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判斷壹首詩好不好?

如何判斷壹首詩好不好?

本文從編者的角度論述如何判斷壹首詩好不好。

什麽是好詩?歷史上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主張模式論,有的主張氣韻論,有的主張神韻論,肌理論等等。大多偏向於某壹方面或角度,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格律、語言、意象、構圖、境界。

我們根據這五點制定了五個標準,這樣就有了壹個基本的參考和評價標準。有了這個標準,編輯和作者寫詩、改詩、讀詩、談詩才能有立足之地。有了有形的“拐杖”,他們可以增加自覺性,減少盲目性,更真實地衡量壹首詩的水平。

第壹個標準是“格律嚴謹”,主要針對現代詩(格律詩、絕句)。

格律是我們學習詩歌的第壹道門檻。其實只是壹個形式上的“遊戲規則”,更談不上藝術,比如下棋,馬到太陽,飛如田野,炮打山,車殺線。這就像象棋的“節奏”。

格律是引導我們進入古典詩歌氛圍的向導。格律是古人把漢語音節的音樂美發展到極致而形成的規律。古人經過幾千年的研究,認為漢語音節的這種排列是最美的,它充分調動了音樂的美。

第二個標準是“語言清晰”

詩歌對語言的第壹要求是把詩歌的語言寫得流利,讓讀者壹看就懂,引導讀者順利進入妳的審美思維。前面說過,格律沒有進入藝術領域,語言進入了藝術領域。語言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對語言的要求有很多,語言流利是第壹位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家不要以為說清楚了就能寫清楚。有差距。我們可以在說話的時候重復,聽不懂的時候當面問。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文字。他不能當面問妳,妳也不能馬上解釋。所以對語言清晰度的要求更高,超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本身。

通過文字,讀者看不到妳的手勢和表情。妳必須用壹首詩中的幾句話來傳達妳的思想感情和妳想說的話,不能讓讀者產生誤解,走錯路。

作者寫的壹些詩他自己清楚,但讀者不清楚。不要以為自己說的挺清楚,寫的詩就不會有問題。語言問題壹定要重視。

另外,詩歌中的“雙關”和“曖昧”是兩回事。“歧義”是指讀者不能理解作者的本意,卻理解為另壹種意思,走到壹個岔路口。歧義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寫出來之後,讀者理解了。“壹語雙關”的兩個意思就是作者想說的。表面上看,通過某種聯系,背後還有另壹層意思,叫做“雙關”。這兩個意思都是正確的,作者也想表達出來,但是作者重點放在那背後的壹層。

比如劉禹錫的《支竹詞》:“東升西落,路有晴而晴。”“陽光”這個詞是壹個雙關語。既是“晴”的天氣,也是愛的“情”。這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有意的藝術創造,不是歧義。

詩歌的語言要清晰,就是不要讓讀者的理解模棱兩可。不要讓讀者走錯路,誤解妳的意思。不要讓讀者走在迷宮裏,轉來轉去不知道妳在說什麽。

第三個標準是“典型形象”

詩歌的藝術創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來表達情感,這是詩歌的審美特征和本質特征,它以形象思維(藝術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我們把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稱為“意象”。詩歌中的意象,嚴格來說應該叫意象。

以意象抒情是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征之壹。唐代詩人朱清玉《進士張前夕》:

昨晚洞房裏的蠟燭徹夜亮著,等待天亮祭拜公公婆婆。

化完妝,我小聲問老公:畫眉很深很時尚。

這首詩告訴我們壹個寫詩的竅門。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用圖像來傳達我們的感受。妳看他寫新妻問丈夫畫眉深淺合適不合適,而我們讀的詩的題目是《進士前夕致張書記》,是為考官寫的,與新妻無關。他想請考官張繼指出他的文章的得失和缺陷,並要求他的文章“過時”。朱清玉來參加科舉,對文章卻只字不提,而是通過壹個新婚女子的形象來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才是寫詩的正確方法。

這對我們的詩友是壹個啟發。我們寫詩的時候可以參考這首詩,認為要通過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不要說出來,不要貼標簽,把自己的感情灌輸到創造出來的形象中去。這是詩歌藝術創作的特點,也是我們壹生要追求的。

圖像創作可以分為許多類型,壹般有以下幾種:

壹個是人像,用的最多。《昨夜洞房停紅燭》是壹幅新新娘的畫像。

第二是形象。李賀《馬史》:“此馬不凡,房星為星。把骨頭往前敲,就自帶銅音了。”這是圖像。事物的形象也是詩人抒發感情的很多寄托。

第三是場景。如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飛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這完全是壹幅風景畫,壹幅風景。這個也比較多。詩人常常不只使用壹個意象,而大多是人的意象、物的意象和景物的組合。

第四是精神形象。心理意象,沒有人物和景物,只是心理描寫,人物的形象是用心理意象映射的。李益《江南曲》“自從我嫁給了曲塘商人,他就壹天比壹天不守信用。如果我想到潮汐是如此規律,我可能會選擇壹個河男孩。”這是寫壹種新的心理狀態。“趕走黃鸝,趕走樹上所有的音樂。當她夢見她去了遼西營地和他會合時,他們叫醒了她。”這也是壹種心理形象的描述。

第五,物是人非。寫壹件事,其中人物形象不明顯,只是壹件事的過程。這在正體詩中較少,在古風中較多。李商隱《無題》,“淡淡鳳尾紗,香加倍,碧文穹逢宵。該遇到的,來不及用扇子掩蓋;但妳開車經過,無語。曾經孤獨無眠,多想蠟燭;可是沒有妳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紅了。我將把我的馬拴在河邊的壹棵柳樹上,留在西南方。”這是七律中少有的敘事詩,至今只發現了兩首。另壹個是杜甫的《客到》。

第六是暗象。詩中似乎沒有清晰的意象,但卻給人壹種非常清晰深刻的印象,我們稱之為黑暗意象。比如李清照的“生是英雄,死也是鬼。”我還是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她是在歌頌項羽的英雄氣概,而不是描寫項羽的性格。但在讀者面前,項羽高大的形象是鮮活生動的。這種手法叫暗像,是壹種更高級的藝術手法。

七是象群。在壹首詩中,不是壹個意象,而是許多意象組成壹個整體,傳達某種感情。李商隱的《無題》:東風、百花、春蠶、蠟炬、小井、雲濱、月光、彭山、青鳥,意象眾多;杜甫的絕句也是意象很多。

形象和情感的關系不是壹壹對應的。壹般來說,壹個形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壹種情感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形象。對於我們來說,只需選擇妳最熟悉、最有感觸的形象。像月亮壹樣。月亮是古人常見的意象,但表達的感情卻大相徑庭。李白說“已經有霜了嗎?”,這是壹種情感;他還說“我小時候不懂月亮,卻叫我白玉盤”,這是另壹種感覺;他還說“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人”。看,他又在和月亮跳舞了。到了蘇東坡那裏,他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又和李白的感情不壹樣;還有辛棄疾的“壹輪秋影轉金波。飛行鏡重新研磨。問姮娥對酒是白發蒼蒼又無可奈何”,又是壹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第四個標準是“嚴格的紀律”

詩歌要有布局,要有結構,要有開頭,要有結尾,要有過渡,要有關懷。這和作文是壹樣的,要安排好它的結構。因為詩很短,所以相當緊湊,扣人心弦。要考慮整個故事,必須有壹個展開邏輯。壹般來說,是按照壹定的邏輯,或者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按照空間感知來展開的。

第五個標準是“高尚的境界”

境界是詩歌的最高境界——精神境界,是從詩歌的語言、意象、構圖中提煉出來的精神成果,是詩歌所反映和達到的精神高度。壹般我們可以把詩歌分為三個層次:基礎(技術)層次,創作(藝術)層次,精神(哲學)層次。上述四個標準中,格律屬於基礎層次,語言貫穿三個層次,意象和構圖屬於藝術層次。

其實不止這五個標準,還有壹個第六個標準,就是“風格鮮明”。不過,這裏指的是成熟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