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壹塊神聖的領地。就像它本身壹樣,盡可能的華麗,卻又極其脆弱,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矛盾。陶瓷技術的起源始於古代,壹路走來。經過幾經沈浮的發展,公認的陶瓷技術在唐宋時期已經相當精通,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本文意在展開唐宋時期制瓷技術的發展,並簡要說明兩代制瓷技術與所處時代審美趣味的關系。
唐代制瓷業的壹大特點是大量生產白瓷。1971河南安陽西北出土的北齊武平六年(575)範崔墓中的白瓷,是壹件年代比較可靠的早期白瓷。所謂的白瓷,由於瓷土的洗滌和調養,逐漸變成純白,釉粉中鐵的含量減少,瓷胎的白顏色就體現在表面。由於瓷土的精心洗滌和施釉技術的提高,青瓷向白瓷的過渡過程在當時就已完成。邢州出產的白瓷以唐代最為著名,與江南越瓷齊名。因此,人們常常用“南青北白”的說法來概括唐代制瓷業的特點。
雖然越窯和邢窯分別代表了南北瓷業的最高成就是不爭的事實,但北方窯也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甚至還有專門燒黑瓷、花瓷的瓷窯。北方窯中,很多窯燒瓷歷史較短,沒有條條框框,所以敢於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其釉色藍、白、黃、黑、綠、花而不膩,胎可由兩種顏色重疊而畫出,形成壹種質感,不顯單薄飄逸,反而更加豐富,代表了壹種展現自信進取精神的時代新風貌。自然,白瓷也是在江南燒制的,江西景德鎮早在唐初就已經生產出白瓷。《景德鎮陸濤》卷五《景德鎮歷代瓷窯考證》略說:“唐初器物亦為白土,器身略薄,顏料潤澤,為鎮陶人所燒。唐代吳德中,鎮民陶玉攜瓷入關,稱假玉器,朝貢。”據此可以認為當時生機勃勃的白瓷有沖擊保守青瓷的跡象。
元代瓷業是宋金瓷業的延續和發展。元瓷夾在宋明兩個制瓷高峰之間,過渡非常明顯。壹方面,宋金時期壹些名窯的傳統產品,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仍在繼續燒制,尤其是龍泉窯和柏青窯。由於出口的需要,大型器皿的數量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壹方面,元代中後期,景德鎮正式燒制出青花、釉中紅、鈷藍釉、銅紅釉、蛋清釉等新品種,為日後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均瑤
元朝時,北方的定窯和耀州窯已經衰落,而鈞窯和磁州窯繼續發展。
元代鈞窯制度的燒制中心仍在河南蔚縣。這壹時期,鈞瓷的影響力大於宋代。燒制鈞瓷的窯址廣泛分布於河南、河北和山西,形成了鈞窯體系。與宋金時期不同,袁俊瓷器的胎質較厚、較粗糙、較疏松,有砂粒和砂眼,胎質呈深灰色或土黃色。胎釉的結合不如宋軍的緊密,釉厚有大氣泡和棕眼。顏色壹般為月白色或藍灰色,部分器物有紫紅色斑點,是人為有意塗抹而非釉中所含銅在高溫下的自然暈染。釉厚,自然下垂,底部無釉,胎暗黃色或淺褐色。
袁俊瓷器壹般素凈無紋,壹些豎器如爐、罐、瓶上印有貼花或堆塑圖案,圖案模糊不清。袁俊瓷器通常包括盤、碗、罐、爐、瓶、罐等。碗裏面全是嘴,腹部,小圓腳,腳底還有殘留的雞心疙瘩。爐多直或淺,頸直,腹鼓。有三只小尖腳或動物腳,有的還有耳朵。
與宋代鈞窯瓷器相比,元代鈞窯瓷器傳世量更大,但其價值與宋軍相差甚遠,主要是元鈞瓷胎粗松,釉硬,世量豐富。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中紅燒制成熟。釉裏紅是壹種傳統的彩繪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瓷業的重要成就。到了元代,景德鎮只有壹座官窯,窯裏燒的是“蜀府”這個名字。元瓷釉厚,多仿鈞窯瓷器,以天藍紫斑為最貴,紋樣有:繪、印、雕等。這壹時期出現了窯變、青花、釉下紅等技法。為釉下裝飾和後續的釉下裝飾創造了條件。這壹時期的瓷器,除了有壹部分是宋代的制瓷遺風外,壹般都是用繪畫、雕刻、印刷,並創造了用毛筆在胎上作畫的方法。這種用有色材料繪制圖案後燒制的瓷器,稱為“有色材料”“彩瓷”壹般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胎坯繪上花紋後,上釉入窯燒制,稱為“釉下彩”。將圖案畫在燒制的瓷器上,經火烘烤,稱為“釉下彩”。這壹時期的青花和釉下紅瓷屬於“釉下彩”。明代以後的新彩、五彩、粉彩都屬於“軸上彩”的範疇。
總之,元代繼承了前代瓷器的發展,做了壹些發明創造。從而在世界陶瓷史上為祖國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元代子瓷的突出成就,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燒制技術,都為明清瓷器工業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元代瓷器在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唐宋元時期的著名畫家
唐代:1陳洪,唐代畫家。生卒年不詳。他出生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他曾是永王府的長史,因畫得好被召入宮中。他擅長畫人物、肖像和鞍馬,他畫的皇帝肖像被譽為“當代之最”。傳世作品有《八公圖》,現藏納爾遜美術館。
2
李思訓(651-716),字健,唐代傑出的畫家。季承(今甘肅秦安)出生。唐朝宗室李曉斌之子。曾受武則天迫害,棄官隱居;唐中宗即位,封隴西縣為公,並封二百戶。
他擅長畫華麗的山水、花草樹木、鳥獸,以金碧山水著稱。作品有《揚帆上亭》,現藏故宮博物院。唐玄宗曾說:“李思訓幾個月的成就,吳道子壹天的成就,都是極其美好的。”
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繼承了家業,也是壹位著名的畫家。人們稱他們為“李將軍”和“小李將軍”。
顏(601-673)是唐代著名的畫家。永州萬年(今陜西臨潼)人。隋代畫家顏丕之子,顏立德之弟。
貞觀年間,歷任大夫、刑部侍郎、小監。鹹慶初年,升任工部尚書。總章元年,加右丞相。他的父親閆丕和哥哥閆立德都擅長繪畫、工藝和建築。顏也繼承了他的家學,尤其擅長繪畫。他擅長畫人物、車馬、亭臺樓閣,尤其是肖像畫和歷史人物。他的畫線條蒼勁有力,充滿活力,色彩古樸沈穩,筆法細致,人物刻畫較顧愷之細致入微,作品受到當代人的高度評價,被當代人列為“傑作”。他為唐太宗畫了《秦學士十八府》和《淩煙閣二十四傑》,在當時受到了人們的稱贊。其作品代代相傳,如《布吉圖》、《古帝圖》、《官貢圖》、《蕭藝掙蘭亭圖》等。
顏雖然是個右撇子,因為他擅長畫東西,但他沒有宰相,也缺乏政治才能。姜科因為戰功卓著,被提升為左撇子。人評曰:“左手者宣威大漠,右手者名丹青。”
4陳棟,這個詞被重新照亮了。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唐朝開元年間的壹個人物。
在開元,他們大多是在方上,他們擅長畫汽車和牛。唐玄宗在宮吃象,有、許堅、何、趙東熙、馮、康子淵、侯興國、、景、趙玄默、吳童、呂翔、鹹立業、李子昭、東方昊、呂曲太、於勤、孫繼良等十八人。還有壹個“大車圖”。
5王墨(?-805),又名王墨,[1],唐代畫家。
人生未知。擅長潑墨,常畫山水、綠松石、雜樹。嗜酒如命,常在醉酒後潑墨絲綢,“笑或吟,腳擦手,波或掃,或淡或濃,視其形,山是石,雲是水。”妳應該做妳想做的任何事情。圖為雲和雲,染成風雨,宛如匠心。如果看不出墨漬的痕跡,那就全怪了。" .
6吳道元(約685-758)名道子,後改稱道宣,畫史尊吳生。楊翟(今河南省禹縣)人。中國,唐代著名畫家,人稱“百代畫聖”。
吳道子小時候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他以民間畫家起家。相傳他師從張旭、何,年輕時成為畫家。後來做了山東兗州仙丘縣的副將,不久就辭職了。漫遊洛陽,從事壁畫創作。當時為裴敏之將軍作畫,被當時人稱為“三絕”,包括張旭草書、裴敏之舞劍、吳道子畫。開元年間,因畫得好,被唐玄宗召入宮中。他在省內任祭祀大夫、著書大夫,改任道宣,後成為官至右(官名)。從那以後,他壹直為宮廷作畫。通過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舞,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使用鋼筆。吳道子擅長佛道人物畫,以及鬼神、人物、山水、鳥獸、植物、亭臺樓閣等。尤其擅長佛教和人物,擅長壁畫創作。據悉,他在長安、洛陽等地的寺廟中畫過300多幅壁畫,千奇百怪,但沒有雷同之處。其中,《變相地獄》比較有名。
吳道子的畫風格獨特。早年筆法精細,筆法綿密;中年變得轟轟烈烈。宋代畫家米芾形容吳道子的作品圓如“壹條條蒓菜”,滑溜細膩,波浪起伏,筆畫間時而缺漏,時而落下,因其筆法拙劣而精彩。後人把他和張僧友稱為“疏體”。吳道子的人物服裝飽滿,線條蒼勁飄逸。當時人們將他與北朝著名畫家曹相提並論,稱之為“五代當風,壹草水”,因為曹畫中的衣服往往緊緊裹在身上;而吳道子筆下的人物,袖子大,線條流暢。他用線條的寬度變化來表現物體的凹凸,使線描畫面具有立體感。他喜歡用焦墨過線,略帶淡淡的色彩,自然超越絲綢,被稱為“吳莊”。畫的線條簡潔,用筆只有壹兩筆,好像是做過的。他的山水畫是蜀道壹景,他是壹家;還說曾經是大同殿嘉陵江壁畫三百多裏,壹天就完成了。吳道子的畫對後世影響很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家尊為開山祖師。蘇軾曾稱贊他說,“畫於吳道子,由古而今,天下之事,皆可為也”,“法度創新,留好理於豪放之外”。
吳道子在《史記》中享有盛譽,但由於他的大量作品都是壁畫,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也沒有原作流傳下來。今天流傳下來的送子天王圖可能是宋代的臨摹品,但我們已經可以壹窺吳道子筆法的精髓。此外,還有《寶彬伽羅佛》、《道子墨寶》等抄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維摩經圖》也被認為是他的畫風。徐悲鴻曾獲得壹幅殘卷,經他和張大千鑒定為吳道子的真跡,可能是壹幅壁畫的素描,根據畫中人物暫命名為《八十七神仙》。這幅畫氣勢磅礴,閑適優美,是我國古代繪畫的傑作。
7王維(701-761),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別號“詩佛”。今天有400多首詩。
王維精通佛教,佛教有壹本維摩詰經典,是維摩詰給他的弟子們講過的書。王維仰慕,故自號魏,字[1]。
開元九年(721),王維為秀才,大官。隨即,他因為被禁止在系裏跳黃獅而卷入了為濟州司庫參軍的事情。開元十四年(726),辭官。後被任命為遺骨收集權,40歲時遷寺侍奉禦史,次年北歸,路過瓦罐寺祭拜禪師。向左轉填補缺口。47歲的財政部外交部長。天寶末年,安祿山攻陷長安,王維被安祿山脅迫,成為他的臣子。但是他不想在輞川圖長期居住,並且曾經寫詩來表達他的心聲。安史之亂後,王維本被判六等功,弟弟王錦讓他削職贖弟。後來被寧弼時赦免,被封為太子,在集賢堂加學士,後又調任鐘石、尚書右丞,故被世人稱為“王右丞”。元初[2]。
王維的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他創立了水墨山水畫派。此外,他還擅長人物、宗教人物、花卉和竹子,精通山水畫,為山水畫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稱為“南畫之祖”。《歷代名畫錄》盛贊他畫古今山水對山水畫的貢獻,《唐代名畫錄》更是被評為風驅之標...他畫的輞川圖有壹個陰沈的山谷和流動的雲。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有韻味的詩,有畫面;看圖,畫中有詩。”到目前為止,這壹評價得到了學者們的肯定。王維以五言詩和絕句聞名。王維的詩有兩種風格。前期的詩多反映現實,後期的多描繪田園山水。王維還擅長田園詩。這是王右丞。《王右丞集註》為清代趙殿成所編。
生卒年不詳,又名周,本名仲郎。京兆(今陜西Xi安)出生。唐代畫家。
他出身於官宦家庭,所以他的畫自然具有貴族風格。曾關至宣州歷史悠久。他擅長人物畫,繼承了六朝時期顧愷之和陸探微的清麗遺風。他的繪畫風格是“簡單的衣服,柔和的顏色和豐富的身體。”唐末畫論家朱曾說:“周舫的畫如佛像、真仙、人物、仕女,都是神品。”
傳世的,有壹幅美女圖。
張璇,京兆(今陜西Xi)人,唐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他的藝術創作活動主要集中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張軒被供奉在皇宮裏,他被任命為集賢書院的畫家。他以畫名媛和宮廷鞍馬而聞名,與後來的女畫家周舫齊名。他的作品沒有壹件留存至今。歷史上留下了兩部重要的抄本:壹部是抄的《郭之妻遊春圖》,另壹部是《道蓮圖》。
張軒的繪畫主題是宮廷中人物的活動。他的人物畫雖然局限於宮廷,但表現的是壹個巨大的場景,促使他掌握各種繪畫題材的造型手法和表現技巧。張璇以其精湛的繪畫技巧從根本上奠定了仕女畫在人物畫中的重要地位。仕女畫多描繪貴族婦女、宮女或其他女性的宮廷生活場景。張璇畫的仕女形象與周舫筆下的仕女形象相似:女性壹般濃妝艷抹,筆法細致,甚至用色。張軒的仕女畫在人物畫史上影響深遠。
10
張偉(?-?),又是張躁,字文通。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唐代畫家。
官至祖袁外郎,鹽鐵判官。安史之亂時,他被安祿山收留。安史之亂平定後,貶為衡州司馬、中州司馬。張彥遠在《歷代名畫》卷壹中寫道:“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裏,似壹樹壹石,勝於魏延,窮於。”唐朝時,據說張赟畫山水,坐二十四位客人,站在周圍觀看。“成員們坐在籃子中間歡呼起來,神奇的機器就起源了。”也很嚇人。如果電擊是空的,會讓妳哭。破壞陷阱,假霍瞥柱,飛墨噴,搶奪卒掌如裂,飄流斷斷續續,忽望奇。最後會是松林,古峰,水雲,我來打理。雷雨若晴,我見萬物之情,觀夫張弓之術,非畫也,亦真也。“張軒作畫散漫時,手裏“嘗有兩管,壹管為活枝,壹管為枯枝”,這就是成語“壹管兩管”的由來。有傳世的《綠松石圖》、《寒林圖》、《松竹和尚圖》。
11張彥遠,名字叫艾斌。唐朝時,周浦(今山西臨猗縣)的彜族家庭誕生了。
曾祖父張為玄宗宰相,曾祖父張為宰相,祖父張弘景為憲宗宰相,故有“三相張氏”之稱。父親張文貴,少為墨妙擔心。顏元博學多才,善畫善賞[1]。唐玄宗稱他的墓“既有書又有書存,又有精又有識。”“家聚字畫,是秘宅。”[2],小鵬飛寫《尚書·舊事》,稱他的家鄉“三相門,物產豐富”。李灌的左仆射填補了空缺,祖部是外交部長。他遷居周樹做刺史,官至大理卿[3]。試從崔桂聰、李遜寫《續唐歷》。他著述頗豐,尤以書法見長,善用隸書,如《三祖碑印記》、《山詩》等。著有《法華經》十卷、《歷代名畫錄》十卷、《獵精圖》等。《宣和花譜》中有張彥遠傳。
宋代:宋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畫家,包括範寬、郭、、、、夏貴和張擇端。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和意境!宋代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山水畫家,各有專長,各有創作。北宋的《色林遠》,範寬的《山雪景高》,徐道寧的《樹野水野》,郭描繪四季的微妙變化,和趙靈香的《抒情場景》,米芾和米友仁的《雲山水墨畫》,以及、、夏圭的《山水》都體現了山水藝術
元朝:真武
真武(1280-1354),名歸鐘,梅花道士。嘗自為梅道士,亦名為梅花僧墓。浙江嘉興人,博學,孤傲,隱居鄉間,在杭州賣卦為生。詩歌的風格簡單而精彩。每幅畫常題詩,詩、書、畫相映成趣,時數“三絕”。善用墨,淋漓如畫,是元人之冠。兼職墨花,還要寫真。作品有詩詞書法,善畫山水、梅花、竹石。園林教師董源和巨然有著自己深沈陰郁的精神。他的繪畫風格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王蒙
王蒙(1308-1385),字,黃鶴山喬,象山居士,湖州人。生於元末明初,明初任泰安知府。後來牽連入獄,死了。他自幼隨祖父學畫,長大後與黃和倪瓚交往較多。王蒙能的詩和書法。尤擅畫山水,得祖師爺趙孟頫之法,以董源、巨然為祖。景物密集,布局充滿山川,很好地利用了解索皴和渴點,展現了森林的蔥郁無邊的氣息。超越山河,也可以做人。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很大。
黃
黃(1269-1354),常熟人,年輕時做過小官,因他人之事而卷入牢獄之災。出獄後,他改名“壹峰”,成了道士,開始畫畫。50歲後隱居杭州,潛心山水畫。黃是他叔叔教的,綜合了宋代大家的長處。晚年深入自然觀察了解,形成了自己的“神清氣正,骨淡神滿”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耗時7年完成,高33厘米,橫長396.6厘米。把富春江兩岸幾百裏的精華都收在他的筆下。畫師既用正中,又用側翼,尖筆禿筆,長短幹筆擦,濕筆披麻。
倪瓚
倪瓚(130l-1374),字鎮人,又名玄英,別名井滿民,網名居士,擁有竹陽閣、滄浪漫石、曲全厝、海月居士等。,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並改名為Xi軒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出生於無錫市梅李沱村。受這樣壹個家庭的影響和教育,他養成了壹種不同尋常的人生態度,清高超然,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沈浸於詩畫之中,與儒家理想中的天下大相徑庭。因此,在我生命的盡頭。畫風簡約,風格天真恬靜,以淡然取勝。他的作品大多畫太湖周邊的山川,構圖取平原風光。他擅長畫枯樹和竹石茅屋,景物極其簡單。他的畫大多是用幹筆打磨,筆墨極其簡單。所謂“有意無意,若輕若疏”,形成壹派蒼涼蕭條。在元代四大流派中,倪瓚在文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唐宋元書法家
唐朝:
顏真卿
請參考:
/舒發/戴笠/2006/0809/content _ 215 . htm
顏真卿,(709-785),京兆萬詔人,唐朝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開元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為官臣、太子、郡創建人,故又名顏。李希烈在德宗造反時,以國家為重,到敵營去,知道什麽是對的,最終被李希烈殺死,享年77歲。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他的書是初學在張旭,初唐有四派。後廣集眾學,變古為法,形成壹種莊重方正,古樸渾厚的“顏體”。
顏真卿年輕時家裏窮,缺紙缺筆,就用鋼筆刷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師從張旭,師從初唐四大家。他既接受了篆書,又接受了北魏的書寫風格,獨樹壹幟。他壹反初唐的文風,由瘦硬轉為豐滿蒼勁,氣勢磅礴。他被稱為“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千百年楷書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影響的書法大師之壹。他的《顏體》,與劉公權並稱“劉燕”,有“顏古”之譽
劉公權(778 -865),本名程玄,唐代京兆華人。他是壹個太子的官員,被稱為“劉”在世界上。因為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公爵,後人也稱他為“劉合東”。他是顏真卿的傳人,後人稱他們為“劉燕”,成為歷代書法的典範。
作品特征
劉公權的書法在唐代當時很有名,民間有“柳字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蒼勁有力,字字嚴謹細致。就漢字的特點而言,以瘦、勁著稱。寫出來的楷書,體美骨壯,行書和楷書最精致。劉公權書法因其作品獨具特色,被稱為“劉體”。
歐陽詢(557-641),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基礎,筆法豪放,結構獨特,被後人稱為“歐風”。祖籍韓立,他剛健有力,法度嚴謹。他見得平中有險,章法優雅,筆畫穿插,排列得當。楷書是九成宮禮泉的明,行書最著名的是孟典鐵和漢斯張鐵。其他文體也不乏其人,張湯《破書懷官》中說:
懷素
懷素(737 ~ 799)
中國唐代書法家。常見的姓是錢,但這個字隱藏了真相。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從小出家。善草書,善飲酒,每次喝醉都會寫書,人稱醉僧。其草書筆法細圓,飛揚自然,法度完備。據說他寫壹本書的時候“突然尖叫三五聲,墻上千言萬語。”與當時的草書大師張旭壹起被稱為點章狂草。今有自傳帖、隱真帖、苦筍帖、論書帖、吃魚帖、法公帖、傳世小草千字文等墨跡書法帖。
褚遂良(596 ~ 658)
初唐大臣兼書法家。原籍河南楊宅(今河南蔚縣),金代末年南遷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以西)。
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琦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有《唐三藏序》、《義闕佛龕傳》、《孟大師碑》、《方碑》、《雁塔聖教序》等。,墨傳為倪寬贊。
徐章
張旭(生卒年不詳),蘇州人,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它以草書而聞名。唐文宗曾經向全國發出壹道罕見的聖旨: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費敏的劍舞,可以成為世界“三絕”。
張旭的書法始於張芝、二王,以草書為最高成就。他本人以繼承“二王”傳統為榮,字寫得很好。另壹方面,他又模仿張芝草書藝術,創造出壹種瀟灑莫測的狂草,令世人震驚。相傳他看到公主與丈夫爭吵,他聽到了倡導,得到了筆法的意思;我在河南葉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所以得了草神。顏真卿兩次辭職,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壹個純粹的藝術家,他把自己的情緒傾註在點畫中,沒有人看,像瘋子壹樣沈醉。
宋朝:
蘇軾
蘇軾(1037 ~ 1101年),宋代著名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名“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梅州)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人物,在世界上被稱為“三蘇”。與漢末“曹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相同。
蘇軾還擅長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曾師從晉、唐、五代名家,拜王僧虔、李詠、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為師,自成壹家。紫雲:“我不可能出了壹本書”;又有雲:“要創新,不練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筆力脫俗,不如老板自然”;又雲:“到了黃州,筆力甚大。”晚年受海外風浪影響。此外,他的學識、胸襟、學識處處出眾,壹生跌宕起伏。他的書法風格豐富而天真,妳可以通過看他的書法想象他是壹個人。人和書互相尊重。當時,他的兄弟、子侄、尤、麥、郭,以及他的朋友、趙靈之都曾師從他。後來清代李綱、韓世忠、陸遊、吳寬、張之洞等歷史名人也向他取經,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中說:“本朝善書者,以(蘇)為先。”
米芾
米菲(1051——1107),帶人物印章,編號襄陽滿世、流明居士、海獄海外史等。據《宋史》及相關記載,米芾被“召為書畫博士,並賦有方便堂...和禮部的外交大臣”。但因其“不能與世同節,故難隨官號。”由此可見,米芾在官場並不驕傲。
米芾在書畫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與蘇軾、黃庭堅、比才、書法史並稱“宋代四大家”。他的書是《從容飛翔,和王獻之的筆法》;蘇軾稱贊“風馬牛不相及,應與鐘王並行”;黃庭堅稱贊“像壹把利劍,有強弩射擊的潛力...書法家的用筆姿勢也差在這裏”。他的畫是“山水人物,自稱壹家”,創造了“米家雲山”,為歷史所稱道。看來米芾是個尊重傳統,不落俗套的書畫大師。
黃庭堅(1045-1105),本名魯直,谷中道士,後名伏翁。洪州汾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治平四年(1067)進士,曾為葉憲威之官,京師翰林院教授、校對員、書輔、秘書程,福州司機,貴州安置。邵聖初因為《封神錄》壹書失實而被降職,後來新黨上臺,屢遭降職。他死了,被貶到益州。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壹。他的詩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黃”。他擅長寫作、詩歌和書法。詩風奇、薄、硬,強烈摒棄輕俗的習氣。倡導壹代風氣,做江西詩派的鼻祖。書法精湛,與蘇、米、蔡並稱“”。詞與秦觀齊名,但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與蘇軾關系密切,詞風疏淡,感情深沈,豪放飄逸,時而輝煌。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秦趣章》。主要墨跡有《宋風閣詩》、《華嚴書》、《景福伯祠》、《都席》、《李白懷古詩》、《苦準賦》。該書理論包括《論晉》和《論蜀》。敬福波祠的詩,行書墨,紙,四十六行,每行有不同的字,***四百七十七個字。何晴坊及風格古堂書畫概觀。最初的痕跡現在在日本。這個詩帖,幾十行,好寫,筆墨準確,氣勢開闊,結構舒展。範成大評價“晚年谷的書法是偉大的,所以帖無怨恨,心手合壹,筆墨如人願。”此帖是壹篇冷靜中的深思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代表作。
蔡襄(1012-1067),莫峻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天盛八年(1030)進士,歷任關閣校勘、諫院、史館、知識分子專利、龍圖閣學士、樞密院學士、翰林學士、三秘、宋代中央端明殿學士。還做過福建路(今福建福州)轉運使,了解泉州、福州、福建。卒給禮部侍郎“忠”。蔡襄誠實、守信、博學。在書法史上,蘇、黃、米、蔡四位大書家是宋代書風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位是蘇軾(東坡)、黃庭堅(傅翁)、米芾(襄陽蠻師)。在中,蔡襄的年齡應大於蘇、黃、糜。
元代:趙孟頫(1254-1322),浙江湖州人,元代最傑出的書畫家之壹,在中國書畫史上有著廣泛的影響。
鮮在樞,字“姬伯”,號困山民,又名虎林藏官,直郵老人等等。管泰昌博士,河北榆陽(今北京)人,現居杭州。姬伯以他的書名而聞名,尤其擅長草書。他是壹位有成就的書法家。
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
唐詩(李白)是代表作(靜夜思),宋詞(李清照)(浣溪沙),松源是代表作(馬致遠)(秋思)。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和鬼狐小說《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