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端午”這個詞是在我的家鄉湖南慈利誕生、成長、學習、砍柴、種菜、養豬、烹飪、養殖的...14、15年沒聽過了。
盡管如此,在我的家鄉,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和端午節基本相同的節日。只是這個和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差不多的節日,在我的家鄉是在夏歷的五月十五慶祝的。家鄉人通常說“過十五”而不是端午節。記憶中,聽到“端午節”這個詞,和家鄉的“十五”計劃對應起來。直到上小學才聽老師的話。
說起巖泊渡的端午節,無論是我當年所在的巖泊渡公社,還是後來的巖泊渡鄉、巖泊渡鎮,巖泊渡行政區劃內都有三個不同的端午節。這三個端午節的範圍,以煙波渡渡口為中心,按澧水上、中、下遊劃分,即屏山及以下過五月初五,石矛及以上過五月二十五,兩者之間狹義的煙波過五月十五。(作者對這個地域界限的理解不壹定準確,請指正。)
在時空不同的三個端午節中,狹義的煙波渡五月十五端午節最熱鬧,文革期間龍舟賽並沒有完全中斷,就像壹場狂歡。至於五月十五端午節吃粽子,多虧了奶奶的勤勞和智慧,年年有,冬天甚至可以吃到新鮮的粽子(見拙作《奶奶的粽子,我的粽子》)。為避免誤解,除非另有說明,本文所指的煙波渡口是指狹義的煙波渡口,5月15日為端午節。這個狹義的煙波渡,是我出生和上學9年的地方。我對端午節和龍舟賽的記憶是從這裏開始的,這裏形成了我的基本生活習慣,也是我生活習慣意義上的故鄉。
大概是上高中的時候,因為班裏有五月初五端午節(現在叫村裏)的同學,所以開始有點註意同名不同俗的區別。說實話,除了時差我什麽都沒註意,也沒在意這種明顯的差異。
煙波渡口的龍舟賽以前是在煙波渡口上下的澧水河段舉行的。隨著河床和建築的變化,龍舟賽被移到橋和老渡口之間。
澧水是湖南四大水域中最小卻最清澈的。屈原的《九歌·香夫人》有“元中有知,李中有,李中有蘭”的詠嘆,自然把李和蘭配在壹起。我喜歡。屈子興唱澧水的時候,可能就在煙波渡待過。小時候澧水河上沒有橋,車都是1970年代劉彘鐵路修建時才開通的。我見證了燕波古渡(任渡)從壹艘帶槳的人力船到機動船的發展。那時候的澧水河水清澈見底,可以直接飲用。每當我讀到或想起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魚翔淺底”這句話時,我總會看到小時候魚遊水河底的情景。
在巖泊渡澧水河上建橋、河邊建觀景臺之前,觀看龍舟比賽的觀眾只能站在石頭街或河邊的沙灘上。濱江(包括沿河的石街、河灘)自然形成,既是市場,又是觀景平臺。小時候家人去煙波渡街不是去街上,而是說“去河邊”。可見澧水及其河畔對當地人的重要性。
如今,澧水的航運很少。公路鐵路引領交通和幾次洪水的沖擊後,沿河的石材商業街不復存在。“去河邊”這種表達會因為澧水的存在而堅持,但購物的寓意大概已經隨著商業中心的轉移而消失了。
我很小的時候在河邊的石板街上和大人壹起看龍舟比賽。我說它在看,其實我只是從成年人之間不穩定的相遇中穿過,看了壹下。我的視覺記憶不是很清晰。相反,每逢端午,仿佛響亮的鑼鼓聲和鎮山號角聲在耳邊回響,是家鄉端午留給我的深刻聽覺記憶。
1998初夏,我還在大連的時候,第壹次嘗試獨立做粽子。雖然從那以後,只要在家裏過端午節,我都會自己包餃子。但當時這麽做的動機恐怕主要是為了尋找童年的味道和情趣,並沒有太多其他的考慮。系統關註端午節是搬到北京後的事情。盡管如此,大概是外婆包粽子留下的濃濃的味道記憶,喚醒了我對家鄉端午等傳統動作的記憶。
2005年,我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讀博(同時也搬到了北京),因為學位論文的緣故,對禮儀和與禮儀密切相關的節日特別關註。其間,我了解了端午節這個古老的仲夏節的由來。
但是,古人是什麽時候過仲夏節的呢?是陽歷的夏季至日嗎?還是在農歷的下午(包括農歷的夏季至日月,對應的是夏歷的五月),望著太陽(滿月日,名義上是十五天)?是壹節嗎?還是壹天?(嚴格來說,午月是指從芒節到光夏節前陽歷的壹個陽歷月。但根據先賢們調整的夏歷陰陽合歷的規範,夏歷的陰歷五月必須包括夏歷陽歷的中性夏至日——陽歷的正午,所以陰歷五月也可稱為正午月)。
有些人聲稱端午節來自夏季的至日節。然而,在夏季的至日,很難看到普遍的民俗活動。相反,壹些地方在夏歷的5月15日慶祝仲夏的端午節。這大概是因為陽夏至日節不容易被大眾記住,所以陽夏至日慶祝仲夏節的習俗逐漸轉移或集中在農歷的仲夏節——下午看太陽,然後數字日歷日出現並常態化為5月15日。中秋節不是在陽歷的春分,而是在陰歷的8月15日,可能是出於類似的原因。至於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出現,大概是由於數字歷法的出現和對“五”的崇拜,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節都轉到了初五——五月初五(以數字歷法為準,下午是農歷五月,所以所謂的五天論也應該是以夏歷為準。周歷建,午月為農歷七月;商歷醜,午月為農歷六月)。這種淵源關系是可能的。因此,農歷仲夏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很可能早於五月初五慶祝端午節的習俗。這也是我對家鄉五月十五端午節起源的基本認識。
至於對屈原和伍子胥的紀念,應該是後面加上去的。至於煙波渡五月十五端午節的由來,我後來從網上了解到,我的家鄉有壹種說法,來源於紀念清末當地抗法民族英雄孫的說法。雖然這只是壹個不確定的地方傳說,但也反映了人們在節日裏不斷給新聖賢增添紀念意義的良好傳統。這樣,這個節日幾乎成了壹個萬神殿。這樣做還可能直接導致忘記節日的真正來源,其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
農歷五月十五慶祝端午節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和貴州東部。據人民日報2065 438+2008年6月29日湖南日報報道《五月十五端午節?沅水飛波蕩槳;
6月27日,在水原漵浦縣大江口鎮水域,該縣舉行了“大江口龍舟節”,48條“彩龍”和2800多名勇士在河中角逐。
……
漵浦縣文化旅遊局局長金說,漵浦有兩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農歷五月十五是“大端午”,其習俗沿襲了2000多年。相傳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噩耗於五月十五日傳到漵浦,於是漵浦人以兩個端午節紀念屈原。端午節期間,漵浦人會進行劃龍舟、包粽子等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漵浦解釋了為什麽把端午節定在屈原逝世後10天的5月15日,他的願望是好的。乍壹看似乎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汨羅附近和更遠的很多地方端午節日期是怎麽定的?為什麽端午節只出現在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實際上,汨羅的端午節不僅限於五月初五,而是從五月初壹到五月十五。它也被稱為五月五日的小龍端午節和五月十五日的大龍舟節。這怎麽解釋?
其實流行的屈子故裏秭歸說,似乎是六朝時期才出現的,似乎沒有證實。據我所知,屈子的家鄉好像包括漢壽、臨湘、河南南陽,甚至張家界。
但幾年前去秭歸的時候,我有壹個驚人的發現:秭歸口音比慈利周邊的石門、桃源、大庸(今張家界永定縣)、桑植、鶴峰等縣更接近慈利話。
慈利人和秭歸人是不是有同壹個祖先,共同生活在某個地方?
秭歸人每年在農歷五月慶祝三次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五月十五端午節,五月二十五端午節。
煙波渡在夏歷5月15日過端午節,靠近下遊的屏山(渡口)在同壹行政區劃5月5日過端午節,靠近上遊的偃師(渡口)5月25日過端午節。三個路口相隔不遠,來回走個壹日遊沒問題。把三渡當成五月三個端午的聯合行動也不錯。結合口音的相似性,巖泊渡與鄰近的屏山(渡口)、秭歸三個端午節可能是同壹個宗族。
對於端午節,除了來源,更多關註的是龍舟賽。最早寫的與端午節直接相關的文章,也是關於賽龍舟的《再會,北青劃船秀》!加油,百校龍舟賽!》(2010.6)。
端午節,2009年6月5438+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唯壹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具國際性的節日。也可以說是中國最具軟實力的傳統節日。它需要人民的關心、傳承、發展和傳播。
如果聖誕節真的是基督教貢獻給世界的冬季節日(在北半球),那麽可以說端午節是中國貢獻給人類的夏季節日(在北半球)。禮尚往來,這算什麽?
5月15日的煙波渡龍舟節,在文革中並未完全中斷,據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成為慈利縣乃至張家界市最優秀的傳統龍舟賽,可能是張家界唯壹繼續活躍的傳統龍舟賽。
近年來,每年5月15日的煙波渡端午節都會舉行,即使下雨也不例外。5月15日(2065 438+06 6月19)端午節前,我回到家鄉看了幾十年後家鄉的龍舟賽,也給家鄉的家人朋友包了創新餡的粽子(見我的作文《我的粽子,大家的粽子》)。那年5月15日端午節壹大早就下雨了。我以為預定的龍舟賽要取消了,看不到了。但是,我沒想到我的老同學恩海會冒雨來我家接我。面對我的猶豫,恩海說:除非刀掉了,否則龍舟照常進行。這就是巖伯都人的哈曼脾氣(在我的家鄉,大概相當於經常用來形容湖南人性格的“惡霸”)。大概就是因為村民的這種“危害性”,這種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才得以生存和發展。
當我和恩海到達體育場附近時,雖然比賽還沒有開始,但已經擠滿了雨傘,很難靠近。我們設法擠到了立水橋北端的壹個位置,在那裏我們可以看到河中的龍舟。橋頭下方西側是仍在建設中的觀景臺。恩海說:下次會好看的。
童年的回憶,40多年後再看壹遍,親眼所見,以及報告參與者的熱情,都讓我深信不疑:
5月15日的端午節是我的家鄉煙波渡的仲夏狂歡節!
什麽端午節只能說“安康”而不能說“幸福”,純屬扯淡。(見我的隨筆《強調只能祝“安康”是對端午節軟實力的弱化——淺談堅持說“端午節快樂”的戰略意義》)
煙波渡的龍舟賽原本只是當地人玩的熱鬧遊戲,以五、十五、二十五日來區別於附近澧水上下遊的同類活動,並無不便之處。但不曾想,當很多人忘記了傳統,村民“哈曼”堅持下來的節日豐富的村莊小圈子遊戲,卻變成了三湘乃至更廣範圍內著名的群眾性狂歡節,節日成為人類的文化遺產,成為為人類做出貢獻的夏日節日。因此,如何參考至少與全國大部分地區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不同的五月十五端午節,就成了壹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知道是誰提出了壹個“第二個端午節”,在當地影響很大。以下是幾個以“端午節”為標題的網頁鏈接:
?2013年6月25日,煙波渡第二屆端午節
?2015年6月29日人民過煙波渡圖只為慶祝“第二個端午節”——公元2015年煙波渡鎮龍舟賽_煙波渡吧_百度貼吧。
?2065 438+2006年6月20日“慈利縣巖泊渡鎮成功舉辦第二屆端午節龍舟賽”
?2065 438+2007年6月7日“慈利縣巖泊渡鎮龍舟賽等著妳!》
?2018年6月24日,煙波渡鎮舉辦“第二屆端午”粽子趣味比賽。
?6月28日2018慈利縣巖泊渡“第二屆端午節”精彩演出。
?6月30日2018,巖泊渡鎮:麗水賽船,* * *“嗨”第二屆端午節。
煙波渡當地人只有壹個端午節,怎麽會有“兩個”呢?如前所述,燕博都並沒有用“第二個端午節”這個詞來指代自己的端午節5月15日的傳統。“第二個端午節”說不管是誰發起的,很明顯這只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的說法。
“端午”這個說法,在圍觀者中可以私下說。在公共場合這麽說有點不尊重人。所以,無論是邏輯上還是情感上,我都不能認同相關的說法。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壹些當地人已經接受了“第二個端午節”的理論。事實上,如果慈利縣乃至張家界市把煙波渡5月15日的端午節,包括龍舟賽,視為本縣或本市的寶貴文化資源,本縣乃至全市都不應該用這種難免被矮化的指控。
幸運的是,從龍舟比賽場地的主席臺布局來看,主席臺背面看不到“第二屆端午節”的字樣,這是正確的。但在龍舟賽的領獎臺背面,卻找不到“端午”二字。也許它仍然有點令人困惑。當然,更有可能的是,顏伯度沒有怎麽用“端午”這個詞。總之是唯壹的!
如何給煙波渡的五月十五端午節起名,可以和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不壹樣,又不讓人覺得有點傻?前幾年寫《奶奶的粽子,我的粽子》的時候,想了想,查了壹下。得知秭歸等地用“端午”指代5月15日的端午節。但考慮到當時的其他因素,我沒有膽量直接用,於是結合夏歷5月15日恰好是名義農歷的盛夏,想出了“仲夏端午節”這個名字。經過幾年的嘗試和反思,還是覺得“大端午”簡單明了。考慮到端午節仲夏節的由來,據說5月15日端午節的歷史可能比5月5日更久更正宗,無愧於“大”字!
於是,今年5月15日上午,我在微信上發了壹條賀電:
慈利巖石公園端午節,
但是第五天已經過十五了。
每年夏歷的仲夏,
龍舟賽催鑼打鼓。
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
公開表達了支持用“端午節”指代5月15日彥博端午節的堅定立場。(至於夏歷5月25日端午節,或者可以簡稱為“去龍舟節”?)
後來我得到了壹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湖南新聞網由湖南衛視在夏歷5月15日(2065438+2008年6月28日)報道了包括煙波渡在內的全省多地的龍舟賽,以農歷5月15日的龍舟賽為主題,並明確使用了“端午節”壹詞。
拯救臺灣!
至此,來歷不明的煙波渡“二端午”說可以休矣!
今天湖南電視臺給我們的5月15日端午節,叫“大端午”!從此可以充分宣傳我們的端午節了。
慈利巖石公園端午節,
但是第五天已經過十五了。
省電視臺不僅會更正它的名字,
仲夏龍舟送祝福。
祝大家暑假愉快!
(文中圖片除作者攝影師陳楊子外,均來自網絡。)
5月16日(端午節後壹天)/公歷2065 438+2008年6月29日初稿。
第二稿1898年5月19日/公歷2065438+2008年7月2日
修改端午節(或端午末)/公歷2065 438+2008年7月8日及摘要三稿。
看夏歷/公歷2065 438+2009年6月17圖像版5月15日仲夏端午節(龍舟節)。
2020年公歷5月14日/公歷7月4日仲夏端午節(盛大端午節)的前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