景不誇張不上色,很簡單。洞庭湖上有壹座美麗的君山,蒸蒸如夢,撼嶽陽。每天遇到可能感覺不那麽新鮮了。但在今天看來,就不壹樣了。穿上它會更孤獨。

詩人看到君山,遇見傳說,不禁神往。三句話於是從實寫轉向虛寫,從寫景轉向抒情。從字面上看,似乎遠沒有告別的意思。而“遇不到神仙”所透露出的莫名憂郁,卻和其他感情有著微妙的關系。

神仙之論如此虛無縹緲,洞庭湖如此浩瀚無垠,詩人不能不為之擔憂,遠離湖波。不僅僅是“遙不可及”。目前,朋友的帆已隨湖而去,變得“遙不可及”,我的心情不自禁地與湖水纏綿。

百度百科-送梁去洞庭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