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考歷史復習教學的進展,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指導學生復習、打好基礎的重要性。讓學生壹開始就學好、喜歡歷史的關鍵點是讓他們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首先,我認為在課堂上,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指導者。每節課的整體框架是老師設計的,但具體過程是由行動者——學生來講解的。老師就是導演,妳設置的懸念越引人入勝,作為演員的學生就越能融入其中,樂在其中。在這裏,老師的任務不再是不停地講,而是不停地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懸念,然後引導學生壹壹解答。在解決它們的過程中,壹方面學生會有學習的成就感,另壹方面學生真正的融入會讓他們記憶深刻。因此,懸念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壹種技巧,可以將學生的無意註意轉化為有意註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
其次,要穿插更多的歷史故事。電影中,壹些與主線關系不大的情節可以調節電影的氣氛,嚴肅中透露出壹點幽默。有時讓緊張的觀眾放松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上,學生們也喜歡聽故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可以穿插壹兩個小的歷史典故,緩解課堂上的緊張氣氛,讓學生不會感到太大的壓力。也能加深他們對這個階層的印象。當然,故事只是起到搭橋的作用,不能占用太多時間。同時要與文本相關,讓文本的主要內容貫穿故事始終。這樣學生不僅能贏,還能掌握知識。
第三,多使用音樂和歷史片段。對於壹部電影來說,配樂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有專家做過實驗。在音樂的前提下,人的註意力會比平時更加集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增加更多與課堂相關的音樂會,以集中學生的註意力。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註意以下幾個方面:控制壹節課的歌曲數量和電影片段時間,防止歷史課成為音樂課或電影課;要把教學內容和音樂、片段的內容結合起來,提出壹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討論,讓學生通過討論從歌曲、電影引起的情感因素中進行理性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音樂和歷史片段在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希望同行老師指出不足,進步很大。
對歷史教學的反思是極好的。本課是初中九年級上冊的重點內容。人教版教材從戰爭的爆發和北方的勝利兩個方面介紹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內戰。文字通俗易懂,線索清晰。但教材受限於版面,無法進行戰爭的規模和細節。所以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從開發教學資源的環節入手,把略顯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林肯在內戰中的角色是這節課的重點。林肯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利益,體現了美國的自由民主精神。通過林肯的故事,學生們可以更多地了解美國內戰期間的情況。林肯的善良、正直、誠實、自強也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所以我設計了以林肯為主線的教學。
本教學設計是運用故事、材料、問題設計教學的思想設計的。我覺得設計沒太大問題,甚至感覺有點新,但是優質課比賽壹直沒成功。經過同事和同行的評論,以及我自己的反思,我認為除了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外,主要問題在於對史料的處理。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思想的感染力,使歷史課生動活潑,讓學生接觸歷史事件,教師必須在必要時補充壹些史料,以突出歷史課的特點。有人說,沒有材料就沒有歷史。此外,教材也是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橋梁。
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遇到的第壹個困難就是知識不夠。為了解決上面提到的三個問題,尤其是了解美國人眼中的內戰,我做了大量的閱讀,這個過程讓我有了充分的研究和學習經歷。
用故事、材料或問題教學是壹種非常常見的教學方法。然而,這是第壹次嘗試將故事、材料和問題貫穿整個課堂,點燃了我的激情。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如何選擇故事和素材,如何精心設計問題。經歷之後我知道,當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需要拓展和深化,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需要深化和系統化的時候,要想讓學生對歷史現象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就需要提供壹些材料,改變傳統的只靠老師講授的方法。補充材料時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第壹,選取的材料要有針對性,要有說服力。材料很多,選壹個最能說明問題的。第二,選擇的材料要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
歷史教學優秀反思:4部分,3部分,1。從歷史教學三大任務的完成來看,
第壹,在知識轉移方面,總體是好的,但仍有需要進壹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
第壹,在實施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中,教師要註意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特別是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做出適當的規定,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第二,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教材的基礎知識結構要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培養學生智力方面,雖然有所側重,但離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智力的目標還很遠。這也是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重要壹環。筆者認為,為了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應該從進壹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來說:
壹是教師要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進行思辨性的討論;
第二,教師教學的重點應從歷史過程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
第三,歷史教學要結合實際,既要談過去,又要談現在,發揮歷史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和育人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從整體上看,歷史課中思想教育落實不夠是壹個普遍現象。當然,思想教育在學科中的地位作用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總的來說,思想教育的內容應側重於愛國主義教育和在中國歷史教學中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比世界史好。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應試教育有直接關系,歷史教師應該引以為戒,並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加以重視和進壹步落實。
二是從教學方法上看,還是比較單壹和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許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仍然是傳統和單壹的。即以講解和敘述相結合為主要方法,學生的動員不夠,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
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有14類72種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註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還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和駕馭知識。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來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是需要進壹步加強的。在此,從三點談談我個人的想法:
第壹,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作為壹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健全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種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第壹,要有壹個貫穿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
第二,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有超越史學範疇的多學科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老師的語言問題。歷史教學有其學科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
壹是要生動、具體、準確、正確;
第二,要通俗易懂,有時代感;
第三,既要有文采,又要不失質樸的風格;第四,要邏輯嚴謹,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老師的板書和畫圖。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教學藝術的再創造過程,也是教師對教材分析的把握、濃縮和轉化過程。板書的要求和形式在此不細說。我只是想說明壹下板書的書寫時間,這壹點很容易被忽視。適當的書寫時間是在老師講完某壹知識後,然後轉頭在黑板上書寫,而不是邊講邊在黑板上書寫。我只想說壹下自畫地圖,這是歷史老師必備的基本功。遺憾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其實施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因此,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加強對教師自畫地圖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此外,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需要進壹步探討。
優秀的歷史教學反思4 1。註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提高教學水平。
本人從1998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之所以有點經驗,是因為對教材比較熟悉。教久了,自然有壹些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讓我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
二、抓常規教學,認真搞好每壹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課,看課本、參考書、教輔書,努力把老師理解最多的知識,課本上包含的所有重點,知識點的重點、難點、相關點都準備好,有條不紊地教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意向,必須抓住課堂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三,做好學生知識點的海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平時有成績。
上好課,註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及時的反饋,把關檢查,每次上課前,老師都會對學生的舊知識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的知識,又起到了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作用。可謂壹舉兩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第四,加強對招考、新課改等信息的收集和加工,關註招考命題動向,在平時課堂中滲透招考意識。
初三的教學工作就是直接應對入學考試。作為壹名初中老師,不能只盯著現在,關起門來,不去學習了解新的信息。因此,教師要多瀏覽最新的教學參考資料和雜誌,多關註有關中考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中考動向,努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考意識,教給學生壹些基本的做題技巧和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綜合潛能,做到平步青雲,形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壹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教給學生壹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策等方面的綜合潛能,讓學生養成勤於復習舊知識、善於總結歸納、解題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畢業生必備的技能。老師壹般都是訓練有素的,所以考試的時候不會顧此失彼。
最後以荷蘭著名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結尾:“相信我,在藝術問題上,下面這句話是最好的辦法,我寧願不厭其煩地認真研究,也不願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我上過壹門課,名為《輝煌的隋唐文化(二)》——有著永恒光輝的文學藝術。這節課是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的。通過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然後通過啟發和探究達到學習目標。最後,拓展思路,檢驗標準。反思這壹課,我覺得最大的遺憾是學生的學習情緒由高漲轉為平靜,最後陷入抑郁。
起初,我通過壹個視聽材料引出了這節課的主題。在談到第壹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問了壹個問題“妳對唐代詩人有哪些了解?”學生們興高采烈,爭相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讓他們分別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和介紹,並以比賽的形式開展了背詩和畫中找詩的活動。同學們上課參與得非常專心,踴躍舉手。在談到第二個問題“散文的精彩”時,我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們立刻開始平靜地閱讀這本書,並用書中的話回答問題。沒有歡快的表情,沒有爭論,沒有疑問,空氣似乎凝固了。
靜靜思考,我覺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有偏差:只想著“我應該怎麽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麽學”。上課完全按照備課時的默認進行。雖然我在備課的時候也會考慮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並沒有給學生的自主活動留有余地。我只是把學生當成我預先編好的程序裏的對講機,師生就像“打乒乓球”我和教研組組長等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妳沒有讓學生在思維最活躍的時候沿著自己的思路前進,也就是妳沒有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知識談到未知的知識,也沒有給他們獨立閱讀、思考和提問的時間,所以學生的情緒壹落千丈??妳說的話讓我更加清楚這壹課的失敗。
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活動留有余地,在具體教學中要時刻把握“學生想怎麽學”。學生的思維不能被自己的問題牽著鼻子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賦予學生“服務的權利”,通過學生的自學、提問、辯論,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輕松的環境中也非常積極、周到,提出壹些教學設計之外的問題,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壹次不成功的歷史課讓我意識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時候,真的應該轉換壹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麽學,我想理解什麽問題??而不是只想著怎麽教,按照老師的預設自己問,學生能回答老師的問題,也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是我的教學理念脫離了教學實踐。雖然在教學設計中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自覺地陷入了“老套”的以老師為中心的做法。這也是我以後要非常註意改正的地方,就是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而不是僅僅掛在嘴上。
通過這壹課,我悟出了壹個道理:只有老師在課堂上停止講述,學生才能真正思考,只有在教學中給學生壹個空間,學生才能前進,才能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