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發展的原因是:第壹,自以來,詩歌和賦在科舉考試中受到考驗,這反映了詩歌的發展,反過來又給了詩歌很大的推動力;二、南北統壹,南體北體融合,原南方宮體詩,追求辭藻華麗,缺乏思想性,北朝詩,古樸蒼勁,但文學色彩較少,融合後,發展成為詞與內容並重的唐詩;第三,民族大融合為詩歌的主題增添了少數民族和邊疆的風光,擴大了描寫,豐富了詩歌的內容;第四,大量的民間口語和民歌被吸收到詩歌中,為詩歌增添了新的血液,增強了詩歌的生命力。
唐詩題材廣泛,有大地、山川、戰場、邊塞、農村、城市和階級對立、政治形勢、人民生活、女性經歷等。,所有這些描寫,反映了唐朝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詩壹般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詩人仍沿襲南朝詩風,作品缺乏真情實感和豐富的社會內容。但就詩歌藝術形式而言,從、楊炯、陸、羅的“四傑”到神劍時期、宋,他們逐漸完成了律詩的律動過程,奠定了律詩的形式,而初唐最傑出的詩人的《在我面前,那些逝去的年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是未來的幾代人?”,可以說是壹掃六朝的粉。
盛唐時期,唐詩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盛況。充滿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義詩風是這壹時期詩壇的主流。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給唐詩增添了無限清新瑰麗的光彩。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主要描寫閑適寧靜的山水和田園生活。他們雖然思想不高,但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真正代表了盛唐詩壇。
李白(701-762),字太白,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人。生於李客家,漢族商人,曾居碎葉(碎葉當時屬安溪都護府管轄,位於巴爾喀什湖南部楚河旁)。五歲隨父入川,遷居綿州張明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在那裏度過了青春。“十歲書生”李白,年輕時尚,就像任俠壹樣,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他經常把自己與張亮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想要有壹些政治野心。此時他已經是壹個“妙書十五篇,賦淩香如”的青年作家,用他的詩享受著人間。李白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漫遊。我十幾歲的時候,去過四川很多地方。二十五歲開始從四川到湖北旅行十余年,主要在襄陽和江陵之間。還在洞庭遊了泳,去了金陵。他三十七八歲以後,到了山西,東遊山東,在任城住了幾年,在那裏定居下來。南至江蘇、安徽、浙江。在這個過程中,他深受祖國河山自然風光的啟發,也接觸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壹些遊俠和道士對他影響很大。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四十二歲的他,在道士吳允的推薦下,被召至都城長安。他非常激動,認為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機會來了。他在《別入內征》詩中說:“若歸時戴金印,見蘇秦不下機。”《南嶺兒女進京》詩中說:“若笑出門,乃蒿人。”李白到長安見何,何念其《蜀道難》,曰:“唉,子,妳個謫仙”。名聲大振,玄宗召見,大為賞識,出任翰林院院長,負責起草密詔。有壹天,玄宗和楊貴妃在宮裏喝酒看牡丹。叫李白去尋歡作樂,白政喝醉了,躺在酒樓裏。叫了人後,他用水洗了臉,寫了三首詩,叫《清平調》:
看到雲的明亮的雲,想到他們的衣服,看到花的美麗的人來看看。
若非玉山見她,便是瑤池月下相逢。
壹場紅露芬芳,性雨斷腸。
請問誰長得像漢宮?可憐的燕子依靠新的化妝品。
名花相戀,笑起來像國王。
說明春風無限可恨,沈香亭偏北。
玄宗愛才,幾番宴請,李白在殿中沈醉,導致高力士脫靴。高力士以《清平調》壹詞深感慚愧,又興奮楊貴妃,因為詩中直指楊貴妃,西漢趙閆飛,是亡國之禍。因為李白的詩題太高,難免要怪楊貴妃。唐玄宗只邀請他做禦用詩人,他不想做宰相,沒有得到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他浪漫的個性和公正的思想使他受到貴族的排斥。當時,只有犧牲正義和自由,他的政治活動才能成功,但他拒絕付出這樣的代價。他不但不奉承楊貴妃和高力士,反而公開鄙視他們,最後還遭受他們的排擠。他在長安只待了三年就被變相驅逐出宮。之後四處流浪,壹度到達幽州,目睹安史之亂的威力。安史之亂時,他56歲,被當時鎮守南方的永歷帝李林稱為宮中幕僚。那壹年,雍王李陵開始和他的弟弟唐肅宗爭奪王位。第二年,王勇戰敗,李白被捕入獄於潯陽。58歲被判流放夜郎,途中卻被赦免。762年,62歲的李白在貧困中病死於當塗(今安徽)。李白醉酒投水捉月的說法不可信。
李白的性格非常浪漫豪放,感情火熱。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衷於政治。這些都是基於對正義和自由的迫切要求。這與當時的統治集團是矛盾的。所以,他壹生中真正的政治生命只有短短的兩次,總時間只有五年,而且都以失敗告終。雖然他在詩壇享有盛名,但他仍然過著遊手好閑的生活。
安史之亂前,唐朝的封建經濟空前繁榮。李白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過著舒適的生活,所以他能夠漫遊中國的名山大川。他對自己和社會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作品中表現出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用大量的詩歌贊美了祖國壯麗的河山。寫長江:“故人西留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藍天,天上只流長江。”(《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寫黃河:“妳沒看見黃河之水是怎樣移出天界,入了海洋,壹去不復返。”(《進酒》)“黃河自西來定昆侖山,咆哮萬裏摸龍門”。“西嶽何其壯麗,黃河如絲天”。“黃河落東海,萬裏寫在心頭”。這些詩是李白對祖國河山的贊歌。寫廬山瀑布:“日照路祥生紫煙,遙望懸於前川的瀑布。飛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看廬山瀑布)寫西北高原長城以外的景色:“明月從天臺山升起,在雲海的無限煙霞中。千裏來風,吹玉門關城垛。”(《關山月》)關於峨眉山的月色寫道:“峨眉山半月秋,入平羌河(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月出峨眉照海上,隨萬裏之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送蜀僧顏進京歌》)這些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人們讀著這些再現大自然雄偉形象的詩篇,自然會激起他們對祖國山川的熱愛。
古畫名家李白晚年,是唐朝由盛轉衰,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在他的作品中,詩人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特征。他離開長安後,由於政治理想的幻滅和與最高統治集團的直接接觸,相繼寫下了壹系列政治抒情詩,大膽揭露了朝廷的腐敗,預言了唐帝國的災難。當時只有李白的作品才有這樣的政治敏感性。比如難去,唱送岑,玉壺吟,雪詩贈友,答王十二寒夜,贈書南陵常贊賦,贈宣城宇文太守並獻崔,贈書蔡社任熊,吟等詩人不願與惡同行,又不願獨善其身的矛盾,使其才華橫溢的抒情表達呈現出獨特的特點。這壹特點也反映在壹些飲酒、遊山、吟詠山水的詩歌中,如《入酒》、《宣城謝跳樓雲叔》、《夢裏登天目山》、《廬山謠》、《蜀道難》、《橫江詞》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寫下名篇,描寫九地覆滅、生靈塗炭的悲慘景象,憤怒譴責唐朝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如《吼虎》、《詠之歌》、《萬怒之言》、《贈張》、《流浪夜郎不期而聞》等 《贈蔣太守並好宰》《文太尉大舉進攻》李白也有政治色彩較淡的作品,主要以詠嘆山川、抒發情懷或反映與下層社會的接觸為主。 風格清新雋永,表現了詩人天真真摯的性格,充滿生活情趣。如靜夜思,春夜聞洛杉磯笛,望廬山瀑,秋浦之歌,贈王倫,哭宣城好釀酒史,愛在吳淞山荀叔家中等。這類詩也是李白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李白的詩給我們介紹了這樣壹個世界,那裏有神奇險峻的名山大川,有寧靜悠遠的田園詩般的村舍,有窮邊無垠的蒼茫,有曲徑溪流的靜謐,有冰雪的咆哮,有花月的輝煌,有江南水鄉的白鷺,有沈香閣旁的牡丹,有俠客的劍光,有美女的舞袖,有策馬而行的五菱少年。東山有謝安石,笑談湖沙,若野河邊有采蓮人,笑談荷花...世界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無論在哪裏,都有壹種像長江壹樣洶湧澎湃的氣勢,在讀者心中激起壹種朝氣蓬勃的青春情感。詩歌中的這個世界,是當時現實世界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而人民是創造歷史文化的動力,這在這裏是壹個極其雄辯的證明。這就是詩人李白的偉大意義。
在李白現存的作品中,直接反映人民生活和社會政治狀況的不多。然而,人民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以及他們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的決心,都清楚地反映在詩人自己的同壹性質的感情中。它們曾經廣泛存在於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被詩人吸收、濃縮以提高藝術水平,所以隨著詩的傳播和感染,重新註入人們的內心,成為壹種力量,激勵著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奮鬥。這是李白詩歌的重大積極意義。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松柏孤直,桃李難做”和“呵,我怎能對高官厚祿卑躬屈膝,誰也不會因被人以誠相待而痛苦”,因其傲慢和蔑視而深受歷代讀者的喜愛。
在詩歌藝術成就方面,李白全面而創造性地繼承了漢魏以來樂府民歌的豐富遺產,也總結了這壹時期詩人學習樂府民歌的經驗。所以,他用自己強大的藝術力量,反映了他那個時代正在崛起的人民力量,把唐詩推向了壹個高峰。他吸收口語和民歌,寫了許多感情真摯、語句自然、感人至深的詩,如《靜夜思》:“我床腳壹線明,豈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再如《致王倫》:“李白正要泛舟而行,忽聽岸上歌聲。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李白的詩充滿了奔放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語言,他習慣於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最擅長樂府歌,近體以七絕五律著稱。李白的詩有1000多首,其中壹些已經被翻譯成韓國和日本。
杜甫(712-770),字美,因在成都當參謀、校對員,曾被後人稱為杜工部。他在詩中曾自稱少陵爺老,所以後人稱他為少陵。他出生於河南珙縣壹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詩人。他從小就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他自稱少年時“讀萬卷書,下筆如神”。不是自誇,是被長輩誇有詩詞賦。20歲後漫遊吳越齊趙,開始寫詩。"壹旦爬到山頂,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在泰山上》顯示了詩人的才華。25歲那年,他考上了。天寶三載(744)33歲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杜甫的詩裏,他和李白說過“醉在秋被裏,和日本人手拉手走”。在李白的詩中,他們懷念杜甫的“豪爽君子,送其南”。雖然他們沒有再見面,但他們總是深情地想念著對方。
天寶五年(746年),杜甫來到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我本想能夠為皇帝所用,實現“忠君老實風俗”的政治抱負。然而,第二年,我應該再次帶頭。當時天已黑了,他找不到出路,只好陪著貴族做詩喝酒維持生活。“富男早鎖,肥馬塵隨黃昏,杯破寒,處處愁苦。”被困長安近十年,在失意和貧窮中,長安的壹切,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人民的深重苦難,迫使詩人不得不認清現實。詩人的思想感情逐漸接近人民,筆觸從個人的悲涼延伸到廣闊的現實世界。這壹時期,杜甫寫下了許多深刻反映社會矛盾的詩篇,如《車店》,揭露了重兵役破壞農業生產,造成“山東二百州,千家生京氣”。他明顯反對朝廷因貪邊功而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動的非正義戰爭。又如《二為道》,斥責楊貴妃姐妹和楊的奢靡放蕩,從兩個極端反映天寶時期的社會現實。還有著名的“從北京到豐縣,吟誦五百字”。755年冬,從長安到奉賢探望妻子。路過驪山時,他知道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華清宮裏避寒,揮霍,玩樂。然而長安街上、長安城周圍不知有多少人饑寒交迫,詩人不禁感同身受。他壹進屋就聽到壹聲哀號。原來他的小兒子餓死了。他從壹個家庭的貧困想到了整個世界的貧困,想到了統治階級的頹廢。他憤慨地寫出了深刻反映階級對立、流傳千古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它既是叛軍攻陷長安前的壹個社會縮影,也包含了詩人自身的個人悲憤。個人的貧窮,溝通了人民的命運,杜甫的詩史就從這裏開始。
安史之亂後,杜甫帶著全家人,經歷了逃亡和貧困的磨難。有壹次被叛軍俘虜,被送到已經被俘虜的長安。長安已經被戰火洗劫壹空,到處都是國破家亡的景象。757年春,他潛入曲江,看到皇宮緊閉,到處蕭條。《春夢》中的“國雖四分五裂,山河長存,草木春復”表達了他當時的憂憤心情。他逃出長安,去鳳翔見蘇宗。他當了兩年小官。因曾拜左,故稱杜。不久他放棄了官職,決心做壹個野老頭,繼續過著流浪的生活。這壹時期詩人越來越多的接觸現實,親眼看到了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促使詩人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如悼王孫、悼、悼青班、哀江頭、北伐、羌寨等。759年是他壹生中最艱難的壹年,也是他創作空前豐收的壹年。“三官”、“三別”(新安官、石昊官、潼關官、婚禮送別、辭舊無家)都是在這壹年完成的。在這些詩中,杜甫深刻地寫出了生活在戰爭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的痛苦經歷,對殘害人民的封建統治者提出了強烈的控訴。透露出不顧百姓死活,帶著結婚才壹天的新郎,還沒長大的中年男子,甚至老婆婆壹起伺候。在新安裏,杜甫還問了新安裏壹些話:“請問新安裏,縣城有多小?"新安李答道:"昨晚官職下去了,第二次選男線。"杜甫甚至問:“中國男人絕對矮,妳憑什麽守城池?”杜甫也勸送兒子的母親不要哭:“暮光使眼幹,淚收。等她眼睛幹了就見骨,世態炎涼!”杜甫在這裏說了很多。《石頭挖溝機》裏,他壹句話也沒說,好像把問題看得更清楚了。當初是“黃昏投石入村,有官夜捕人。”這個官員已經是強盜了,杜甫不會理他的。然後:“老頭翻墻走了,老太婆出去看。官員再怎麽生氣,女人憑什麽哭!聽老婆講話前:三個男人守著鄴城。壹人附書,兩人戰死。那些茍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房間裏沒有人,只有壹個嬰兒和壹個孫子。還有奶奶沒去,也沒有裙子進出。老身雖弱,請官夜歸來。如果妳急著要給厲中河和楊上菜,還不如準備壹下早上的飯菜。夜很長,很寂靜,像在哭泣,像在窒息。黎明將升到未來,留下老人壹個人。”杜甫代表人民,喊出了他心中積蓄已久的深深的悲哀。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民族危機的深切憂慮。在詩中,他勸那些正在守關的武將不要在敵人面前逃跑,也勸那些新婚的年輕人為了國家的安全,暫時拋棄個人的幸福,穿上軍裝。“別擔心婚禮,好好工作。”對戰爭的本質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尤為可貴。這些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面貌,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把唐代詩歌的思想成就發展到了高潮。它不僅是詩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壹份光輝遺產。
760年,杜甫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浣花河畔建起草堂,暫時得到了棲身之所。除了因為兵變被流放了壹年多,他其實在成都草堂生活了三年多。其間,任建南曾任命為參謀,吳又贊助杜甫為工部尚書,故有之稱。765年,離開成都草堂,從四川漂泊到湖北湖南。以船為家,住無常。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冬,詩人在響水壹艘客輪上永遠停止了歌唱,享年59歲。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用大量的詩歌揭露了唐代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詩人必須有崇高的誌向,才能產生高尚的意境和高尚的作品。杜甫早年的政治抱負是“尊君,後使風俗純”,但對現實的不滿還是模糊的。在政治上受挫,生活上顛沛流離之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目睹了戰爭帶來的災難,急於盡快結束戰爭,說:“安得壯士扼守天河,不必洗甲兵!”(《洗馬》)。他自己生計艱難,推己及人,說:“寬敞樓房千萬間,天下窮人皆樂,風雨不動!”秋風吹破了小屋。鑒於現實中的種種弊端,我寫下了“安得農將止爭,無官各處要錢”(《白日夢》)和“誰能扣留國君,下令減免賦稅”(《蘇華實錄》)。因為這個誌向,產生了壹種高尚的意境:“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安史之亂後,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解決只能依靠農民起義。而杜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寫實,將社會的傷痕更強烈、更密集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有可能進壹步感受到,有所警覺,引起不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甫的詩歌適應了歷史的要求,有了壹定的進步。當然,階級的限制使他能夠把人民的苦難描寫得感人肺腑,但他不能寫人民的反抗;它能揭露封建統治的壹些弊端,卻常常為皇帝開脫;能反映社會矛盾,卻不能指出現實的出路。而杜甫卻能夠超越壹般的封建文人,達到了當時他的階級可能達不到的更高境界。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杜甫詩歌的壹個特點是樂觀向上的精神,這使得嵇充滿血淚的沈郁悲涼的詩歌不會使讀者感到壓抑,而往往使讀者感到神清氣爽、情緒高昂。比如759年,是杜甫壹生中最艱難的壹年。他在銅鼓縣的時候,窮得天天在山谷裏撿橡子和谷子充饑。《住在甘源銅鼓縣作曲七首》將殘酷的現實與豐富的想象結合在壹起,出人意料地唱出了壹首“小溪小溪回春我”的開放壯闊的詩篇。"登嶽陽樓"詩人的處境"但是親戚朋友都沒有給我消息,我老了,病了,獨自壹人和我的船在壹起。此墻之北有戰爭和山脈,在這裏的鐵路我怎麽能不哭?”。但在這四句之前,他寫道:“我壹直聽說洞庭湖,現在終於爬到了這個塔。我的東面是吳國,南面是楚國,我可以看到“天地無盡飄”這樣壹幅廣闊的景象。在同樣的情況下,當他感慨道:“要是我的藝術能給我帶來名聲,把我生病的晚年從辦公室裏解脫出來就好了!”,前面是“星星從空地上俯下,月亮從河裏跑上來”;當他感嘆“萬裏秋長客,帶著我的百年愁緒,獨登此高”時,他面前是“落葉如瀑沫,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當他想到“我聽到遠處的女人,在戰鬥後哭泣”,他聽到和看到的是“斯塔克的聲音五更與鼓和號角的挑戰,星星和天河脈動超過三座山”。這是詩人眼前的風景,也是詩人的心境。有了寬廣的胸懷,我們才能用如此壯麗的景色,襯托出他所寫時代的艱辛和個人的不幸。所以他的詩雖然悲傷痛苦,讀者深受感動,但並不消沈,反而有壹種昂揚興奮之感。
白居易的杜甫詩歌在藝術上是公認的唐詩大師,他在格律詩方面的成就尤為顯著,尤其是後期的七律,最能體現杜甫詩歌的典型風格。它們細致無斧鑿,高度凝練而不失典雅,代表了唐代現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壹生寫了幾千首詩,現存壹千四百多首。他的詩歌廣泛而生動地反映了壹個復雜而動蕩的歷史時代,被稱為“詩史”。杜甫的詩歌真摯雄渾,凝練自然,質樸華麗,含蓄蘊藉,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後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歷代的人們,包括許多傑出的詩人,都把他視為學習的楷模,尊稱他為“詩聖”
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後被建為祠廟。解放後重建為“杜甫草堂”。
白居易、元稹、李賀是中唐時期的傑出人物。白居易和元稹開創了詩歌創作的新樂府運動,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白居易(772-846)生於下邽(今陜西渭南)。晚年居洛陽香山,名香山居士。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僚家庭。十壹二歲時,為了躲避藩鎮戰亂,他和百姓壹起過著流浪的生活。這使他能夠接觸人民,了解他們的疾苦。他年輕時讀書刻苦,不睡覺,以至於“嘴酸手肘痛。”我從十幾歲開始就喜歡寫詩和賦。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寫下了“漫無邊際的草,隨著每壹個季節來來去去”。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受到當時著名詩人顧況的贊賞。27歲時,他考上了進士,先後被校書郎、縣尉、左拾遺為翰林學士。44歲(815),因反對宦官和頑固不化的大官僚貴族,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牛黨與李的鬥爭中,白妻楊是牛黨重要人物楊的妹妹,被稱為牛黨。李德裕當政時排斥白居易,甚至不敢讀白詩,怕改變他的偏見。白居易采取不爭名不爭位的方法來處理派系鬥爭。我當地方官的時候,做過壹些好事,比如主持修建湖堤,用湖水灌溉1000多公頃。晚年退居洛陽,產生消極思想,這是他的局限之壹。
白居易是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提出了壹套進步的文學思想:“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意思是文學必須反映時代,不能脫離政治。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會有助於真正的奮鬥。並說:“詩人,根情,苗字,華生,真意。”把詩歌比作果樹。情感是根,語言是枝葉,韻是花,意是果。沒有感情的詩歌就像壹棵無根的果樹,無法生存。無意義的詩歌就像壹棵不結果子的果樹,枝葉不值錢。他認為壹首好詩要有情懷,要有思想,語言和音韻都好,思想感情尤為重要。他的進步主義文學理論對當時詩壇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文學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主張是他的寓言詩。早年在唐憲宗時,他是壹名負責撿拾遺骸的訓誡官。每天商量事情的時候,他對自己所看到的朝廷大事和詔令都秘而不宣,甚至當著皇帝的面說:“陛下錯了。”有些不方便說話的人就坦白地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意見,希望皇帝聽了之後能悔改。這些詩中有壹部分題為《新樂府》,俗稱諷諭詩。是白詩最通俗的部分,也是白詩的精髓。以新樂府詩五十首和秦中吟詩十首為代表。
《新樂府》中的杜靈錯指責封建政府濫收,說:“滇藏賣地官租,明年衣食何如?”剝我絲,奪我口的小米,坑人害物,是狼。為什麽壹定要抓牙吃人肉?“《賣炭翁》斥責當時宮城太監掠奪百姓。”壹車炭,千余斤,宮中使臣愛惜,半馬紅紗為絲,將炭充牛頭。“這簡直是白搶了賣炭老漢的衣服和食物,他‘衣窮,憂炭,甘寒於寒’,‘滿塵煙火,鬢灰指黑’。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西域,在新疆拉強縣發現了維吾爾詩人卡曼爾臨摹的這首詩,可見其在當時的巨大影響。”《新豐折臂翁》描寫的是楊招兵攻打南詔時,壹個人“偷了壹根大石槌,折了胳膊”逃避服兵役。白居易見到他的時候,已經88歲了。雖然每次下雨天寒地凍都要“睡到天亮”,但他還是幸運地保住了性命。詩人憤怒地譴責這場非正義的戰爭。重婦在直接指責官員“拿走我的溫暖,買妳的眼前利益!“逼民”幼者無形,老者暖。“《賣花記》中的《“壹束暗花,十戶有福”》暴露了貧富之間的嚴重對立。
白居易的諷諭詩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據他和朋友的書上說,他的詩讓達官顯貴聞之變色,當權者聞之色變,身居軍職者聞之咬牙切齒;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裏,常有鄉村學校、佛寺、反遊、泛舟寫詩的人;文人,僧人,寡婦,處女,常有詩人。這就是這些詩的人民性所在。也離不開他的詩深刻易懂。
除了寓言詩,白居易還創作了《長恨歌》、《琵琶行》等優美和諧的敘事詩,顯示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華。後世很多劇作家把它改編成話劇搬上舞臺,感人至深。他的作品被國內外讀者廣泛閱讀和模仿。
白居易寫了71卷《白長卿集》,留下了3000多首詩。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有李商隱和杜牧,他們被稱為“小杜麗”。李商隱的詩晦澀朦朧,用詞優美。杜牧在藝術上追求“崇高”,不滿足於“荒誕”,力圖在晚唐獨樹壹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