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冷,雨冷,窗外烏鴉的啼叫急促。風雨中見妳,怎能不心曠神怡。
風吹過雨,窗外傳來雞鳴的聲音。風雨中見妳,心不消。
風雨遮暗了天空,窗外公雞的啼叫。在風雨中看到妳,心裏怎能不開心。
古詩詞的解讀是壹門科學,更準確地說是壹門藝術。
與西方相比,中國文明體系中的詩歌發展史從壹開始就有官方的痕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首先經歷了壹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所謂“十五國”之風,是周朝官方搜集整理的結果。《禮記》中記載,國家會專門安排喪失體力勞動優勢的老人舉行木鐸,收集全國各地的詩詞歌賦,體察民情,傳達皇帝的施政綱領。
兩千多年前,孔子作為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開啟了“刪”詩的記錄工程。把浩如煙海的詩歌刪減到300首左右,奠定了我們今天所讀的《詩經》的基礎。孔子除了在“刪”詩方面有所貢獻外,還沒有提供壹個鑒賞和琢磨古詩的普遍原則。他說:“詩三百首,壹句話,說‘詩無罪’”。
孔子的意思很明確,但是寫詩的人,寫詩的時候未必有天真無邪的思想。但是,讀詩的人,在欣賞和琢磨詩歌之前,壹定要有壹顆純真的心。文學作品的主題不能分為“愛”和“死”兩個主題,詩歌也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這兩個主題的表達。孔子教人讀詩前要清白。歸根結底,還是要以正念對待“愛”和“死”這兩個永恒的主題。
本文以《詩經》為例,闡明了現代人欣賞和思考古詩詞的藝術。除了堅持孔子所說的“詩無罪”的原則,還有幾點是不可忽視的。
壹、意義——盡可能地尋求信仰、表現力和優雅。
現代人讀古詩詞,首先要有“小學”的功夫,即在詩詞本身的押韻、寫法、訓詁上下功夫。在普通話廣泛推廣應用的今天,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音韻和文字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看來,最重要的“小學”功夫就是“訓詁”。所謂訓詁,其實就是王先生對古詩的看法和翻譯。
因為文化的斷代,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壹個能系統地“訓詁”古詩詞的先生。即使這樣的君子存在,也沒有多少人真正希望通過他們進入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世界。好在我們有很多前人訓詁留下的資料,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就可以自己完成對古詩的訓詁了。
古詩詞沒有最好的觀點和翻譯,只有更好。更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能從“信達雅”的角度完成對古詩詞本身的解讀,就會被認為是“訓詁”功夫。
以《詩經·鄭風風暴》為例,詩有三節,描寫了風暴的蕭瑟、陰雨、陰森之夜,雞啼、膠、膠之聲。因為我能夠和心中的那位先生見面交談,那種雲開霧散的場景和心情。
二、形象——盡量做到正確、新穎、寬泛。
關於古詩中的意象,要盡量做到正、新、廣。
詩歌中的意象不僅是詩人巧手和詩學觀點的創造,也是詩人觀察和創新的創造。客觀地說,詩歌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這樣被再創造的。今天,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詩經》,都被壹代又壹代的讀者重新創作。
因此,古詩意象既與詩人有關,也與讀者有關。