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古希臘,這是西方藝術創作中的壹個代表時期。當時的中國正是儒家思想產生和盛行的時期。這也是比較中西文化的代表性起點。說到藝術,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文化。中國人壹直視含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壹種文明,屬於人性。而西方人在某些行為上往往很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歡擁抱親吻,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感覺壹點也不像在中國和異性握手壹樣耍流氓。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作為這種文化的主體,人們在外在行為特征上表現出這樣的差異。藝術作為人們作用於客觀事物的表現手段,直接反映了人們的主觀意識。通過人的感官去認識客觀事物,得到最初的概念,通過人的主觀意識去重新認識客觀事物,最後結合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進行第二次創造。這就是藝術形成的過程,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意識相結合,達到完美,產生藝術,藝術可以說是壹種觀念,是人們對藝術家創作的認可。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恰恰是因為它符合人性的特點,不是簡單地表達客觀事物本身,而是結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從人性的角度來表達客觀事物。這種表達往往與藝術家個人的思維方式相聯系,從而導致藝術差異的存在。要談中西藝術的差異,需要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思考人性特征的差異。
如前所述,中國人含蓄,西方人直接,這是中西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區別。讓我們回到古希臘,那時西方的大部分藝術作品,如建築、雕塑、油畫等。,可以找到壹個藝術家喜歡的客觀認知——人體。在西方建築雕塑中,人體作為認知的對象,被視為壹種美,屢被推崇。時至今日,藝術家們都在追求壹種更直接的方式來表現人體之美,所以他們的藝術風格在西方藝術表現中更為直接。人體藝術是近代才傳入中國的,至今仍難以被國人接受。當然,這裏所說的人體藝術只是壹個證明中西藝術特征差異的例子。中國講究壹種藝術美,朦朧抒情,往往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本身。客觀事物只是表達的載體,如詩歌、文字、語言,藝術家融入個人感受並表達出來。中國藝術的含蓄特征,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國畫作品中找到佐證。有人說國畫其實就是寫詩,我很贊同。像中國的古詩,講究意境之美,他們更註重表達作者的意識。中國畫不像西方油畫那樣直接生動,但風格更含蓄。往往加入個人情感因素,化靜為動,化靜為靜,在花草樹木中尋求情感寄托,註重借助客觀事物含蓄婉轉地表達個人情感。比如壹句古詩裏的“花瓣已如淚流,孤鳥已唱出哀思。”花不會流淚,鳥也不會驚,但正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自己認識的客觀對象上,這是壹種含蓄的表達,是壹種意境。而西方藝術則更直接地贊美客觀事物。他們更關心美的存在形式,更強調表達認識的客體,而不是表達認識的主體——人的情感因素。當然,當情緒是認知的對象時,他們會充分關註它,並表達出來。在這方面,我想引用偉大的藝術家貝多芬。他的藝術作品《命運》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它表達的對象是貝多芬的個人感受,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就單純排除人的感情作為認知對象而言,西方藝術家更關註的是如何更形象地表現對象本身,差異只是在表現手段上,內容是相同的。這和中國的藝術有很大的區別,而這種區別完全來自於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說起西方藝術的特點,我們先來看看西方大畫家達芬奇的驚世之作《蒙娜麗莎》。為了捕捉這樣的瞬間,藝術家自己也盡力去尋找藝術家情感心靈的壹個對象,這是他意識中的壹個已有概念。但是,在藝術家眼裏,它不是想象出來的,它完全是現實的。就是要有壹個真實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和它要表現的東西完全壹致或者非常相似。某種程度上是壹種超越,超越了實物。它是通過藝術家的手客觀地表現出來的,直接而現實。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藝術品時,會覺得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壹個人產生了這樣美好的瞬間,藝術家記錄了下來。
當然,說到中西藝術特色的差異,並不是說中國比西方好,也不是說西方比中國好。這只是壹個區別。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不同的標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中西藝術的特點是各自文化所認同的。中國藝術家的含蓄特征和西方藝術家的直接表現都產生了不同的藝術美。在這裏,我只是從我認為的中西人性比較中比較明顯的壹個特征入手。當然,作為中西藝術,從不同的角度看,它會有不同的特點,俗話說:標準不同,長短不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