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發展從春秋初期到清末有壹個很長的時間跨度,唐代詩歌300首寫於清代乾隆年間。《唐詩三百首》是唐代200多年來流傳最廣的壹部詩歌總集,由退休學者恒堂編撰。恒唐的編輯,本名孫竹(1711-6548)。因為不滿當時廣為流傳的《千家詩》選詩差,只有五句七句,所以選擇唐詩中最重要的,模仿《詩經》的尺度,編了《唐詩三百首》。當初只是想給學校的孩子提供“家校教材”。後來由於所選詩詞多為唐詩傳世佳作,選詩數量適中,因而廣為流傳,甚至達到了“家中流行,家中編壹首”的程度。
隨著詞的發展,專家學者基本定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隨後敦煌曲子詞傳入,到了中唐,大部分開始寫詞,到了晚唐五代花間詞的興起,文和韋莊的婉約詩風影響了北宋初期的創作。嚴舒、歐陽修繼承了花間詞的風格,後來柳永把詩改成長調慢詞,蘇軾也開始了。詞界開始百花齊放。秦觀、周邦彥繼承婉約派,到北宋末更註重氣質。但到了南宋,以辛棄疾為首的新派詩人的創作更加雄渾豪邁。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為代表的張江詞派,格調高雅,重旋律、用典,促進了文人詞意象的雅化發展。詞在元明時期衰落,到清代略有復興。詞之所以不同於詩,是因為詞具有音樂性。宋末元初詞譜毀於戰亂之後,詞趨於文學化。也就是從此以後,這個詞對後人“失聲”了。?
《宋三百首》是晚清四大名詩人之壹,羌村老人朱祖謀所作。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小藏,本名霍生,本名廬隱,本名強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他因病假被調回上海擔任公職。龔宜生是晚清四大詩人之壹,作品豐富。享年七十五歲。著有《強村詞》。朱祖謀的早期作品與孟郊、黃庭堅的詩歌風格相近,稱之為的夢幻之窗。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在創辦詞社,邀其入社,只為潛心詞學。受王的影響。他在壹生中表達了自己的抱負,這與時事有關,也與對改良派的同情有關。他感受到了光緒皇帝妃子的遭遇,表達了自己的悲傷和抑郁之情。到了晚年,詞境雖趨清高樸質,但內容除偶爾與軍閥混戰外,多為老人的孤獨寂寞之情。他的詞取,窺周邦彥,達至宋代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見,探索孤創,自成壹家。他還精通格律,註重格律。
?朱祖謀創作《宋詩三百首》時,選擇最多的是,而是南宋當時頗有爭議的人物。與當時權臣賈似道交好。南宋末年,吳文英備受推崇,而吳文英在清朝備受推崇。朱祖謀早年受到常州詞派的推崇,都對吳詞贊不絕口。在清代紀昀編纂的《四庫全書》中,吳文英甚至被稱為“詞中李商隱”。這樣,吳詞在清代中後期更為流行。在詞的創作上,吳文英繼承了周邦彥,重視格律、聲情、修辭和用典。手法細膩,但有時晦澀難懂。南宋最後壹位大詩人張炎甚至批評夢窗詞,如七寶塔,眩人眼目,碎成碎片。《夢窗詞》有雕琢過多、含義晦澀、格調低下等缺點,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總結壹下:(1)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我們壹般是先接觸詩歌,壹些朗朗上口的詩歌,在學習到壹定的詩歌量後,再逐漸接觸文字。而且文字多用於典故,方法多用於詩詞散文。所以從人與詩的接觸來看,遠比文字廣泛。
(2)北宋柳永、蘇軾、周邦彥,南宋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為代表的江派、派,或以辛棄疾為首的辛詞派,詞作300首。對於非文學專業的人來說,很難理解。作品數量多,典故多,現在很難理解。文字相對詩歌來說比較難懂。
(3)《唐詩選本》創刊之初就考慮了對選本的繼承和借鑒,而《宋詞選本》只是在當時社會背景和詞學文化的影響下編纂的,所以對民國和近代的影響很小。在現代教育中,宋詩300首優選詞進入教材的比例遠小於唐詩300首,因此宋詩300首在文學上的影響力小於唐詩3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