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之說,最早見於唐代白萌的《詩藝》:“杜甫(賦)遇(安安)廬山之難,遷甘、蜀、作詩,推至隱,幾乎無有,故當時定名為《詩史》。“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用詩意的筆寫出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和感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這壹時期的社會現實,所以在當時已經被稱為‘詩史’。如著名的敘事詩《三官》(新安官、石昊官、潼關官)和《三別》(新婚、辭舊、別居)充滿了感同身受,揭示了這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除了杜甫,詩人寫的壹些詩也被稱為“詩史”。"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末曹操善於借鑒民歌,最早用樂府老話題寫時事。比如《郝》、《秋露行》本來是壹種雜字挽歌,後來改成了五言體,用來“傷身時憐亂”,表現了當時軍閥混戰給老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正如《郝》所寫,“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留遺者有數百人,思想斷矣。”完全是真的。明人對這些詩的評價是:“漢末之記,亦是詩史。”宋代大詩人陸遊自稱“六十年萬首”。他長期從事寫作,詩歌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族矛盾,時代的主要矛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像壹條紅線貫穿於他所有的詩歌中。同時,陸詩歌的風格也接近杜甫,因此也贏得了壹代“詩史”的美譽。著名文章有《關山月》、《憤怒的書》、《展示孩子》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愛國詩人。在後期的詩歌中,他學習杜甫,描寫民族的苦難和自己的奮鬥,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如《仁義之歌》、《過零丁洋》、《金陵帖》等。,多年來被譽為“詩史”。與文天祥同時代的宮廷樂師汪元量,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許多紀實詩。比如《醉歌十首》,記錄了南宋朝廷向元軍投降的過程和投降後的情況。《湖州九十八首》詳細描寫了他在南宋時隨六宮北下燕京的經歷。《越州二十首》講述了南宋時期元兵南下,蹂躪半壁河山的悲慘境遇。當時,詩人劉辰翁稱汪元量的詩為宋代的“詩史”。吳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在明清之際寫下了許多反映時事的作品,蘊含了他人生經歷的沈浮之感,也被稱為“詩史”。如《元曲》通過陳圓圓的相關事跡反映了明朝滅亡的壹些史實,《廬州行》等六首詩是對杜甫《三官》《三別》的模仿,真實地表現了人民的疾苦。黃遵憲是清末最傑出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詩人。他的詩《多聞時事》(陳艷詩詩話)反映了當時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京等史實,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惜和平》、《哀旅順》、《泣威海》、《遼將軍歌》等詩歌及時全面地反映了甲午戰爭的進程,鞭撻了清朝腐敗無能、不戰而敗的可恥行徑,揭露了日本帝國的侵略嘴臉,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黃遵憲的詩,說“詩為官也,詩史也。”(《冰室詩》)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美麗的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他的祖先是初唐著名詩人杜預,父親是杜憲。中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為“杜麗”、“詩聖”。他壹生寫了1400多首詩。唐肅宗,官方左拾遺。入蜀後,經好友推薦,任劍南戒毒所參謀,並加派員外郎為校工部。因此,後人也稱他為杜士毅和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她的詩多以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為題材,被稱為“詩史”。杜甫因其憂國憂民、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詩藝而被尊為“詩聖”。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系,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樂府詩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五·七”古代小說,也是壹部詩歌史,開始敘述並著眼於整個故事,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中也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在音律、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面積累了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杜工部代代相傳。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先使君堯舜上位,後使風俗純”的宏願。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痛恨邪惡,批判和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自己願意做出自我犧牲來拯救他們的苦難。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足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濃厚,政治傾向鮮明,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被稱為壹代人的“詩史”。杜甫詩歌的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文本結構多種多樣,強調遣詞造句的精煉。同時,他的詩有很多風格,除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之外,他還寫了很多排律。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縮影。杜甫也繼承了漢魏樂府的精神,擺脫了樂府古老題材的束縛,創造了許多新的樂府題材,如著名的《三官》、《三別》。他死後,受到黃凡、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贊揚。杜甫詩歌對白元的“新樂府運動”文學思想和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杜甫的詩在宋代以後受到了廣泛的關註。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推崇杜甫,文天祥則把杜甫的詩作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甫詩歌的影響,從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學藝術的範疇..關於他的生活細節,見《舊唐書》卷190。這是杜工部。《三官》《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中縣官、海關官員、老婦、老人、新娘、丈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和痛苦,向人們展示了壹幕幕悲慘的生活悲劇。在這些生活苦難的描寫中,詩人壹方面對遭受巨大苦難的人民懷有深切的同情,痛恨官員對人民的奴役和迫害;另壹方面,他支持王朝的平叛戰爭,希望民眾吃苦,配合王朝平息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