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
子曰:“小子,莫雪夫為何作詩?詩歌可以欣賞,可以觀賞,可以分組,可以怨恨。妳的父親是事物,妳的父親是遙遠的事物。多了解鳥類、動物和植物的名稱。”(《論語·陽貨》)
其中,對“觀”的經典理解是:
鄭玄註:“觀風俗興亡。”朱註:“見得失。”
這裏的“觀”其實就像是用詩歌來理解社會的認知功能。因為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了解社會風俗習慣的沈浮,審視社會政治的得失。
從“觀”的角度看,後世也有壹些相同的理解和相同的詩歌觀念。例如:
孔:古代皇帝命史官搜集詩詞歌賦,觀察民風。
《漢書·食糧史》:孟春月,群居之人會散,行人搖木鐸到路上采詩,獻上壹位比他氣質更勝壹籌的大師給皇帝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