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男,漢族,6月出生,1929,江蘇鹽城阜寧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員、總後勤部政委、將軍。於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中文名:周克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阜寧
出生日期:1929.1
死亡日期:2065 438+2004年3月25日。
職業:解放軍高級將領
畢業學校:抗日幹校
信仰:中國* * *產黨。
主要戰果: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
代表作:阿拉伯旅行草-柯宇的旅行日記。
個人簡介
周克玉,江蘇鹽城市阜寧縣人,1941年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1947年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履歷
1944射陽縣抗日幹部學校學生,學存會理事。
1945加入中國* * *生產黨,參加革命工作。
1946射陽縣委青年工作隊成員,蘇北人,陳亮青聯主任,縣青聯常委,縣後勤總隊組織部長。
1947入伍,任蘇北五區簡陽兵團峪口獨立連副教導員、指導員。
65438年至0948年任蘇北五區獨立3團政治部組織幹事。
1949陸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見習幹事,陸軍幹部管理部任免科科員。
1953陸軍速成學校幹部處副處長,81文化速成中學幹部處副處長。
1956陸軍軍事政治部任免科科長、軍事政治部副主任。
1960北京軍區政治部秘書處秘書,濟南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秘書。
1965炮兵團政委兼師政治部副主任。
1969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76山東軍區1獨立師副政委兼獨立師副政委。
1978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80濟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1982陸軍第67軍副政委
1983 67軍政委。
1984總政治部主任助理、部黨委委員。
1985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黨委委員、副書記
1990總後勤部政委、黨委副書記
1998九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擔任職務
1985當選為中國* * *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 *第十三屆、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停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原政委周克玉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3月25日在京逝世,享年86歲。
周克玉同誌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誌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和慰問。
獎勵狀態
1955被授予上尉軍銜,
1988 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4五月晉升上將軍銜。
榮譽
獲得解放勛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榮譽勛章。
切題
革命生涯中,歷任兒童團團長、學生救國會會長、縣參議員、區青聯主任、組織幹事、連隊副政治指導員兼排長、連隊政治指導員、宣教幹事、副科長、副主任、團政委、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師副政委,濟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部隊副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助理、常務副主任。
將軍寫詩。
周克玉同誌16歲加入中國生產者黨,65歲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政委、第九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周克玉的大部分詩歌都不願意遵從自唐以來現代詩歌的格律要求,他的詩歌與五四以來產生的新詩有很大的不同,是新與舊的結合。有直白的民謠,有曠達的古風,看似脫口而出,實則耐人尋味。
在這數百幅作品中,不乏情長、清新自然、不粘膩、清高淡泊的,深得古風之美。其中也有很多對生活的感悟,讓人覺得很特別。更重要的是,這些詩詞緊密結合時事,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絕不會混進唐朝,難以分辨。事實上,周克玉的關註並不局限於他工作和生活的小範圍。而是放眼廣大社會,洞察民生疾苦,有“濟世”之心。所見深植於心,訴諸筆端,是感性的。先看下面這首詩。這是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其中也包含了對許多社會問題的思考。
周克玉的詩歌風格新穎獨特,內容豐富多彩。《柯宇來訪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6月5438+10月)是周南先生的壹本名為《信用史》的書,作者在書中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5438+0985年6月至2002年9月、17年6月這壹段時間。文章中也有不少詩詞,描寫異國風情,抒發內心感受,情景交融,詩意盎然。這些詩,大部分已經收錄在上面提到的兩首詩裏,有些令人耳目壹新。周克玉的詩裏有壹種流動的真情,像他壹樣率真、坦率、清澈、透明,同時也表現出令人欽佩的開放胸懷和凜然正氣。他的詩不僅“情真意切”、“韻味十足”,而且“格調高”也是可貴的。它們在內容上貼近生活,關心民生疾苦,反映時代風貌,在語言表達上有硬朗大氣,在謙遜中彰顯品格,在質樸中蘊含壹種精神。這不僅僅是壹種“求真務實”的精神,還包含著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或者說是民族之魂,不可磨滅,不會消失。
性格評估
周克玉將軍善良友好。他經常拜訪的朋友中,有領導幹部,也有科技人員;有的在工作,有的退休了;有政客,也有商人;有達官貴人;更多的人是文化、藝術、理論的人。有時候壹天要見幾個不同類型的人,聊的話題跳躍,知識面廣。他經常給人壹種他所談論的壹切他都知道的印象。研究黨史、國史的著名教授邵說:“周克玉政委知識淵博,講話文化含量高。”在平時的工作中,表現出壹顆“愛民”之心。壹些先後與他共事過的同誌對周克玉將軍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特別關心人民的事情,關心基層官兵的事情。1990年,周克玉從總政治部副主任調任總後勤部政委。總後勤部大部分單位都駐紮在大城市,他上任後首先到環境條件最惡劣的青藏高原部隊調研,看望官兵。當得知青藏公路建設、輸油管鋪設、物資運送中犧牲了許多官兵時,他專程到烈士墓前獻花;冒著大雨,打著手電筒,逐壹看望20多位烈士的遺屬和子女,當場拍板解決困難。時隔10年,當時陪同看望的壹位大校軍官仍深有感觸地談起此事:“當時周政委要求,所有家屬看望時不能遺漏,少說客套話,主要問他們有什麽困難。見到政委的時候,幾個幸存者都在哭。”談及此事,周克玉將軍說:“作為烈士遺屬和子女,其中的艱難困苦比常人多得多,尤其是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離開青藏高原不久,他就來到條件同樣艱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漢基地偏遠山區的幾十個倉庫,實地了解情況,解決困難。他說,越是困難的地區,越是基層,困難越多,越需要首長和機關來解決。壹些士兵在高山哨所執勤,但周克玉堅持要去看望他們。他對勸阻他的隨行人員說:“軍人都是孩子。他們拋下父母在山溝倉庫當兵幾年,有的甚至沒去縣城就退伍了。我應該看壹看這些士兵,不管他們的崗哨有多高,路有多遠。”在參觀過程中,我看到很多士兵在和他握手時都哭了。他努力放慢速度,讓士兵們長時間握手。從壹個倉庫到另壹個倉庫,有些人要開很長時間的車。如果時間充裕,他會在沿途的村莊停留,與人民交朋友,了解人民的感受。有壹次,周克玉政委在壹個山村和農民談話時,看到他們生活困難,情緒很激動,就讓工作人員把他們在路上野餐帶的方便面、香腸、飲料分發給老人和孩子。
從65438年到0995年,周克玉將軍離開了軍隊的領導地位,當選為NPC法律委員會副主席。他把深入實際、為人民服務的作風帶到了國家立法工作中。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指派他審議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幾部法律。在復習修改之前,他親自下去深入調研。1999年,為了審查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他不顧腰腿痛導致行走不便的困難,帶著人來到人煙稀少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氣象臺等偏遠基層單位。他說:“調查研究越深入,法律就越符合實際,就越能體現和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質。”
據跟隨周克玉十幾年的警衛人員介紹,周克玉將軍關註的對象有貧困群眾、基層官兵、科技人員、先進典型、年輕幹部、分離人員。
退休的老同誌,尤其是革命烈士和老同誌的遺孀,有著特殊的感情。比如老家的人來北京找他辦事,他都是力所能及的給他們幫助。尤其是來看病的,總是要求工作人員盡快安排就醫,耐心解釋不符合原則不能做的事情,對於經濟困難的,還會給他們路費,甚至讓他們買票;他出差到哪裏,哪裏有烈士陵園,哪裏有烈士墓,他都要去看看;逢年過節,他走訪的重點對象是知名專家、老同誌和住在醫院的寡婦,走訪的重點單位是基層公司、離退休幹部和幼兒園;每次出差離開單位,都要去炊事班和炊事員握手道別;他在擔任總政委期間,曾親自過問解決機關中青年幹部住房問題。看到有的年輕幹部結婚沒有房子,他指示有關部門:“就算我們解決壹個房間,安上壹張床,支上壹個爐子,那也還是壹個家。生活在和平中能讓妳快樂。”並敦促建造幾棟宿舍樓,包括營部和連部。衛兵還提到,周克玉將軍和他的妻子王昭每年都捐出他們的積蓄來幫助學生。救助對象主要是家鄉和農村的貧困兒童。被救助的50多名學生中,有的從小學壹直資助到高中,有的上大學後繼續資助。冬天,他和妻子從家裏找了些衣服,讓工作人員給救助對象送去。他說:“我小時候也是貧農子弟。我知道窮人過冬是什麽滋味。”文是壹位著名的學者,他很有眼光。他把“求真務實”作為周克玉將軍“善”和“美”的概括。他立即找到了源頭,觸及了根源,認識了本,並揭示了周克玉將軍的大智慧和大儒的真正含義。
工作檢查
周克玉將軍視察揚州城。
2006年5月9日,原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周克玉來揚州考察,揚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燕文,副市長,軍分區領導常、董文林,市政府秘書長楊陪同。在古運河岸邊,周克玉駐足良久,由衷贊嘆:“揚州夜景如人間仙境”。周總書記深情寄語:揚州要進壹步做好“運河篇”、“人文篇”、“環保生態篇”,把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成為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城市。
周克玉壹行來皖調研。
2001 11 21至23日,NPC法工委副主任周克玉壹行來皖,就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研究修改的《文物保護法》進行立法調研。
在安徽期間,周克玉壹行聽取了安徽省文物局關於安徽省文物保護情況的匯報,並前往九華山考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情況。調研中,他對安徽省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贊不絕口。
、安徽省委副書記沈、政協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天東、安徽省政府副省長田、安徽省軍區副政委、原安徽省軍區司令員沈善文在合會見了壹行。會見中,周克玉充分肯定了安徽省社會經濟發展、民主法制建設和人大工作取得的成績,特別是高度評價了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正在開展的對安徽省公安廳社會治安管理和省工商局市場監督管理的考評工作。
來看望韓。
2006年4月19日,原後勤部政委、中國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周克玉將軍壹行訪華。周克玉壹行先後參觀了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紀念館和漢口新四軍軍部,以摸清“鐵軍”精神的源頭和湖北、武漢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情況。周克玉肯定了省市新四軍研究會在弘揚“鐵軍”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配合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市委副書記葉金生會見了周克玉壹行。省老領導、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王群,市老領導、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首任會長何陪同考察。
個人影響
簡介
說到“將軍”,很容易想到“全能”這個詞。然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前政委周克玉將軍對他的“儒者”風範印象深刻。
閱讀不僅僅是讀和聽。
儒家指的是古代的學者。因此,人們通常把軍隊中有知識、有文化的將領稱為“儒將”。唐代詩人薛能在《泛舟清河》壹詩中描寫了春秋時期晉國的元帥。對於:“儒將不用誇,不知以詩解風流。”可見儒家將領在《儒林外史》中更有價值。最早聽到稱“儒將”的是著名學者、楚辭專家文教授。文老是周克玉將軍的密友。1997年,周克玉出版詩集《荊淮夢痕》,為文老作序。當時作者看了序言,對文老的文采和文筆大加贊賞。他用手撚著胡須,嚴肅地說:“為儒將的詩作序,壹點也不馬虎。”
周克玉將軍的“廣博知識”得益於廣泛的閱讀。談到學習,他說:“我主要靠自學。所謂‘自學’,就是自己學,自願學,從頭學到尾,自我提高。”他參加革命50多年,壹直保持著每天讀書寫日記的習慣。在他的家裏,有壹個大書房和壹個書法室——“更耕堂”。閑暇之余,妳總能在這兩個地方找到他。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投身於知識的海洋。如果走進他的書房,妳會看到十幾個書架,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尤其是文史哲。翻開信,妳會發現,在很多頁上,都有他畫圈、點點、批註的痕跡,還有他在亂讀中的筆記。周克玉將軍興趣廣泛。在文化活動方面,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座談會、座談會、首映式、首映式以及參觀各種書畫展。在體育鍛煉中,我喜歡遊泳、打網球和練習快走。在交友方面,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他說:“雖然我有這個愛好,也有那個愛好,但我的第壹愛好是讀書。書是我壹生的朋友,讀書是我人生的第壹需要。”歲,但仍每天讀書不止。他之所以“話很多”,可能是壹種“解決方案”。
偉大的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作為壹名將軍,周克玉的“儒家思想”也被轉化為治軍的力量。比如,作為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總後勤部政委,他對如何有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見解。他主張把思想政治工作從說教、簡單化、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強調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借助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塑造軍人美好的心靈。光是這壹點窺豹,就足以讓我們看到這位儒將的智慧和陰謀詭計。
寫詩學詞,磨礪意誌,陶冶心智
《健康生活報》2001第8期在封面上介紹了周克玉將軍,並刊登了他的書法作品,配以自己的詩句:“不要因地位而沾沾自喜/不要忘了家鄉/妳媽教我的時候要謹慎/千萬不要離開農民的兒子”。這首題為《鄉音》的詩,是他在1994年6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時寫的。
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寫日記,他的許多日記都是用詩歌寫的。4月25日,1945對於周克玉將軍來說是壹個難忘的日子,因為在這壹天,他從鹽城射陽中學加入了中國制片人黨。25日夜,他在日記裏寫了壹首題為《晨星》的詩:“春雨中綠柳新衣/涼風習習的苗壯/晨星今晨/很亮//前路寬/晨星今晨/很亮//母親最懂/她喜歡藏在胸前/晨星今晨/很亮”。如果說,我們從這首詩裏看到的,只是壹個只有16歲的中學生、新黨員的天真無邪,以及他對黨的赤誠,那麽,兩年後,在解放戰爭最緊張的時期,周克玉擔任了部隊指導員。他在戰爭中寫的這首詩,既能把讀者帶入槍林彈雨中,又能感受到這位基層指揮員的豪邁、勇敢和英雄氣概。
周克玉將軍是壹個深思熟慮和勤奮的人。在他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寫了四五百首詩。1997年出版詩集《夢在荊淮》和散文集《在荊淮求真》。仔細讀完這兩本書,妳看到的是這位將軍從17歲開始加入蘇北新四軍,到66歲離開北京,半個世紀以來留下的足跡。
周克玉將軍收藏了許多古今著名的書法帖,閱讀這些帖已成為他生活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經驗是,讀帖往往能潛移默化地融合古今大師的書法風格。他對書法的理解是:法無定法。所以他練字時雖然經常把帖放在身旁,但並不壹壹描摹,只是表明心意。他說:“文字是人寫的,每個人的文字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他的壹個書法朋友說:“柯宇是個壹般的書法家。他練字,動筆前思考片刻,壹旦動筆就隨心所欲,分量自然就出來了。作品無論長短,都會壹氣呵成。所以他的書法豪邁豪邁;小字精致細膩,有靈性;通篇流暢,沒有做作的嫌疑;或行或蹲,字字凝重。”欣賞他的作品,不僅能感受到儒家的敏感、神韻、法度,還能從文字中看到人,看到將軍為人處事的認真、嚴謹、方正。
不忘人民報國愛民。
對於春秋時期的儒將李元帥來說,能寫出好詩也許就夠了,但對於中國* * *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將軍來說,僅僅靠他的詩詞書法和廣博的學識,不足以顯示他內心的“儒將”風範。“儒教”理論的壹個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官員“報國愛民”。人民軍隊的“儒將”要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先。這在周克玉尤為明顯。
周克玉於1929年出生在蘇北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說:“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壹件事,就是特別想上學。”雖然他家有時候窮得揭不開鍋,但他父母還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1936年,他7歲的時候,被送到壹個只收書本費,不收學雜費的政府辦的農村小學。後來休學,轉學,送學生上學,斷斷續續讀了中學。1941年* * *產黨在蘇北建立革命根據地,他開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歲的周克玉被發展為黨員。1946年,率領民工前線隊參加漣水保衛戰。65438年至0947年調入新四軍,改任蘇北峪口區指導員,從此開始軍旅生涯。
從教官到將軍,歷史跨越了54年,周克玉也從壹個熱血青年磨練成了壹個壹直努力的老將軍。回顧這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他若有所思地說:“無論是戰時拿槍打仗,還是平時做各種工作,雖然也考慮壹些個人和家庭的事情,但‘國家’和‘人民’兩個字就像兩盞燈在我腦海裏閃爍。只要這盞燈不滅,我就會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說,貫穿這位將軍生活和工作的精神之壹是“報效國家,熱愛人民”。在談到為什麽要參軍時,他說:“我的青年時代是舊中國社會秩序最混亂、人民最受苦的時期。上面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面是地主、暴君、劣紳的肆意剝削。此外,土匪橫行,小人橫行,敲詐勒索,魚肉鄉民;特別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燒殺搶掠。普通人過著非常艱難痛苦的生活。* * *生產黨到蘇北後,宣傳‘救國救民’。這四個字,像壹把火,壹下子把我點著了。我就是這樣進入* * *生產黨和新四軍的,壹直走到現在。”
周克玉將軍不僅用“國家”和“人民”這兩盞燈照亮了自己的道路,也用這兩盞燈照亮了他的孩子們的道路。他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對孩子要求最高的就是任何時候都要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重。他在1979年的自衛反擊戰中把兒子和女婿送上了前線。
研討會
“新四軍研究會”由李漁同誌於1979年創建。“文革”結束後,李漁正在廣州休養。有壹次和當地人聊天時,她意外地發現,他們甚至不知道“新四軍”是抗日戰爭中壹支和“八路軍”同名的著名軍隊,由* * *生產黨領導。後與彭沖、張震等新四軍老戰士壹起發起成立新四軍研究會(全稱:中國新四軍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葉飛任首任會長。這個研討班實際上是全軍性的,因為新四軍的研究實際上是我軍軍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飛逝世後,彭沖同誌接任主席,南京軍區原政委傅奎清任副主席,譚必興任第二副主席。2004年,彭沖已近90歲,其他幾位副主席都在80歲左右。這時,討論會討論要找壹個比較年輕的新四軍老兵來當主席。幾經挑選,他們最終決定觀看成長中的周克玉。
“主要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歷與新四軍息息相關,當總統也是他的心願。接手兩年多來,他走遍江蘇、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據地,瞻仰歷史,緬懷英烈。他不僅詳細地聽解說員講解,有時遇到他熟悉的事跡和人物,他也及時補充和提出建議。他是壹個不安分、情緒化、標準很高的人。”提到這位老領導,新四軍研究會的“左膀右臂”——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部原副主任蔡將軍也是充滿敬佩。
“說實話,那時候我已經在總後勤部工作了六年,在總後勤部工作了六年,在人大呆了五年。從能力、精力等各方面希望下臺。(新四軍)研究所攤子大,任務重,我怕我不能勝任。但是後來幾個老同誌反復找我談話。我接受任命是出於對歷史的責任和對新四軍的感情。”
周克玉沒有再次拒絕還有壹個原因。早在1998,他就受邀參加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成立大會,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我還記得,發布會那天,我以為人不會很多,結果來了三千多人,而且大多是80歲以上的白發老人。他們中的壹些人是坐著輪椅來的。因為來的人太多,連過道都擠滿了人。會議非常成功。我想這和新四軍本身特殊的戰鬥歷程是分不開的。”
2004年底,應彭沖等人的邀請,剛剛卸任的周克玉開始擔任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在他的領導下,籌劃已久的“新四軍聯誼會”在北京召開,彭沖出席並講話。第二年,周克玉接任總統。2006年初,“新四軍研究會”第四次常務會議召開,理事會順利通過了研究會章程。
為了更好地提煉和升華“鐵軍精神”的思想內涵,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當代軍人和社會各界青年,周克玉不僅在各地參加新四軍研究會組織的重要活動,還壹路深入滬、蘇、皖、閩、豫、贛、鄂等新四軍戰鬥過的革命老區和紀念地,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要去新四軍老兵和幸存者的家裏坐坐、看看。周克玉所說的“散步”並不是指“走過場”。他真的練習過,實地考察過,為此不惜千裏,風雨無阻。“我記得有壹次去福建長汀楊成武將軍墓園,當時下著大雨。我們問能不能在車上舉行儀式,這樣就不用下車了。當他聽到這些時,他看起來很生氣。他壹揮手,大聲說道:下車!就這樣,那天我們和他壹起在雨中參觀了楊成武將軍墓地。從那以後,我們去任何地方,遇到大雨,都知道該怎麽辦了。”壹位在周克玉身邊工作的同誌這樣告訴記者。
正是周克玉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不斷感染和帶動著身邊的同誌。這個宣傳推廣“鐵軍精神”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也在踐行“鐵軍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到壹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